什么是文,什么是化,何謂文化
“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征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而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并聯使用,較早見之于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漢以后,“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樸”、“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
關鍵詞:國學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