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ù yù zhǎng |
jí qū yī |
zhǎng wú yán |
tuì gōng lì |
路遇長 |
疾趨揖 |
長無言 |
退恭立 |
關鍵詞:弟子規
這里是講當我們在路上看到有長輩、有老師或者有長輩親戚,我們應該要過去跟他打招呼。這個“疾”是有一點快步走過去,“趨”是小步的走過去,“揖”就是很恭敬地來向他問候。在 以前,由于交通沒有那么便利,往來于路上,車輛沒有那么多,所以在路上我們行走的時候,往往遠遠看到有長輩過來,或者有鄰人也是長輩,一定會過去問候。我們現在在路上行走,我們可能沒有這么的方便,因為畢竟時代不同。
譬如說我們在學校,也曾經問過學生:在學校看到老師或 者看到校長,緩緩的從前面過來,會逃避的,請舉手?大概有一半。會很大方的跟老師、跟校長問候的,請舉手?大概有一半。所以我們也從這里可以看出來,有很多小朋友他不愛這種社交,他往往會害怕,所以掉頭而走。我們想一想,如果兩個人,遠遠的一個已經看到對方,一個故意裝作沒看到掉頭就走,他有可能產生誤會,就是你故意不看我。所以“路遇長,疾趨揖”,從小我們就要子養成如何尊敬長者的習慣,在路上看到長者,我們應該要問候。
“長無言,退恭立”。如果長輩沒有跟我們講話,我們就退后一點,禮讓長者先過去。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禮節,也有很多 "人感慨,我們現在都不講人情。在大都會里頭,我們都說水泥森林,跟以前比起來,我們現在的社會,淳樸的景況已經完全沒有了。記得小時候,經常在外面游玩,很多戶人家,即使家里沒有人,也不用鎖門,也不用關門,因為根本就不怕有小偷,左鄰右舍 也會互相的關心,幾乎鄰人沒有一個不認識的。所以在這種守望相 助之下,社會治安非常的良好。我們在路上,如果遠遠看到隔壁的 婆婆、伯母過來,我們都會打招呼,她也會叫我們的名字,某某是不是出去,還是怎樣?最少都會打個招呼,偶爾還會寒喧幾句。
我們想想,現代幾乎是完全沒有。所以,有的人隔壁住了 誰?不曉得。對面住了誰?也不清楚。因為我們現在不懂得尊長1 也不懂得鄰人相互的照應,所以彼此當然不認識;不認識,感覺就 沒有那一份親切。往昔的人,他為什么會這么親切?原來他只要遠 遠看到有長輩過來,就會打招呼。打招呼當中,我們就會說:你是 某某人的子弟,大家就好像很親切。即使住在這么一個區域里頭, 可以說彼此都相互的認識,跟我們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