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3)不為,無勇也。”
關鍵詞: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朱子集注》解釋說,「非其鬼,謂非其所當祭之鬼。諂,求媚也。知而不為,是無勇也。」這個解釋非常的簡練。孔夫子講這個『鬼』,實際上是什么?人死了之后就成為鬼。這個鬼如果是自己祖先,這是應當去祭祀。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孔子說不應當去祭祀。如果祭祀,這就變成諂媚了。所以『非其鬼』,就是不是自己祖先的,不應當祭祀的鬼。那如果我們祭祀了,這就諂媚。
為什么諂媚?鄭康成批注說,「諂以求福」,我們拜祭這些鬼神都是為了求福。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看到,孔子也是承認有鬼神。圣人他有這種神通能力,他都能知道,他承認有鬼神,所以要我們去祭祀。祭祀這些鬼神,他們能不能夠收到我們的祭祀?是能的。只要我們以誠敬之心去祭祀他們,他們就能獲得我們的供養。所以《弟子規》上講,「事死者,如事生」。孔子在《論語》里面也講,「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祭神如神在」,這都是承認有鬼神。
我們現在聽到鬼神好像是覺得迷信,其實我們換一種說法,鬼神是什么?不同維次空間的生命。現在科學家能承認至少有十度以上的空間,每個空間里面都應該有生命。我們這是四度空間,看到的有人有動物,這是有這種生命。其它空間里也有生命,只是我們因為不同空間,所以肉眼就見不到。但是有的人在很偶而的情況下,特殊的因緣條件,他也能見到。
現在有些科學家也在探索這個方面,證明人是有靈魂存在。譬如說西方的死亡醫學家們,用大量的案例證明人有瀕死體驗。所謂瀕死體驗是人在死之前,斷氣或者是休克,昏迷之中他的靈魂出體,見到了很多情形。等救回過來之后,他又可以把剛才所見的東西說出來。瀕死體驗很多,證明人是有靈魂存在。靈魂他有去投胎,或者飄蕩在空間當中,那就是屬于鬼。
孔子說,如果是自己家祖先的鬼神,這些靈魂,我們應當祭祀。祭祀祖先是為了報答祖先的恩德,懷念祖先,這是孝道。孝道是德,你有這種德就自然獲得福報。不是說鬼神給你降福的,不是,是你自己真心懷念報恩,這是孝心感應得到的福報。所以孔子也說,「祭則受福」,祭祀祖先就能受福。如果跟自己沒有關系的,孔子不主張你去祭祀,為什么?這違禮的。因為不是跟自己有祖先的關系,這樣去祭祀就有諂媚味道。那違禮而諂求,怎么能求得?所以孔子這里講,『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底下一句,『見義不為,無勇也』。孔安國的批注說,這個義是「所宜為也,而不能為,是無勇也」。所以這個義當宜字講,就是應該。應該做的你沒有能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沒有勇氣。
本章這兩句,乍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聯系。前面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這是講到你不是自己的祖先你去祭祀他,是諂媚。底下說「見義不為」就沒有勇。這兩句似乎沒有聯系,可是它也有內在的一個聯系,不能說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句話。因為這個「非其鬼而祭之」這種諂媚,他的心是求福利。過分的求福求利,而違禮了,這也就變成不義,這是不應該做的事情。為什么不應該的做?他是因為利,利字當頭,把義忘。所以后面講「見義不為,無勇也」。為什么見義不為?就是因為心里有利字當頭,利看得比義還重要,如果無利可圖的事,他就不做了。這種就沒有勇,他沒有勇氣戰勝自己的自私自利,沒有勇氣去割舍那些不道義的事情。那就把自己置身于小人的地位上,小人才喻于利,君子是喻于義。君子講求道義,小人講的利。這兩句,孔子都是在批評這些不良的行為。
蕅益大師在這里點睛一筆,說到,「罵得痛切,激動良心」。孔子是好像在罵,罵那些諂媚的人,見義不為的人,都是把利看得太重要,小人。「非其鬼而祭之」,是對那些死了的人,那些鬼,去求他們,求不是求利嗎?自己得到好報。你看那些求神拜鬼的人,心里都在想著:鬼神能夠保佑我健康、平安、升官發財,都是利。夫子不贊成我們去拜祭鬼神。祭祀自己祖先這是應該的,非自己祖先不必去拜祭。「見義不為」這是對活人,看到人家需要幫助,看到需要做的事,他不做,這沒有勇,還是個見利忘義的行為。所以罵得很痛切,就是為了把我們的良心激發起來,讓我們動起來,讓我們心里存道義,不要存私利,做君子,不做小人。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范。《論語集解》注:義,所宜為。符合于仁、禮要求的,就是義。“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為實行“仁”的條件之一,“勇”,必須符合“仁、義、禮、智”,才算是勇,否則就是“亂”。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里泛指鬼神。
(2)諂:音chǎn ,諂媚、阿諛。
(3)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