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關鍵詞:論語,里仁第四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
這一段也是非常重要。我們先看雪公的講要,《論語講要》。『子曰』是孔子說。『參乎』,參是曾子的名字,他叫曾參。老師可以直接叫著學生的名字。過去人都有名有字,名只有老師和父母可以叫,其它人不能叫,其它人只能叫他的字,不能叫名,叫名是對他的大不敬。連皇上也不能叫他的名,只能叫字。這是什么?中國人重孝道、重師道,父母跟老師地位是平等的。孔子「呼曾子之名曰」,叫著他的名字說,「參,吾之道汝可一以貫之」。叫著他的名字對曾子講,「吾之道」是孔子說我的道,你可以一以貫之。這是對曾子一個考試,問他你跟我學那么久了。曾子也是了不起的一個門生,曾子曾經著《大學》,他也是孔子傳人之一,后人把他推為宗圣。問他,你可不可以一以貫之?「曾子應之曰,唯」,曾子明白了,說好。『唯』,唯唯諾諾,這中間也看出曾子對老師的恭敬,「尊長前,勿見能」。這只是說,知道了,他在孔子面前沒說。「孔子出」,孔子出去了,「門人不解」,其它的門生,孔子的弟子們不明白到底孔子說的「吾道一以貫之」,這道是什么道?這個貫是貫穿,怎么有個道是能夠一以貫之,什么意思?「門人不解,乃問曾子」,于是問曾子「何謂也」,這是什么意思?「曾子答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夫子是孔老夫子,夫子就是對老師的尊稱,他的道就是忠恕而已矣。這是對這句《論語》的簡單解釋,我們來看雪公下面的開解。
「貫者貫穿,以一理貫穿萬事,則萬事皆有其理。」一以貫之的貫就貫穿,用什么貫穿?用一個理貫穿,萬事皆有其理,有理必定有事,有事必定有理。理只有一個,事是萬事萬物一切事,所以用這個理來貫穿。「孔子之道,一理分為萬事,萬事歸于一理。」這樣講法也很好,孔子這個道可以用一個理貫穿,但是應用起來所謂「大用無方」,萬事萬物當中都能夠落實這個理。而萬事萬物都歸于一個理,那這個理,什么理?底下講「有入世者,有出世者」。這個理有入世的理,也有出世的理。入世是世間里頭講的。出世?這世間理講不到,出世,世間以外。「而能一以貫之」,這個理能貫穿入世,也能貫穿出世,到底這個理是什么理?「然出世之道非常人所能了解,故曾子以忠恕答之。」這是我們雪公他的理解。
其實孔子之道,也有出世之道,當然更有入世之道。孔子是入世,老子是出世。但是有一個貫穿入世出世的理,這個理可不是一般人能夠了解的。曾子在這了解了,孔子一問,他就會心一笑,「唯」,他就明白了。別的人看不懂,到底孔子什么意思?問曾子,曾子就回答「忠恕」兩個字,什么意思?「何謂忠恕,漢注盡己之謂忠。」漢朝人先儒批注盡己就是忠,這是忠。就是盡自己的能力,盡心盡力,這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謂恕。」這個恕道,子貢曾經問過孔子,「能不能有一個字,我能夠終身奉行的?」夫子就告訴他,「有!就是一個恕字」。什么叫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不能加給別人。所以恕,你看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你得站在別人那個立場上考慮問題。人家心里喜歡什么,你就得給人什么;人家心里不喜歡什么,你不要給人家,這叫恕,如其心。
「忠恕之道仍在世間,但與出世之道相近。」忠恕其實是世間圣賢講的,但它卻是暗合出世之道。那孔老夫子講的道,他是志于道,這個道不僅是世間之道,還包括出世道。我們相信孔子是大圣人,他也是出世證果的一個地位了,只是他身分還沒有暴露出來,不知道他是哪地菩薩,但是他跟真的一樣也證得出世道。你看《中庸》引孔子的話說,「忠恕違道不遠。」如果說忠恕就是道,那么《中庸》里就不會有這句話。「忠恕違道不遠」,違道不遠說明只是近道,跟道不是很遠,但還不是道。說明什么?忠恕不是孔子追求的道,曾子所體會的也不僅是忠恕的世間道,肯定還有出世道,但是忠恕已經接近出世道。所以「既曰不遠,即是近之。近則可以由事入理,而能一貫矣。」近就是近似的,雖然還不完全是這樣,但是已經近似,你能做到忠恕,你與道不遠了。所以從行忠恕之事入理體,因此可以講忠恕能夠一以貫之,以忠恕而貫穿這個道,最后真正入道。曾子他的境界不如孔子,孔子已經是世出世道證得了,可是曾子其實,我們看看蕅益大師的批注,我們就了解曾子還沒有完全證得孔子的道,但是近似。所以他說出忠恕兩個字可以近道,但是沒有真正證道。當然他已經走對了方向,路子找對了。那我們學曾子沒錯,我們也行忠恕,遲早有一天也能證道。
蕅益大師批注中說,「此切示下手工夫,不是印證。正是指點初心,須向一門深入耳。」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辨明了這個意思。所以《論語》真的每句話里頭的意思很深,細細的咀嚼、消化、吸收,不能囫圇吞棗。曾子所說的「忠恕而已矣」,忠恕他說得出來,只是什么?近道,沒有得道,所以孔子沒有給他印證。你看曾子曰「唯」,說了唯,答應了,「孔子出」,出門了,沒有給他繼續印證。是門人問曾子到底是什么道,曾子說了一個忠恕。這只是下手功夫,你從這下手,不是說忠恕就是得道了,不行,那是下手處。你把忠恕當成道了,那你就不能見道。就好像我們看月亮,那個道是月亮,現在告訴你這是月亮,你指給他看「這是月亮」,那你不能說這手指是月亮。我說這是月亮,不是講這手指是月亮,是讓你順著手指的方向去看天上的真月亮。你要把這個手指指成月亮,那你看不到月亮。所以孔子講的道,下手處是忠恕,但是這是什么?不是印證,不是孔子給曾子印證他得道了,沒有,是「指點初心」。讓他什么?曾子在這里也是告訴門人,指點門人一條路子走,就像指月之指一樣,你就順著這個方面努力下去,你才能見道、證道。「須向一門深入」,你就一門深入去行忠恕之道,最后你也能夠真正證夫子之道。夫子之道不可說,「道可道,非常道」,等你證得的,你就知道了。
忠恕,蕅益大師下面講「忠恕真實貫得去,亦是有個省處,乃能如此答話。然不可便作傳道看。顏子既沒,孔子之道的無正傳。否則兩嘆今也則亡,豈是誑語。」蕅益大師給我們分析得非常的透徹。他講的曾子沒有證道,說出忠恕兩個字,只是什么?他真正行有得力了,他功夫得力。忠恕真實貫徹下去,就是你力行忠恕,「亦是有個省處」,你也有悟處。省處就是悟處,這個悟處不是聽來的,曾子他說出這個話,不是只是道聽涂說,而是他真正力行有悟處。他說出忠恕兩個字,因為他就是這樣做出來的,可是他只是在半路,還沒到家。他能夠說出這個話也不簡單了,已經是我們的最好榜樣。
就像禪宗里面也有這樣的一個典故,五祖忍和尚傳法,叫每個人寫首偈子來,看看開悟沒有,把衣缽傳給他。神秀大師寫了一個,「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寫了這首偈子。五祖一看,沒開悟,沒到家。結果六祖惠能大師當時還沒出家,還是個砍柴的,一個大字不認識的小伙子,看了這首詩,立刻改了一下,改成什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開悟了,惠能大師就比神秀大師要高。神秀什么?他就是行忠恕,也了不起了,「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都是實實在在的,時時勤拂拭,把那些灰塵擦掉,就是把你的習氣毛病擦掉。「盡己之謂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謂恕」,盡己這個忠是真正有真誠恭敬心出來了,把自私自利放下了,這是恕道。他真正擦他的灰塵,把他煩惱磨掉。這也真正功夫得力,神秀大師功夫也是難得的,北方的禪宗他有很大貢獻,人家也是真干,他是「真實貫得去」,「有個省處」了,可是沒大悟。六祖是大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一個答話那是大悟。
所以曾子答忠恕是因為他有省了,有悟了,「乃能如此答話」,他才能答得出這句話,「然不可便作傳道看」。你看蕅益大師看得見地很高,他說曾子都沒真正得夫子之道。所以孔子之道傳給誰了?沒有傳給曾子,曾子沒得孔子的心法。誰得了?顏回得了,所以「顏子既沒,孔子之道的無正傳」。很可惜顏回死得早,三十多歲就死了,比孔子死得還早,所以他一死,孔子真的是痛心疾首,為什么?因為他知道只有顏回真正得他的心法。他一死,孔子就嘆已經沒有正傳了,就沒有傳法人了。從哪里看出來?《論語》里頭有兩次,孔子都在嘆、感嘆。這里叫「否則兩嘆今也則亡,豈是誑語」,孔子兩次說「今也則亡」,這不是誑語,不是說虛妄的話,是真實話。
第一次在《論語·雍也篇》,第六篇第三章說,「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孔子你看他門坎很高,三千弟子當中他說只有顏回好學。魯哀公問他的弟子哪個好學,孔子說只有顏回好學,他不遷怒,不貳過,可惜他已經短命死了。現在「今也則亡」,現在沒有了。曾子是不是?曾子也沒有,「未聞好學者也」,沒有再找到好學的人。換句話說,除了顏子以外,沒有人真正學到孔子之道。第二個出現在「先進第十一篇」,第七章,「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這也問同一個問題,你的弟子誰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說同樣的話。
兩次在《論語》中說這個事,兩次有人問他,兩次同樣的回答,這我們才想到真的像蕅益大師講的,曾子,包括子思,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傳說是作《中庸》,《大學》傳說是曾子作,這兩位都沒有真正傳夫子之道。為什么?夫子之道太高遠了,凡人得不到,這是圣人之道。誰才能真正得夫子之道?必須是把不忠、不恕徹底放下,才有可能入。連曾子他已經有忠恕之道了,他還沒入,為什么?因為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斷了沒有?可能還沒斷。而夫子之道要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才能見那個道,這跟佛家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一個境界。
江謙先生是民國的大教育家,有一個補注,對蕅益大師的補注,說「一者不變之體,自二而十而百而千而萬,乃至無量數,皆隨緣之用,其體皆一也。」這個「一以貫之」的一講的什么?就講不變之體,這個體是什么?自性,就是道。所以「吾道一以貫之」這個道是什么?一就是道,道就是一,一者不二,這就是自性。那所現的是什么?自二,一就有二,像道家講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二有十有百有千有萬,有無量數,就是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從這個一顯現。「皆隨緣之用」,但是體是一,所以「全性起修,全修顯性,故曰一以貫之。」所以夫子之道叫全性起修,性是體,修是什么?是用。修的是性,修在性上。全修顯性就是修在性上,性修不二。在性上講只有一,修是萬事萬物。「一以貫之」,不離自性。所以你真正見性了,你才得夫子之道。
【評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么是忠恕的問題,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對此,我們將再作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