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關鍵詞:論語,公冶長第五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雪公講要》里面講,「足乃手足之足」,這個『足恭』,『巧言、令色』我們能懂,這個足是腳的意思?!盖裳猿鲇诳?,令色現于容,足恭表于足」,這是講什么?一種諂媚的形態,這是用口講出來的巧言,用他的容貌表現出來那種諂容,那叫令色。足恭,「足恭之意,欲前不進也」,這是想上前又不敢上前,就那么一種狀態。「如韓退之《送李愿歸盤谷序》」,韓退之就是唐朝的韓愈,唐宋八大家,大文豪,他寫了《送李愿歸盤谷序》,這是一篇好文章,里面說到「足將進而趑趄」,就是講這個足恭的意思,最好的解釋。趑趄是什么?行走困難,想進前,又好像覺得行走困難,不敢進前。
「此三者皆虛情,欺普通人可,欺有見識者則不可?!刮覀兛催@段評論,關鍵學看看自己有沒有這種問題。這是用虛情、虛情假意,心里想一套,外面表現的一套。巧言是不是由衷的話語,令色是什么?表面一套,心里想一套。足恭也是,想要進,又不好意思進,不敢進。這是什么?心里頭有虛。虛的人,這就不誠、不真、不直,那就不是仁人了,所以『左丘明恥之』。左丘明是魯國的太史,是史官,「知《春秋》義理」。當時左丘明為孔子著的《春秋》這部書寫了傳,所以稱為《左傳》。這個傳就是批注《春秋》的,所以他知道《春秋》里頭講的義理。「見此人通身是假,故恥之」,左丘明也是懂得孔子的意思,孔子是扶國家之正氣。那種假惺惺的,心里想一套,表面做一套,那叫小人,通身是假,所以以此為恥。所以做人要真,寧愿做一個耿直的人,不懂得權變還好過。搞這虛假,我們現在看到社會上這種人很多,假惺惺的,口里說一套,心里想一套,全不是真實。這是孔子和左丘明都以為恥,『丘亦恥之』,丘是孔子自稱,他叫孔丘。
『匿怨而友其人』,孔安國注說,「匿怨而友,心內相怨」,跟某人有怨恨,是冤家,還想跟他表面上做朋友。「心內相怨,而外詐親也」,外現詐相,你看不出他心里對你想什么。這使我們想到唐玄宗時代,李林甫就是這樣,叫「口蜜腹劍」。他心里怨恨那個人,表面上說得非常的跟你友好,你在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他對你是怨恨,所以李林甫當時謀害了很多忠臣,那么他自己最后果報也不好。最后他死的時候,據記載,見到一種面目猙獰的鬼物要撲上來殺他,后來他就七竅流血而死。死了以后,還被拉出棺材來鞭尸,不得好死。所以「與人結怨,小則解之」,要解,冤仇宜解不宜結。大的怨,「則以直報之可也」。直心,直心里面,所謂大怨,這是講到國家社稷。這個小和大,小是對個人,個人的怨恨可以化解,不要記掛心上,這是前面講的不念舊惡。大的怨是什么?國與國之間,譬如說日本第二次大戰侵略中國,這是大怨。大怨是什么?以直報之,要起來反抗,不讓他肆虐。「若匿怨而友其人,則其用心險詐」,這種人用心險詐,所以左丘明以此為可恥,這個人是很可恥的。「此二種人,孔子亦恥之?!顾裕梢姷檬ト送耆哉钡男淖鰹榇嫘?,絕對不會搞虛假那一套。
蕅益大師批注中說,「讀此,便知春秋宗旨。春秋,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棺x到這一章,我們便知《春秋》的宗旨了?!洞呵铩?,孔子寫下來的。為什么要寫《春秋》?蕅益大師說,「只是扶三代之直道耳」,這里三代是講夏商周。在夏商周三個朝代當中,有不少的賢人,所以有直道,直心之道,人們不會弄虛作假。到了春秋時代,周朝末年,人心偽詐,這個直就沒有了,正直的風氣沒有,孔子是為了扶正天下正氣,所以著《春秋》。因此后人評價《春秋》,《春秋》一出來,那叫「亂臣賊子懼」,那些亂臣賊子、那些虛詐的人,他們都很害怕。為什么?他們的心地,早給孔子揭發得一點都沒得隱藏。我們今天學圣學賢,最重要的是學這個直心,學真誠心,不要來虛假的。無謂的客氣,這屬于虛假。如果是用巧言,為了討好別人去贊美別人,贊美的不是事實,這叫綺語。巧言令色,就「鮮矣仁」,這仁道就少,仁的德行就沒有了。所以從這兩章,「微生高之直」,到這一章,知巧言、令色、足恭,這就不直。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什么叫直?你知道巧言、令色、足恭不是直,不是仁,那么你就反過來,知道該怎么樣才直,該怎么樣才是仁。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1)足恭:一說是兩只腳做出恭敬逢迎的姿態來討好別人;另一說是過分恭敬。這里采用后說。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相傳是《左傳》一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