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關鍵詞: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么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這段典故很有名,是孔老夫子到衛國去的時候,跟南子見面,講這段事情。見了南子之后,子路就很不高興,是這么一個事情。我們先看《雪公講要》里面,他引《集解》,是何晏的《論語集解》,「孔安國等以為,南子者、衛靈公夫人也,淫亂,而靈公惑之」。這個南子是當時非常出名的一位淫蕩的女子,她是衛靈公的夫人。衛靈公比他年長很多歲,是年紀比較老了把她娶來。她是淫亂、不貞,但是靈公卻非常寵愛她,對她可以說是百依百順,甚至國家大事、朝政的事情,全都依她、聽她的話,所以南子當時相當有勢力。「孔子見之者,欲因以說靈公,使行治道也。」當時孔子為什么會見南子這個人?《集解》里面就講了,因為當時孔子希望能夠說服衛靈公,使他能夠去行治道。這個治道就是恢復禮治。這個國家已經無禮了,真是君不君、臣不臣,亂了。如何能夠使到這個國恢復禮治,得到安定,當然最重要的是國君。而國君又是聽命于君夫人的,聽南子的,所以孔子見她。見南子是起碼能夠讓南子不要阻礙推行治道。當然,如果能夠讓南子去說服靈公來推行治道,那是最好的。所以孔子是抱著這樣的一個希望去見南子。
我們可以體會圣人那個存心是只為了萬民著想,沒有想到自己,把自己的名譽名節都可以放下。因為見南子這么一個淫婦,那會損害自己的名節。一般人覺得,為什么要去見她?見了她等于自己名聲就不好了。但是孔子不計較這個,只要有一線希望能夠讓衛國恢復治道,孔子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韙,來去行這個事情,這種存心真叫大公無私。甚至孔子的弟子里面也不一定能夠體會和理解。你看子路就不理解了,『子路不說』,他不高興了,結果『夫子矢之曰』,「矢,誓也」,就是發誓。夫子見到他這樣,對天發誓,所以「子路不說,故夫子誓之」。這個「說」就是喜悅的悅,子路因為夫子見了南子,心里不高興。子路這個人很直爽,也很有義氣,很果敢,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他一定不做,很有原則性,所以他對這個事情不高興,大概也是他有想法,對老師有想法。夫子就發誓,發誓什么?『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弧赣杷裾摺?,就是如果我做錯了些什么事情,就「天厭之」。這是一種說法。這個「厭」是厭棄的意思,這個「之」就是我,是孔子說天厭我。這個天,有的說是上天,有的是說南子,因為南子是君夫人,君如天,所以也有說是南子,這個我們稍后會談到。
我們繼續看《集解》里面講到,「行道既非婦人之事,而弟子不說,與之祝誓,義可疑焉」?!都狻防锩嫣岢鲇幸粋€這么疑點,因為這一章先儒看法很多不一樣,雪公引《集解》這里,把這個疑點說出來??鬃右谛l國行道,那行道本來跟婦人是無關的,是衛靈公說了算,跟這個婦人南子本來是無關,剛好這南子在衛國是很特殊,她控制了衛靈公。子路不悅,應該不是跟這個婦人之事有關,所以這里面,夫子為什么「與之祝誓」,為什么會發誓?如果是跟婦人之事有關的話,夫子不應該因此而發誓。因為夫子是要行道,所以這里面提出一個疑點,等一下我們就會把這疑點給破除掉。雪公先提出這一個疑,這是很多先儒的批注當中沒考慮到這點。我們先往下讀。
「邢疏」,邢昺的注疏當中,「史記世家,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欲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剐蠒m注疏里面就講到,他引《史記·世家》,「孔子世家」這篇講到,當時南子派人來對孔子說,「四方之君子」,就是四方來的這些賢人君子,要來到衛國都是要跟「寡小君」見面,寡小君就是南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如果是想要跟寡君(就是衛靈公)做兄弟,也就是你想跟衛靈公和好,「必見寡小君」,就必須要見南子。寡小君是南子自稱。也就是說,凡是有人來,想要拜會衛靈公,首先要見過南子,可見得南子那種專橫霸道?!腹研【姟梗献酉胍娍鬃?,但是「孔子辭謝」,一開始孔子不愿意去見。當然這是有避忌,本來行道跟婦人是無關的,為什么要見你?但是后來「不得已而見之」,因為衛國這個國情很特殊,什么都是南子說了算,所以孔子為了在衛國去推行治道、推行禮治,不得已這樣屈己見南子。
下面我們來看《朱子集注》當中說,「蓋古者仕于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怪熳右詾樵谀莻€時候,在某一個國出仕做官,應該先見一下小君,就是見見君夫人,有這個禮。但是這是朱子的臆測,「毛奇齡四書改錯,遍考諸禮文,無見小君之禮」。毛奇齡,這是先儒,他有一個《四書改錯》,就是正本清源,他遍考、考證「諸禮文」,《周禮》他查遍了,沒有說一定要見小君這個禮節。所以朱子這個屬于他自己的臆測,當時不是有這個禮的??鬃悠鋵嵅槐匾欢ㄒヒ娔献?,在禮上沒有這條。那他為什么要去見?當然有孔子特別的苦心,底下給我們做分析了。
「劉氏正義」,這是雪公引劉寶楠先生的《論語正義》,「竊謂南子雖淫亂,然有知人之明」。這個「竊」是劉寶楠自稱,謙虛說:我以為南子雖然淫亂,但是她有知人之明。這個女子也是個聰明人,要不聰明她怎么能控制衛靈公?她也知道誰是賢人,誰是小人,她有知人之明?!腹视谵静?、孔子皆特致敬」,蘧伯玉是當時衛國的一位賢人,孔子非常贊嘆他。孔子到了衛國也是,南子對他們倆都特別的恭敬,當然也不愿意得罪賢人?!钙湔堃娍鬃?,非無欲用孔子之意」,所以南子她希望保持她的地位,當然她也想用一個賢人來幫助她。就跟陽虎,魯國季孫氏的家臣陽虎,他雖然自己沒有德行,但是他還想用孔子,他有知人之明。南子也是這樣,她自己沒德行,她還想見孔子,她也并不是說不想用孔子。只是她用她自己那種女人的狹隘的心,也想控制孔子,讓孔子能夠為她來服務。因為孔子是賢人,又能把國治好,又能聽命于她,這不是很好嗎?說不定有這個意思,所以「非無欲用孔子之意」,不是她不用孔子。
所以為什么孔子去見她?大概也是因為孔子想到,如果南子允許靈公重用孔子的話,那可以幫助衛國推行治道?!缸勇芬嘁煞蜃哟艘姙閷⒃x身行道」,子路是懷疑夫子去見南子的時候,這是什么?「詘身行道」,就是侮辱自己,「詘身」,詘是跟那個委曲的曲是一樣,委曲自己去行道。「而于心不悅」,子路不希望自己的老師委曲自己去行道,子路實際上是為老師著想,他希望老師能夠有一個完美的名節。但是孔子他不想自己,他想自己委屈無所謂,只要能行道就可以。所以師徒兩人想的都沒錯,做弟子的為老師著想,尊師重道;做老師的為萬民著想,能夠舍己為民。這是此章的內涵。很多人把它誤解了,想著為什么子路不悅?以為孔子跟南子見面,好像有什么問題,男女之間的問題,這錯了,想得太俗了。雪公把這里頭的內涵給我們揭示出來。所以子路不悅,不是因為男女問題不悅,而是不希望孔子「詘身行道」,侮辱自己的名節而行道。
底下說,「正猶公山弗擾、佛肸召,子欲往,子路皆不悅之比」,子路不僅這次見南子的時候不悅,公山弗擾也曾經召過孔子。這個公山弗擾是季氏的一個家臣,他叛亂,想要召孔子來為他服務。佛肸,這個不念佛字,念畢字,佛肸也想召孔子。佛肸是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的家臣,他兩人都想召孔子,但兩個人都是謀反的。當時孔子也想去,子路也不悅。這個原因都是一樣的,不希望老師「詘身行道」。但是老師當時為什么想去?都是為了希望在自己能被任用的時候,可以藉這個機會推行禮治。你看,全沒有為自己考慮。子路為老師考慮,所以不悅?!阜且蚰献右鶃y而有此疑也」,這里給我們點清楚了,不是因為有這個問題才有這個疑惑。
所以,「夫子知子路不悅,故告以予若固執不見,則必觸南子之怒,而厭我矣。天、即指南子」。所以他發了誓,實際上這個「天厭之」是說南子會憎厭我。如果我固執不見南子,會觸怒南子,南子會厭惡我。厭惡我,也就是使衛國不能推行禮治,是這樣想的。所以「夫子言,人而不仁,疾之已甚,為亂。孟子亦言,仲尼不為已甚。可知圣人達節,非俗情所能測矣?!顾苑蜃邮且黄蕫壑?,全沒有為自己個人考慮,甚至連名節都放下。如果人執著于自己的名節,那還是有我有私,那么他也就不能真正稱為仁人、圣人。他的「圣人達節」,這種心量、這種德行,不是一般俗情所能夠臆測的。但是我們這里要細細的去體會孔子的存心。
這里有一個訓詁要提一提,就是「夫子矢之曰」這個「矢字之注,有誓、陳、指、直等義,以直告之義為是」?!阜蜃邮钢弧梗@里是直告子路的意思,不是說對天發誓,是明白的、直直的告訴子路:如果我不去見南子,南子就會憎厭我。這是雪公他的看法,非常有道理。
夫子為什么要去見南子。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她淫亂,但是又深得衛靈公寵愛,所以朝廷上下都對她非常的敬畏。要想在衛國能夠施展抱負,確實沒有南子點頭,在衛國當時的國情下,就很難成功,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但是這是事實。夫子既然想在衛國能夠推行周公之治,就不得不屈身去見南子。因為南子她也有知人之明,她對于孔子也是很敬重。正因為這一點,孔子覺得對自己名節有損傷的事情,但是對這個國家、對天下能帶來益處,孔子還是毅然去做。因為孔子心中只有天下人,沒有自己,這是何等的仁愛。
在《論語》當中有兩段與這段其實精神上是一致的,我們昨天有提到,一個是公山弗擾,他想召孔子前往。公山弗擾是魯國季氏的家臣,他后來叛亂,這種叛臣當然是無禮的,可是他叫人請孔子前往,孔子還是想去,這是一段故事。子路當然那時候也不高興,也是『子路不說』。另外一段是佛肸,佛肸是晉國大夫趙簡子的邑宰,佛肸在請孔子的時候孔子也想去,這時候子路也是不悅。這三段我們結合在一起來看,就能知道孔子是如何存心的。
在一般人眼中,衛國的南子、魯國的公山弗擾、晉國的佛肸、這三個人都是不善,那孔子為什么想去見他們?沒有別的,就是希望能夠有這個機會去推行周公之治。這三個人雖然都是道德敗壞,會不會污染到孔子?不會,孔子的道德已經到達了「至堅至白」之地。堅,他是堅實的,不會動搖;白,是講他的真誠,沒有夾雜絲毫不善。所以無論孔子處在什么樣的處境,這個處境無論是多么的濁亂,但是都一絲毫不影響孔子行道之心。對孔子來講,他已經不會受這些境緣的干擾,真正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有這樣的定力,不會受到環境的污染。能夠不受環境污染,他就能夠轉變環境??鬃又韵肴ヒ娺@幾個人,就是希望能夠轉變環境。孔子他見到子路不理解,確實一般人都很難理解夫子圣人的心境。那個境界,真的,如果我們沒達到那個境界,不知道他落腳處在哪。不是說我比他境界低,我能理解到他三分之一,或者理解到他二分之一,不是。沒到他這個境界,是一點都不理解,根本不知道他落腳處。子路沒到夫子的境界,見到夫子的舉動他就不理解,不理解他就會不悅,他不高興、不滿意。這什么?他以凡夫知見去量度圣人的境界,他就會產生他的煩惱。
夫子見到這種情形,還是教育他,所以『夫子矢之曰』,「矢」,用雪公的批注當作直告來講,直告就是明白的告訴他,而且這個直還有一種直指心源的意思,點悟他,希望子路也能夠提升。先儒有的說這個矢,當作發誓的誓字講,其實如果按照《雪公講要》里面的意思,這種發誓反而有點不合邏輯。夫子又沒有錯,而且他也不需要去向子路表白什么,只是為了教化子路,所以直告之,這個矢字當直告來講比較好。他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否」就是《朱子集注》里面說的,這個否是「不合于禮,不由其道」。當然先儒批注,漢、宋、明、清諸儒,他們的解釋意見紛紜,難以折中。雪公說最好是存疑,這個否字到底應該是什么意思,沒有個定論。那么「天厭之」這個天,雪公說這個應該指的是南子。所以如果是指南子的話,這個否就當拒絕來講。就是說如果我拒絕南子的話,南子一定會厭惡。厭惡倒是無所謂,就可惜是什么,南子就不會讓孔子在衛國去施展他的抱負,衛國也就沒有辦法去推行禮治,這個受害的還是衛國的百姓。所以夫子全沒有為自己想,他想到的是如何能夠讓衛國上下都能恢復禮!這種完全是什么?屈己以成全這樁好事。
我們來看蕅益大師批注當中說,「卓吾云:子路不說,全從夫子拒彌子來。意謂:既曰有命矣,緣何又見南子?!故q益大師給我們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話,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子路為什么他不高興,夫子見南子他不高興?這是還有一個事情,有一個因素,就是因為夫子拒絕了彌子瑕,彌子瑕也是衛國的大夫。這個人是個小人,傳說他跟南子也有染,他深得衛靈公的寵信。當時彌子瑕想要召孔子來做他的家臣,這個時候孔子拒絕了,就說了一個「有命」。有命就是我們能不能夠在此施展抱負,那自有天命。因為有這個因素,所以子路看了既然有命,進退有命,當時你拒絕了彌子瑕,為什么你這次又要去見南子?子路實在講,不高興主要是這個因素,這個點得很好。子路的不高興,我們這樣一看,確實他也有道理,因為他不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是你要見,那你之前你見彌子瑕就好,應該答應他做彌子瑕的家臣就好。為什么拒絕了彌子瑕,卻又見了南子?這底下是我自己的猜想,供大家參考。
彌子瑕這個人,他完全是小人,南子當然也是不正的人,可是兩者相比起來,南子她還比較能夠為衛國著想,她是君夫人,跟衛靈公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她跟彌子瑕不同,彌子瑕是個大夫,他只是想他自己這一家,他的出發點不會想國,他想家。如果孔子為他服務,只是為他這一家服務;如果是為南子所重用了,那還能夠為衛國服務,所以孔子取其大。因此,對于彌子瑕他就拒絕,但是對南子他就去見。還有一點,南子還是敬重人才,對于孔子再怎么說都是有幾分恭敬,而且她說不定還有用孔子幫助衛靈公的意思,所以因為這個緣故,孔子還是最后決定見南子。當然到最后這個計劃是失敗了,衛靈公最后沒有真正用孔子,所以夫子離開衛國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小人跟女人是最難相處的」。小人是指彌子瑕,女人就是指南子。我們都知道孔子是一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確實推行禮治在當時春秋亂世很難。雖然難,但是孔子這個志向始終沒有退過,這正是他的仁慈之處,所以仁者是以仁為己任,死而后己,孔子真正做到。
江謙補注他又提到一個觀點也很好,給蕅益大師做了一個很好的補充。他說到,「此可與互鄉難與言章合看。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佛菩薩,不舍罪惡眾生??鬃硬痪苣献优c互鄉童子也。」這是一段《論語》的話,「互鄉難與言章」,我先把這章念一下?!富ムl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這一章的大意,因為我們以后會學到這章,我們今天只是介紹一下大意。這個「互鄉」是一個鄉的名,有這么一個鄉,這里的鄉人「互鄉難興言」,就是很難跟他們講話。這個字幕應該是下一條?!富ムl難與言」,這是什么?因為這些鄉人很自專,不達時宜,所以很難跟他們講話,這叫互鄉難與言。而有一個童子來見,這是這個鄉人童子來見孔子,孔子就接見了?!搁T人惑」,這是孔子的弟子就有點疑惑了,怪孔子為什么見?這個跟「子路不說」也是一個意思。你看當學生的不是個個都能理解老師,只有顏回真正他對老師最理解,他能做到不違如愚,其它的弟子,包括子路、子貢這類人,他們都沒有真正理解老師的境界。所以他有時候就不高興,可是夫子循循善誘,不會因為你不高興了,也不教你了,不是,還教你。
所以你看這里,「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這個「與」,就是幫助他、稱許他的意思。教學應該是什么?幫助他進步,不是幫助他退步。你要怪我見這個童子,這是不是太過分了?「唯,何甚」,唯是語助詞,沒什么意思,何甚就是是不是太過分了。底下又講,「人潔己以進」,潔就是他能自潔、自重,有人來求學,能夠虛己自潔來求學的,我們應該「與其潔也」,這是我們稱許他能夠自潔、能夠上進。雖然他們可能原來基礎很差,這種人很難教,但是他有一念心想來學的,我們就要長養他這顆善心,這叫「與其潔也」。但是「不保其往也」,往就是將來,我們不能保證他將來會不會保持,還是說故態萌發了,原形畢露了,他又退轉了、退步了、墮落了,那我們不能保證。我們只是能是什么?看到他當下現在能夠有好學、有想學的心,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如果不幫助他,這是不仁??墒菐椭?,不代表說他一定就能變好。江謙說與這一章一起合看,我們就更能體會當時孔子見南子的心境,這是孔子何等的仁慈,對于像南子這樣的惡人,不善之人,都沒有放棄對她施教的這個機會。
所以「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么他孔子愿意見南子?就是看到南子還有一念敬賢的心,她對于像蘧伯玉、孔子這些賢人也不算很尊敬,但是也總有幾分敬意,這點心我們要幫助她長養。這個心屬于什么,也是她的良心。「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惡貫滿盈的人,他還是性本善,這個性是講他的本性,這里講的佛性。佛者覺也,本性是本覺的,一切眾生本性本覺、本性本善,所以「佛菩薩不舍罪惡眾生」。佛菩薩是圣賢,圣賢眼里看到的眾生,只看他們的本性,他們本性是本善,只要他能夠起一念善心,我們就要想盡方法幫助他長養善心,而不計較他原來是不是一個惡貫滿盈的人,也不保證他們將來是不是能夠繼續再修學圣道,只是當下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會我們就幫助他。
所以「孔子不拒南子與互鄉童子也」,我們就明白,孔子為什么還是繼續見南子,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還是希望有這個機會能夠讓南子改邪歸正,她要改邪歸正了,這對衛國是有一個很大的促進。因為她是一個很特殊的人,她比彌子瑕還強,彌子瑕的地位、作用那只是暫時。記載里面就講到,衛靈公他是一個反復無常的人,見到彌子瑕,喜歡他的時候,當彌子瑕摘了個桃子,吃了一半,另一半給衛靈公吃的時候,衛靈公還很高興,滿臉笑容的說,「卿真是對我好,這個桃子這么甜,你不舍得吃掉另一半,把另一半給我吃」,衛靈公說這個話。到后來他不喜歡彌子瑕的時候,他怎么看他怎么不順眼。所以彌子瑕是屬于小人,不能成就什么大事。從這里我們也能夠看到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慈悲、仁慈,和孔子的勇氣、果敢,智仁勇三達德,就在這一幕「子見南子」當中給我們表演出來。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么,沒有講明。據后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這里發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么不正當的事的話,就讓上天去譴責他。此外,孔子在這里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只是他為了說服子路而發的誓。
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為。
說:音yuè,同“悅”。
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