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久久久久_真实的国产乱ⅹxxx66v_久久精品国产综合精品_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_日韩综合在线播放_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這章孔子為我們說的這四句,總共十二個字,可以說是整個儒學的大綱,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里頭含有的義理非常豐富。我們認真的來學習,努力的去落實,真能做到這十二個字,那么這一生也就能成圣人了。

  我們先看李炳老《雪公講要》,「此章書為儒學之總綱,圓該中國文化之體相用」。這是雪公他根據對于《論語》深入的研究之后,他把這一章發掘出來,立為我們儒學的總綱領,里頭有體、相、用,而且是圓滿的包括。雪公對這一章的批注非常的豐富,可以說幾乎是整個《論語》里面批注最長的,那我們來細細的學習。

  他說「志據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學之方法,道德仁藝是孔子教人所求之實學」。這個『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每一句的第一個字是講方法。怎么樣求學?我們對道要有志向,「志于道」也就是我們此生學圣賢文化的目的、方向是道,也就是說希望這一生能成就圣人。古人講得好,「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你立志高遠希望成圣人,而且一生去努力,那么即使是不能成功,你也能夠成為一個賢人。「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果你把志向立在賢人上,你可能只能得個君子。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這是我們學習的動力。

  這里講到的「據依游」,底下我們會細細的給大家來分析。「志據依游」是講求的方法,這四個字的對象分別是「道德仁藝」,這是我們講的實學。實學是真實的學問,不是記問之學。如果我們學《論語》只能記一些詞句,你能夠倒背如流,甚至能夠講得天花亂墜,但是沒有把《論語》真正落實,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處事接物上,那這就不叫實學了,這只能叫記問之學。那孔子講得好,「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沒有資格做老師。一定要是什么?「學而時習之」,學了之后你要去應用、去時習,這才稱為實學。所以看你有沒有真正學到了實學,怎么看?看你的氣質有沒有變化。古人講學問是在變化氣質,不在于你能記多少、能背多少,在于你能改變多少。你自己的習氣、毛病能改了多少,這是看你是不是真正得到了實學。

  那我們看下面說,「道是體,德是相,皆是內在。仁藝是用,皆是外在」。這個道、德,它是兩個,它不是籠統的講一個。道是講的是體,這個體是本體。什么本體?我們整個宇宙的本體,它是生命的本源,它是萬物的根本,這是講本體。本體沒有形相,所以你看不見、摸不著,眼睛不能見,耳朵不能聞,身體觸摸不到,甚至你的意念都想象不到,是我們六根沒有辦法接觸得到的,更不是語言可以能夠輕易表達得出來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你道不出來的,講不出來的。講得出來的,只是個近似,只是個比喻。一定是要我們自己把妄念息滅掉,用我們的真心去感通,這才能夠體驗得到。體驗到了,你也說不出來,說出來的也是個彷佛大概。別人要想得道,還是要自己去體驗,所謂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說這瓶水,這杯水,里頭裝的水有多冷、有多熱,我給你形容,這是攝氏七十二點三度,假如這么說。這個水是什么樣的感覺,喝進去的口感是怎么樣的,是軟的還是硬的,那個水的硬度有多少,我給你一大堆的指標、一大堆的形容,你聽了也只是個彷佛大概。你怎么才能真正的感覺?你喝一口就感覺到了,原來你說的是這個樣子的。要是你沒喝,我再怎么說得清楚,那你也是不能真懂。

  所以道要去證得,證是證明,你要證明,你要去體證。那怎么去體證?「據于德」是你的體證,你得依據道德的德。德是什么?隨順道就是德。這個道是無相的,你沒有辦法用六根去接觸,那我們又怎么能夠證道?可以。道,它有顯相,顯相是德,德是相,相是體之相,體是相之體。所以你要證得這個本體,你可以從相上入手。相,它是能見、能感知的。一個人有沒有德,你能感覺出來。他有德性還是沒德性,你能感覺得到。我們要修德,修德才能證道,這是你的證道的方法。

  雖說德是道的相,但是它也很難去完美的表達出來,它必定還是內在的東西。雖然我們知道,但是它也是一個無形的東西。你譬如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是德,但是世界上你找不出一個東西叫孝,找不出一個東西叫悌,找不出一個東西叫禮義廉恥,這是德,可是它又是無形的,但是你能感知。一個人是不是孝子,你就從他的表現能夠感知,這是他內在的這些德,往外透露出來。所以雖說是內在,能夠感知,但是雖說能感知又是無形的。

  那么外在的東西?道和德都是內在,表現在外在就是仁和藝。仁和藝是用,你看,體、相、用,用是作用,這是外在的。外在的就更加能容易辨別。底下又說「仁是用之總,喻如總根,半內半外」。這個仁,說是外在,它還有點內在,它也是半邊是屬于德這邊。就好像是一棵樹,它的根,這根它連在外面也有一些,跟樹干連在一起的,這個根有半內半外。內,通德、通道;外,連著藝?!杆囀怯弥畡e,喻如枝干,純屬于外」,這是純粹是外在的用,它是枝干。一棵樹它的枝干都顯露在外面,你能看得很清楚。這是仁的顯發。

  這個藝是包括一個人,他的能力,他的一切的技藝,乃至包括他的舉止行為。一般儒家講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是六藝。第一個是禮,也就是你的舉止行為,這都屬于藝。這都是什么?我們眼睛看得見的,能夠感知到的外在的東西。可是,內、外是一不是二,有其內必有其外。我們講誠于中、形于外,所以通過外在也能夠看到他的本質。那么通過外在的修行,也能夠回歸到內在的本體。

  這是孔子教學的善巧,所以「孔子學說以仁為本,由仁發藝,以藝護仁,仁藝相得,喻如根干互滋」。孔子的學說就是以仁為根本,你看《論語》里面講仁的篇章很多,它是所有的這些行為都要以仁做為根本,我們稱為仁人。仁是什么?簡單的講就是仁者愛人,仁就是愛,自愛愛人。真正到達完美的仁的境界,是自他不二,自他一體,整個宇宙跟自己融為一體,這個是事實真相。到這個境界,你就證道了。所以道的本體雖然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甚至不可思、不可議,可是我們一生只要力行仁,最后你就能夠證道。

  仁是講我們的心地,以由仁來發藝,發是發揮,發出來的就叫藝。因為心地是仁,所以發出來的藝都是跟仁相應的,一切的言語造作統統都是仁愛的發揮??鬃咏虒W重心地,重心地是根本上修,但是在行為上又重視禮。禮是我們的行為規范,最基本的標準是《弟子規》。把《弟子規》做到,這是什么?這就是修仁?!兜茏右帯肥鞘裁?由仁而發的,要是你真正得到仁,你所說的、所做的,對照一下《弟子規》,完全相應?!兜茏右帯窙]有別的,就是從仁愛的心地里發展出來的,有這樣的心必定有這樣的言行。但是現在我們心地失去了仁,那么要修先得從言行上修,所以剛開始就得要有板有眼的對著《弟子規》來修。這我們天天得做懺悔反省的工作,拿著《弟子規》做功過格對照對照自己,看看今天犯了幾條。剛開始我自己就有經驗,對照《弟子規》一天下來,這功過格了幾十個叉,一百一十三句《弟子規》真的僅能做到一半就不錯了。別看《弟子規》好像很簡單,你要真做到也不容易。

  真做到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穩定、習慣,慢慢就習慣成自然了,不知不覺你這個仁愛的心地就形成了,所以「以藝護仁」。用我們最簡單的來講,用《弟子規》,落實《弟子規》來保護你的仁心。這個仁心是你的本心,你本來就具足的,一點不會欠缺。但是現在好像失掉了,說失掉了,其實沒有真失掉,我們說迷失了。因為你迷了才失掉,被習氣做了主人,我們成為自己習氣的奴隸,被習氣所驅使,真心、本性不能當家、不能做主了?!兜茏右帯肥钦嫘摹⒈拘宰匀涣髀冻鰜淼难孕?,我們現在用著這種言行來規范自己,慢慢回歸到本性上來,這是「以藝護仁」。當然孔子說的六藝,禮、樂,樂是音樂;射,射箭;御,御是駕車、練武這些;書、數,書是寫文章數是數理、推算等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百工技能。不管你從事什么行業的,都可以用你自己的這些技能來使你回歸到本性、本善上來,護仁。

  「仁藝相得」,互相相輔相成。藝是你的言行,言行向善,那就使你的心地變得更善。心地變得善了,你言行又更加善,相輔相成。「喻如根干互滋」,像一棵樹,根和枝干互相滋養,根吸大地的水分去滋養枝干;枝干吸這些陽光,光合作用,形成一些養料又輸送到根里頭,相得益彰?!溉试诘?,德原于道」,這個原是本源,仁的本源在于德,德的本源在于道,一切都是道所生的。它是本體,它是根的根,最根本的。所以要證道,要從藝修仁,由仁來修德,由德證道。道是我們的目標,志于道。但是道你沒法修,因為它無形無相,沒有辦法修。修是從仁、藝上修,也就是說從我們的身口意這三業上來修。佛家講的《十善業道》就是身口意三業的修行。身,不造殺、盜、邪淫;口,不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不起貪、瞋、癡,這叫修善,這就是從仁藝上修??鬃舆@里講得簡單,仁就是講意業,心地上的這些念頭無貪、無瞋、無癡,你才能做到仁。藝是身、口上的造作,持戒守禮,你這就是修德證道。

  「道德非中人以下可解」,中根以下的人很難去理解、去體會。為什么?它是不可道、不可見、不可聞,它太抽象了。我們一般講的形而上,它很抽象。雖然是抽象的,但是它真有,不是沒有。它是空寂,但是不是沒有。一般中根以下覺得很玄,這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他沒辦法去體會。那么孔子也有方便,那你就修仁和藝,「然行仁藝,道德即在其中」,你能夠行仁藝,你就是在修德證道,這是教學的善巧。對中根以上的,孔子講,「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中根以下的不能夠講道德,太高遠了。中根以上的人還可以跟你講道德,可以講到宇宙的本體,我們人的本性。不僅是人,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本性。這個本性跟宇宙的本體是一不是二,萬物同一個本性,所以宇宙萬物是一體。這個一體我們也稱為法身。我們能夠理解到這層,對我們修仁學藝確實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什么?根性利的人。

  我們學《論語》,常常會聯系到道和性這上面來講。雖然孔子當年講得不多,這是因為什么?大概大部分人都不是上根人,大部分人是中根或者以下,所以孔子說得少。你看子貢也講,「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追蜃又v的性和天道,這就是對上根人才講,一般人是不可得而聞。對一般人只能講文章,文章就是仁藝,表現在外面的,你能夠學習到、觸摸到、感知到的。但是我們現在學《論語》也學到第七篇了,已經是三分之一,可以多加入一些性與天道的內容。為什么?我們的根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提升,不能夠老在中下根,這個根性是變化的。

  何以有根性的分別?在本性上來講,人人都是一樣的,無二無別,我們凡人跟圣人本來沒有區別,本性上講是沒有區別的,都是性本善、性本覺,都具足了明德。那我們現在為什么在智慧、能力上跟圣人相差甚遠?原因在于我們自己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習氣,所以夫子講「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本性上是一樣的,習性上跟圣人差得老遠老遠。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是不斷的去除習氣的過程。習氣慢慢、慢慢放下,我們的根性就提升了,跟圣人也就慢慢近了,跟仁就不遠了。你就逐漸從下根到中根,最后到上根。那現在我們已經學了三分之一,假使你一開始就是下根,你現在也應該到中根才對,所以「可以語上也」,可以跟你講性與天道的事。如果你原來是中根,現在就應該到上根了;如果你原來是上根,現在就應該開悟了,這樣的學叫實學,開悟就證道了。

  實際上,真正利根的人,聽一、二句也就證道了。你看看顏回跟夫子,《論語》里面,顏回向夫子請教的只有兩個問題,其它人跟夫子請教的問題也比較多。顏回只請教兩個問題,一個是問仁,一個是問政,問治國方面的。真正對他自己修學的問題只有一個,就是問仁。夫子就答復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答復他一句話,顏回言下就大悟,馬上就證道了,他明白了,這是利根。夫子跟他講的那都是對上根人講的話,說叫你一日克己復禮??思簭投Y,表面上我們聽起來是講藝,仁藝,道德仁藝的藝。六藝里面第一個是禮,你克己復禮就是修這個藝,從外面來修。而且修多少?就一日。一日你能夠真正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仁了。歸仁,仁是一體。這個天下,夫子當年對一般人只講天下?,F在我們科學發達,視野廣闊了,天下已經不算大了,我們應該講什么?講宇宙。一日克己復禮,宇宙歸仁,這是我們現在應該說的話了。宇宙歸仁是什么?宇宙歸一,一體,你就入境界了。為什么?因為天下跟自己是一體,本來一體。你只要把自己好好修好了,你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都修好,你就立刻證道,整個宇宙歸于仁,他的本性本善的面目就現前了。

  所以夫子最后想補充一句,「為仁由己」,由自己,「而由人乎哉」,哪里由別人?顏回在這一句當下就證道了。「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通了,為什么?他把障礙全放下了。什么是障礙?克己復禮的那個「己」是障礙,己是一個小的自己,小我,我執,講得再粗一點,自私。有自私,你怎么能復禮?復禮是回歸到禮上來?;貧w到禮,你就回歸到仁了,因為禮是仁的外在,仁是禮的內在。把自私自利放下,這個我沒有了,法身就現前了。所以你能夠克服掉一個自己,這個小的自己,這個有習氣毛病的自己,你就回歸到本來面目,那就是道、德、仁,表現在外面就是禮、藝。所以我們學習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把自己的那些習氣毛病一天一天的改掉。學習的過程就是覺悟的過程,覺悟什么?覺悟到自己有不少習氣毛病,就覺悟這個,不是說讓你增加多少多少知識,那個方向不正確。

  過去我在大學里讀書的時候,那是學知識,學的是金融知識,學的這些技術,那些東西往外攀求。當然那些東西不是壞事,但是你能不能證道?你要不肯放下,你不能證道。放下是什么?你得往內觀,看看自己身上有什么毛病。一開始就用《弟子規》,就用《太上感應篇》,就用《十善業道》來檢查,天天做反省的功夫,就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天天做顏回的克己復禮的功夫,那你有一天就能夠歸仁、歸禮、證道。

  底下雪公又講,「如此由體達用,用不離體,中國文化之精神即在是焉」。中國文化的精神,我曾經講過六個小時專題介紹,因為現在中國人也在提倡振興中國精神,報紙上也登一定要重振中國精神。這精神是什么?最簡單的來講,就是用《論語》這一章「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就是中國精神。如果展開來講,我就總結了十大綱目,這個綱目將來有機會我把這個文發給大家,大家也可以上網去聽我講的「振興中國精神」這個專題,也是按照道德來講的。

  道是體,德是相,仁和藝是表現道和德。在道上講,在本體上講,我們用了一、二、三來講。一是什么?一體。你要形容道不好形容,「道可道,非常道」。勉強的去說,我們用一、二、三來形容。一是「一體」,二是「二相」,三是「三寶」。這個一體就是剛才我們講的,整個宇宙跟我們一體?!?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zhongyong/' target='_blank'>中庸》里面講的「天命之謂性」,這是講一體的。我們對一般人講,用什么方法好講?就用個孝字,孝就代表一體。你看孝,上面一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老和子是一體的,上下兩代是一體。那上一代又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又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是道,這是講的宇宙時空一體。這是用孝字來代表道,這是比較能夠把形相說出來了,說出來的都已經落到德上了,因為它是相。孝是德,而且是德之本。德的根本是什么?根本就是道。所以孝也是道,也是德。從它的內涵來講,它是道;從它的表相來講,它是德。

  「二相」就《大學》里講的本、末,這是二相?!洞髮W》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物有本末」,物是什么?宇宙萬物。這個宇宙萬物有一個本,有一個末,就像一個樹,它有根本、它有枝末。雖然有根本、有枝末,它是一體的,所以這二相,本末二相,是由那一體生出來的,這一體是道。那二相,本是什么?本是我們自己的身心。末是什么?《大學》里講的家、國、天下,現在擴展一點講,宇宙萬物都是末,我以外的都是末,我的身心是本。《大學》里講得非常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你看,身是本,所以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那修身又以什么為本?以正心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修身,所以心是修身的本。合在一起講,身心是本,家、國、天下,乃至宇宙,那是末。佛法的名詞來講,身、心是正報,家、國、天下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正報是本,依報是末。本正了,就像一個樹根,它穩固了,枝末就繁榮。你有什么樣的身心,就有什么樣的家、國、天下。所以現在我們都希望地球太平,消災免難,怎么做?把自己身心修好,你的家國天下也就太平、和諧了。有道是,和諧世界,從我心做起,從我做起,這就是抓住根本了。

  「三寶」就是老子道德經》里面講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是仁慈,你看這里講的仁藝的仁,這就是慈。二曰儉,儉是節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謙卑,這是三寶,叫性德。性德叫道和德,性我們見不到,我們可以從德上能夠去感知,這三寶是講性德的。最重要的是第一個,慈,慈就是仁,就是愛。不僅老子這么講,孔子也是這樣講,一切宗教他們都是這樣講的。你看基督教、天主教講「神愛世人」,神愛世人這就是慈;伊斯蘭教里講的,「真主安拉是仁慈的」;釋迦牟尼佛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看,全都是講慈、講愛、講仁。這是什么?性德。我們修這個性德才能夠見到本性,本性就是道,宗教里講到的真神。真神沒有形相,但是他又能現相?,F什么相?宇宙萬物都是他的現相,他現出來的。佛法里講的真性、法性,你怎么去見?你要修德?!感薜掠泄?,性德方顯」,這是中國精神講到的道上三條,一體、二相、三寶。

  底下講德,德是修德,從四到十,四、五、六、七、八、九、十。簡單的說,四是「四勿」,《論語》里面顏回一生奉行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四勿,這就是克己復禮。

  五是什么?「五?!梗柿x禮智信,這也是修德。

  六是什么?「六和」。佛家講的和敬,六個方面,所謂是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六和。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真正一個團體能夠修六和,這是一個齊家的團體,有這樣的一個團體,那就國治、天下平了。為什么?和為貴。這個團體是世界上最尊貴的團體,因為它能夠團結,它能夠和敬,不僅人尊重它,天地鬼神都尊敬,真正是諸佛擁護,龍天護持,那這個團體所在的地方沒有災難。所以要希望我們的世界消災免難,要在自己團體里頭修六和。什么團體都可以,一個家也是個團體,只要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學,一個企業也是團體,一個學校也是團體,一個班級也是團體。像我們這里協會,大家在一起共修,這也是一個團體。大家修六和,這個團體叫僧團。僧團不一定講在家或者出家,只要四人以上在一起依六和敬修學,這就叫僧團,可以化解世間災難,使正法興旺起來,這要我們大家發心,六和。

  七,我們講的「七治」,治是調治。治什么?《禮記·禮運篇》里面講,圣人治人七情。七情是要治,所謂是喜、怒、哀、懼、愛、惡、欲。喜是歡喜,太歡喜,這種是情感,不能夠讓它滋長得太厲害,要進行調治;怒,那更要調,更要治,治自己的脾氣;哀,太哀傷了;懼,太恐懼,這些都要把它調治好;愛,是貪愛;惡,是厭惡;欲,是欲望。這些都是執著里面產生的情感,情感要把它降低,縱然不能斷掉,至少讓它降低到最低程度,情欲愈淡愈好,你的智慧才能現前。朱子朱熹講的「存天理,滅人欲」,就是調我們的情欲。

  八,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這都是什么?修我們的本性、本善。

  九,是《論語》里面講的「君子有九思」,九種思惟,所謂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忿,就是忿怒,想到會有災難),最后是見得思義,這《論語》里面的。

  十,是講「十義」,十義是從五倫上講究的十義。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我們在十個關系上盡自己的義務。

  所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條綱目可以說是總結中國文化的精神。濃縮來講,就是這章「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再濃縮就用一個字「孝」,孝就包含了。所以中國精神,你可以濃縮來講,你可以展開來講。如果說這十大綱目還不夠,再展開,那就是四書、五經、十三經,再展開《四庫全書》,這夠了。所以這一章「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是提綱挈領,把中國精神提煉出來了。

  好,我們來看《雪公講要》第二段,他為我們一句一句的說明?!钢居诘勒?,道即本心,亦即真心,寂照湛然」。道就是講本心,這個本心也叫真心,它是宇宙的本體,整個宇宙都是真心所現的。但是它雖然能現,它自己是寂照湛然。寂,是講它不動,「寂者不動」,這是定力,它是本定,沒有動搖。六祖惠能大師所謂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講自性的狀態。雖然是寂,但是它又不是個死的,它是活的,它能照,「照者光明,此是智能」。光明是什么?它能現能變,它能夠變現宇宙萬有。這是講到光明,自性本來具足光明。光明是講它的智慧,講它的能力,這個智慧、能力都是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能力,無所不能。宗教里面往往用這個來形容真神,真神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什么?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真心。

  真心,「寂而照,照而寂」,寂和照是同時的,它不是分開兩個階段的事情,不是,同時。既是本不動搖,又能夠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講的照,生什么萬法?宇宙萬物,統統是真心所變現出來的,所以「寂而照」?!刚斩拧梗m然變現萬物,但是它的本性還是不動搖。打個比方來講,如同電視機屏幕的畫面,大家現在看到了這個屏幕。屏幕本身它是不動的,它就放在你的面前,它沒有動,沒有動叫「寂」,寂而不動。但是它能照,能照什么?它能影現萬象。在你的屏幕當中現出人的樣子、事物。大家現在看到我鍾茂森在你面前,后面還有黃山的背景,對不對?這是講「照」,它現相了,我人在動。我人在動,請問那個屏幕有沒有在動?沒有動?!讣哦眨斩拧?,又是不動搖,但是它又能生萬法。所以寂和照它是同時的,不是兩個階段,這樣大家就能體會了。我們的宇宙萬有,雖然是不斷的在生滅,但是這個性體是寂而不動。

  我們要證得我們的自性、本心,你得修定,因為真心是定的,不是動的。動的是相,你要是隨著相走,你心就動了。從相上回歸到性上來,那你的心就定了。所以儒家也很講究修定,他講什么?「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知止、定、靜、安,這都講到他修這個定,一層一層往深處去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就是定功定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忽然就突破了。突破什么?證入了自性,那就智慧現前,就能照。所以「安而后能慮」,這個慮是講智慮,智慮是智慧現前了。智慧現前能照了,待人處事接物種種境界現前的時候,你可以用智慧處理得非常的周詳而沒有錯亂,這叫慮。智慧現前了,這是智的起用,由體起用?!笐]而后能得」,你就得,得什么?得道,回歸本體了。這儒家講的跟佛家講的修行方法完全一樣,都是什么?修戒、定、慧,而得成就。

  「定智湛然,恒在本心」,這個定是講體,智是講用,也就是定、慧。這個定和慧,智慧和定力都是形容本心的狀態。從兩個方面講,本心叫湛然,湛然是透明的、清澈,沒有任何的瑕疵,沒有任何污染,本性清凈、湛然。什么是污染?妄想、分別、執著是污染。講得更明顯一點,就是我們的念頭,這些就是污染。把念頭放下,你心就定了,有定就自然有智慧,那你就能夠回到本心上來。這是我們的志向,我們修學的目標。底下「《禮記·中庸》云」,「中庸篇」這也是四書里面的一篇?!柑烀^性,率性之謂道」,這是「中庸」一開頭講的話,一開頭這三句也涵蓋了全部的圣賢之道。這是講的兩句,三句里面頭兩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什么叫天命?雪公解釋說,「天命,是天然而有之意」,這是自然本有的,不是人為的,也不是神創造的,它本來就有,這是講我們的本性,所以「天命之謂性」。

  蕅益大師在「中庸」里面解釋這個天命分開兩個來講,講天和命。天是什么?是我們的真心,這叫天。命是什么?命是在不動的真心里頭動了念頭。一動念頭就成為妄識,佛法里面講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出現了。阿賴耶,真心所現的,真心,它是依真心而起的,離開真心它就沒有了,離不開真心,真心是它的體。但是它又是動的,一動就到了命,叫妄識。所以天命就是講到的真心和妄識和合在一起,我們叫性識,也叫阿賴耶識,這叫性。天命之謂性,這個性就是阿賴耶,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宇宙怎么現的?阿賴耶變現的。

  底下講,「性是人人本有,故云天命之謂性」,這是阿賴耶識每個人都有,沒有了,你就不是人,你就是佛了。「此即人之本性」,也是宇宙的本性。如果沒有阿賴耶識,就是你沒有念頭了,起心動念都沒有的時候,人也沒有了,宇宙也沒有了。這是永嘉大師「證道歌」里頭講的,「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什么都沒有。什么都沒有,這是什么狀態?這個狀態是真心、本性現前,叫大光明藏,跟一切眾生能夠隨時感知。眾生有感,你就能應。你住在哪里?就在常寂光里頭。這個常寂光里沒有形相,為什么?因為沒有念頭。有念頭才有形相,沒有念頭就沒有形相。一有念頭,這里就叫它「性」,那我們都在這里頭,我們不能離開念頭。起心動念很細微,我們都未必能覺察得出來,但是我們自己有念頭。沒有念頭就沒有相、沒有境界了,那有念頭就有相,這是性所變現的相。

  底下就講「率性之謂道」,「率性」按古注來講,「無為而安,行曰性之」。無為就是「非由造作而來,即指本性而言」,造作是分別執著,把分別執著放下了,才叫無為。就是你不能有意思了,你有意思就叫分別執著;沒有意思做去,這就是無為而做,無為而為,這不是造作。這個時候只有什么?起心動念,還有妄想。這個妄想非常細微,它只是有念頭的動,但是念頭里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叫率性。

  「本性不動,故曰安」,無為而安,如果到了本性不動,那就是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這個率性就到了極處,就突破了。突破什么?阿賴耶識所現的法界沒有了,你就回歸到了真心、本性上。我們講的性天,天你就回歸了,這是宗教里面講的真神,這時候現前了,造物主現前了。造物主是誰?就是你自己的真心本性,常寂光、大光明藏、真如等等,反正講的名詞不同。老子講道,講各種樣的名詞術語形容它,你只能知道是有這么個意思,不能執著于名相。這是修學最高境界,圓滿了?!副拘圆粍印菇邪玻捕竽軕],這個時候寂而照、照而寂,智慧圓滿。行,「行曰性之」,行是動念。如果一動,馬上又起了相。但是如果這個念還沒有分別執著,純粹是起心動念,那叫性之。一般我們講的率性而為,這個人也是了不起的,也算是圣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在佛法里面講,這是十法界里面的佛,雖然還有起心動念,但是沒有分別執著,而且起心動念完全與性德相應。我們表面看他跟真佛沒兩樣。

  「即《孟子·盡心篇》所說:『堯舜性之也』」,這《孟子》里面的一句話,堯和舜性之也。性之是什么?他們能夠率性,也就是說他們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但是還未必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成佛了,那是真佛,不是假佛。但是能不分別、不執著,這叫相似佛,跟佛很相似。天臺宗里面講的相似位當中的佛,也很了不起,他不在六道里面,他在四圣法界最高級的一個果位了?!感灾词锹市灾x,動念自然合乎本性」,他有動念,但是起心動念跟本性、性德相應,這叫率性。率性之謂道,根據《廣韻》解釋,「率,循也」,循是順著?!秆圆蛔儯丛坏馈?,順著本性,這是隨順性德,它不變。永恒的都是隨順本性,這叫道,率性之謂道。那么性和道合在一起,「是謂性體」,這講到的本體。實際上就是我們講到的不分別、不執著的狀態,你才能夠回歸到性體上來。

  「就循性不變而言,道即是性,性即是道?!惯@個道實際上是指所修的德,這個性是講本性中的德。修德和性德,性修不二,修德即是性德,性德即是修德。雖然有起心動念,但是起心動念完全跟真心、自性相應,這叫「道即是性」。那么「性即是道」,一起心動念,他自然真心、本性的流露,這「性即是道」,這種人是圣人。當然再向上一著,把起心動念都放下了,那是到最高境界了。孔子所說的境界,連堯舜這樣的中國最推崇的大圣人,他們也僅做到不分別、不執著,還有起心動念。這個我們學了佛法,對這些境界也就比較明了了。

  再往上提升,這個「志于道」是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那真正叫率性。所以平時我們的修學,就學這個不分別、不執著就好,事事都不要強加自己的意思,「我必須要這樣」,很固執,這些就是分別、執著??鬃樱憧此兴姆N德行,沒有什么?意、必、固、我。這個意是他自己的意思;必是他必定要這樣,執著;固是固執;我是他的我執。他沒有這些意思,沒有這些執著,他放下分別執著。能夠學著隨順一切的眾生,讓眾生都生歡喜心,跟一切眾生不起對立、不起沖突,這是我們的實學。

  「志于道」的志,就是我們立志,向這個方向努力。所以「志者」,《說文解字》里面講的,「心之所之也」,志就是心所去向的。「心之所之,即守此道而不離也」,我們的心念念守著這個道而不離道?!吨杏埂防锩嬷v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也就是我們這個志向念念不忘。果然能夠這樣,那你何愁不證道?問題是我們能不能這樣念念不移、鍥而不舍,果然能夠這樣鍥而不舍,那這一生確實證道一點不困難。之所以不能證道,正因為我們念頭里夾雜,心老是離開道,不能夠一心。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做不到。

  「守道不離,即是將心定之于道。亦即『默而識之』之意」,這個「默而識之」我們之前學過,本篇第二章,「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這章。這章最重要的是講「默而識之」?!改R之」這里就是講到的心不離道,默是講的定,這個識是講的智慧起用。心能夠定在道上,定力出來了,自然有智慧,這叫「默而識之」。譬如說我們平時念佛,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道,它是自性的德號。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做到守道不離,念念不移,把心定在這句德號上?道是不可道,這句名號是德,德是它的相。我們從德就能證道,我們念這句佛號就能夠入自性。問題在于我們能不能夠念念不離,不間斷、不夾雜,那你要真正發這個大志。沒有大志,不想說這生成道,那你難免會間斷、夾雜。為什么?你沒有動力,動力不足。境界來了往往就會受境界干擾,他老中斷。所以真正做到志于道,怎么做?你能夠一句佛號念到底,死盡偷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你這句話就圓滿了,「志于道」,你就做到了。念到妄想分別執著都脫落了,你不僅是志于道的境界,你是證了道。

  好,我們再看底下,「據于德者,不動謂之性,動則謂之心,此心正直,故曰德」。這講到本性它是不動的,六祖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講性上,動的叫心。這些名相,我們知道它的意思就好,因為有時候這個性,像《中庸》講的「天命之謂性」,又是講它動了之后,跟那個不動的真心和合在一起叫性。這些名相我們不要執著,因為道可道非常道,我們要離開可道的言語,才能夠體會到不可道的道。這里講動的叫心,就是你的念頭,念頭才動??墒莿倓拥臅r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叫正直,正直的心,正直的念頭,這個念頭叫德。這時候是真心、本性里面所流出來的性德。

  「真心初動之時,動,起念頭」,這動了,就是起念頭?!竸恿x為業,亦名業相」,這個動的意思也叫業,這是用佛法的名相跟我們再明確的說明,這是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里面講到的業相,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第二是轉相,第三是境界相。業相就是個動相,什么物質都沒有,也沒有精神,就是動。但是剎那際立刻就產生了轉相和境界相。轉相也叫見分,境界相也叫相分。見分是能見的,誰能見?好比說我能見。我能見什么?見到境界,境界是所見。這一對能和所,能見、所見同時出來。我們也可以說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F在科學家的語言,講整個宇宙是由能量、信息和物質組成。那能量就是業相,它就是動,動是能量。信息就是轉相,就是見分,就是精神層面。境界相就是物質,就是相分。這個我們就比較能夠懂了。

  這時候說宇宙怎么來的?動相產生的。什么動?念頭動,這念頭一動就是業相?!竷H有幾微之動相」,幾微是極其微細的這個相,那個念頭很微細,我們一般覺察不出來。在《菩薩處胎經》里面,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這一彈指的工夫,不到一秒鐘,一秒鐘能彈四下。這個暫短的剎那就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就是十萬,三十二億百千就是三百二十萬億這么多的念頭在動。一個念頭生了,馬上滅了;又一個念頭生了,又馬上滅了。剎那剎那的生滅,總共多少生滅?三百二十萬億次生滅,在這個一彈指之間,四分之一秒當中,這個叫幾微動相,太細微的動相,我們哪里察得出來,這叫不覺。

  「不覺初動」,這么細的念頭動了,我們心太粗,覺察不出來,結果第二個動又開始。一念生了,滅了,又一念生了,所以沒有覺察到初動,接著再動,「則有見相」。第二個動就在剎那際,三百二十萬億再乘上四,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動,第一動你不能覺察,第二次動就產生見相,見、相二分出現了。就是剛才講的見是精神,相是物質,一對同時出現。一個是能見,一個是所見,能所出現了?!敢妱t昏,謂之昏德」,這叫無明,叫昏?!富杓闯霈F妄境」,所以無明就產生了虛妄的境界相,這個念頭產生境界。「此在《起信論》,名為三細相」,這就是《大乘起信論》里面講到的三細相:業相;還有見分,就是轉相;相分就是境界相。三細相,非常微細的,你看剎那就出現了。

  「妄境出現以后,則有諸種粗相」,這就是《大乘起信論》里面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粗就是粗相,慢慢的就出現了。說慢慢的也是很快的,剎那之間完成。隨著業相產生的境界相,這是境界為緣,緊接著又加深了下面一個念頭,這種動的幅度,波動的幅度愈來愈大,所以產生的境界相愈來愈粗,愈來愈明顯?!溉缓鬅_不安矣」,這就不安了。所以《大學》里講的,「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這完全不安了。為什么?自己控制不念頭,這就不安了。

  不安很苦,你看禪宗里面二祖見達摩,求達摩祖師為他安心,他說不安很苦,甚至拿戒刀把自己手臂給剁下來,以此來供養達摩祖師,祈求達摩祖師來安心。他煩擾不安,念頭紛亂不止,定不下來。達摩祖師這時候伸出一只手,跟他講,「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二祖這時候回頭找心,這不安的心在哪?找來找去找不見,然后對達摩祖師說,「覓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達摩祖師就跟他講,「吾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給安好了。這言下二祖就大徹大悟,心就安了。為什么?心根本找不到,那個念頭是虛妄的,不斷的在那里妄動,你真要去找,它就忽然沒了。沒有了,心就恢復平靜了。一平靜,境界相就沒有,無明也沒有,豁然大悟,就見到本性,就證道了,那就做祖師了。所以《大學》里講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這已經到了極深的定功,只要善知識給他一點破,他就言下大悟。安到一定程度,就是他定到一定的境界,一捅破,他就證得自性了。這才知道原來宇宙萬有全都是自己浮動的妄念產生的,本來無一物。

  現在科學家都已經證實了。你看著名的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就曾經說,這世界根本就沒有物質。物質是什么?完全是自己意識所產生的,這意識是一種念頭的動?,F在發展起來的弦理論,也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叫基本粒子,像夸克、電子,這是基本粒子,由什么組成的?就是由像琴弦一樣的振動組成的,底下就不是物質,是一種振動。到底什么在動?其實就是念頭在動,無明。無明不覺就在動,就產生動相,動相是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單位。由這些動相組成了基本粒子,由基本粒子組成了原子、分子,組成我們這些物質,組成宇宙大千萬有。所以弦理論最后得出個結論,說整個宇宙就像一首大型的、巨型的交響樂曲。每一個物質,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是一個音符,就是這個弦在振動的時候所產生的音符,每一個音符合在一起組合成我們這個宇宙的萬物。

  所以宇宙就像一首大型交響樂曲一樣,只有琴弦在振動,實際上沒有東西。你明白這一點,這叫開悟??v然不叫大徹大悟,起碼能叫解悟。解悟有很好處,好處很大,為什么?幫助你看破、放下。知道原來這個世界什么都沒有,何必去爭,為什么不放下?放下,你并沒有失去,它是空的,幻相而已,作夢一樣。夢境,你夢境放下,你有沒有真放下?沒有,你沒有失掉。所以失去沒有什么遺憾的,得到也不值得歡喜,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這個悟很有幫助,幫助你放下。你再放下,那你就證道,你就大徹大悟。那要放下就是學不動,不管什么境界現前,心都不要動,不要忘記眼前境界是幻相,假的。順境、善緣不要起貪愛心,逆境、惡緣不要起瞋恚心,始終保持心地如如不動,這是念念都在覺。

  底下《雪公講要》里講,「若能初動即覺,如已成圣人之孔子,一動即覺」,圣人的功夫就在于初動即覺。初動是念頭剛動,剛起一個念頭,立刻就覺察,我這心動了。那么這動是比較粗的動,里頭帶有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立刻覺察,立刻放下,所謂「才動即覺,覺之即無」,把這動就放下了,恢復到不動,恢復到心安,這是孔子他的境界。他還是有動,他要是不動,就成佛了。但是他的功夫在什么?他動了就能覺,這個了不起。他所行的跟佛所行的是一樣的,為什么?他的起心動念跟佛相應,我們講他應該是相似位了。

  「覺而復明,是謂明德」,一覺察,這就是智慧現前了,這就叫智慧。這叫什么?轉煩惱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就是這里講的明德,明德就是能覺的智慧。明德人人本有,但是我們用不上。用不上是因為什么?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了,障覆了明德的作用。圣人是明明德,讓智慧能夠隨時隨地現前而不迷失,這叫明明德?!该鲃t滅昏除妄,即行有所得」,能夠明就是滅昏除妄?;枋菬o明,妄是妄想。把無明、妄想給除滅掉,這就是行有所得,這就是《大學》里講的,「慮而后能得」。得什么?得到自性,得到自己本來面目。

  「《六書精蘊》:『直心為德』」,這個德,古字是上面一個直,下面一個心,這么個寫法,所以德就是講直心。行道而得于心為德,這個德就是你的行門。你去行道而有得于心,這叫德。所以上直下心,即是德字,這是古字的寫法,上面一個直,下面一個心。這是什么?才動即覺,明德不失,這是講的德。

  「《中庸》:『修道之謂教』」,這是講到修德,「『修道之謂教』,道體本靜,動則省修,故云修道」。為什么講修道,本來道不用修,道是本不動搖,何來要修?這是講什么?本不動搖的道,現在你起了念頭,動了。動了之后,你立刻要覺悟,我這個念頭該不該動?這是你的覺性。不該動,立刻放下,這叫做修。省修,省是省察、覺察。我這念頭動了,要反省反省,這個念頭不對,是自私自利,是貪瞋癡慢,是損人利己、不忠不義,立刻放下,這叫省和修。覺察是省,放下是修,這叫修道?!感薜乐^教」,圣人的教化就是教你這一點,沒有別的,就教你在念頭上起修,念念要跟自性性德相應,至少要跟圣人教誨相應,這是叫「修道之謂教」。

  「據于德」的據字,在《說文解字》里頭講,「據,杖持也」,就像一個拐杖,你拿住這個拐杖,這叫據。「德如杖,必須持之勿失」,就像老人腿腳不好了,非得靠拐杖走路,這是什么?行走的功能比較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所以需要一個拐杖。那現在我們都是這樣的人,為什么?已經離開道了。離開道,就已經不正常。不正常,需要回歸到道上,要有一個依靠,這個拐杖就是依靠,我們先扶著拐杖走?!甘С謩t傾,傾則失正」,如果這個拐杖要是不抓緊,不能把持住,這就會傾倒。一傾倒,就失掉了正。「本性不動,動須省察修持,修不失正,是謂之得」,我們的本性雖然不動,但是現在我們確實在動,為什么?在起心動念,你不可能不起心動念。那不能不起心動念,就得在念念當中你要去省察修持,我們要下這個功夫,這屬于修德。最開始先用《弟子規》做省察修持,然后用《太上感應篇》,然后用《十善業道》,功夫層層的推進,省察、修持愈來愈得力。「修不失正」,這叫得。

  「所謂得,非指本性而言」,這不是講的本性,為什么?本性不動,你這是動了,你要去修?!副拘詿o修無得」,因為它不動搖,談不上什么修,也沒有什么得。本來無一物,有什么修,有什么得?那么這里講的「修是指德而言」。本性是道,我們能修的是德,修的德跟道要相應,這就行了,這最后就能得道?!讣丛谝荒畛鮿訒r,實時覺之,覺則明而不昏」,這一動的時候,立刻覺察,這覺察時叫明而不昏。不昏你是沒有無明。「如此念念省修,則德不昏,故稱明德」,所以明明德的功夫就是念念省修,保持你不昏,保持你的明德?!复思磽诘隆?,這講據于德的意思。

  「禮記·大學」這一篇里面,也是四書里面的第一篇,「云:『在明明德』」,這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這個意思?!浮涸诿鳌弧苟旨词恰吨杏埂匪f的修道」,就是講的修上面的功夫。「『明德』一綱有四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那么這是朱熹朱子講的三綱八目。八目前面頭四目都是講三綱里面的第一綱,就是明德。三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德就是講這頭四目?!父裎?,性之初動也」,這是雪公他的講法,也講得很好,這是剛動念頭的時候?!钢轮?,動則覺之也」,這叫致知,就是你能覺察?!刚\意,覺而明也,明則誠也」,這是《中庸》里講的。你念頭一動,立刻覺照,該不該動,這叫明。明,就誠,誠意你就得到。「正心,明后又須經常省修,不令失正也」,這叫正心?!复耸潜居兄鎸嵵?,由明明德而得」,所以修省的功夫就是明明德,如果不去修,沒辦法恢復我們的明德。「須好學以培之」,好學是念念不移、不間斷的去修行,不斷的覺悟,不斷的修持,也就是不斷看破,不斷放下。

  「行仁,辦治國平天下事業,須有真知卓見,故須先培知能」,我們的事業是行仁,就是辦治國平天下的事業,怎么辦?都在自己修身上,須有真知卓見。我們自己要真知卓見,就是你先要格物、致知,先培養知能,知是智慧,智慧什么?能夠覺察、修省,這是智慧。能,是能力,什么能力?修身的能力。你修身才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行仁。

  李炳南老先生他說這四句話十二個字,是整個儒學的總綱領。這十二個字,可以說對于我們學儒來講就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學習這一章。上一次跟大家匯報了兩個小時,恐怕今天還得再用兩個小時。認真的學習它有好處,可以掌握整個圣學的綱要,也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我們看李炳南老先生他的《論語講要》分析得非常周詳,上一次我們講了頭兩句,『志于道,據于德』。

  簡單的回顧一下,這個道就是講生命宇宙的本源,也就是我們的本性、萬物的法性,它是生成我們宇宙萬物的源頭,這是道。道,不可道,說不出來,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六根沒辦法緣得到,眼不能見、耳不能聞、舌不能嘗、鼻不能嗅、身不能觸摸,連我們的意識都想象不到,六根緣不到的。但是它卻又是宇宙萬物的主宰,宗教里面講的神、真神、造物主。誰才能見得道?要知道,道,人人本有,它是遍及宇宙、無處不在,普周法界,當然我們人人分上都會有道,所以《中庸》講「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你離不了它。可是我們沒有證得道,就是沒有證明現在我們確實得道、有道的受用,沒有能夠證明,沒有這分體驗,原因在于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有念頭。這個念頭,微細的屬于妄想,粗一點的就是分別,再粗一點就是執著。執著是非常粗重的念頭,正因為有這些念頭,所以雖有道但是不能證道。

  所以我們現在要修德,「據于德」就是修德。「志于道」,志是心之所之,我們心向往之,也就是要發愿、要立志,此生要成道。有了這個志向,那我們就要起修,處處都要修德。這個「據于德」,據就好像是拐杖。如果一個老人他腿腳不靈了,必須要靠拐杖才能夠走路;拐杖丟掉了,那就會摔倒,用這個做比喻。我們現在都好像是殘疾人一樣,不正常了,為什么?失了道就不正常,所以要拿根拐杖,不能夠離開它。這個拐杖就是德,具體而言就是性德,跟我們本性相應的德。

  道,它是本不動搖的,這是講本性,本性沒有動搖,它沒有動,它是寂靜的。一動這就有德了,這個德包括相,念頭一動宇宙現象就產生了。在佛法里面的《大乘起信論》就講到,「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就是因為念頭動了就產生了。產生了相之后,最重要的你要覺察,知道這個相是假象、幻象,為什么?因為它動才產生的相,這就是幻象。它不動相就沒有了。所以現在一動就產生相了,一見到相立刻要覺。覺了之后,回歸到不動,這叫據于德,你就回歸到道上。

  在動的時候,你能夠覺,那這個覺了不起,覺就是明,《大學》里面講的明德。如果你不覺?不覺叫昏德、昏昧,你就不明了。我們既然現在心已經動了,動了就要「明明德」。這個第一個「明」字,就是你真正在做修省的功夫,念頭一動立刻覺察到,這個念頭該不該動。譬如說這個念頭是損人利己的念頭,里頭有自私自利,有欺騙別人,有貪婪、妄取,有傲慢、嫉妒,有邪思邪念,這些念頭都是不應該動的。你一覺察到這個不符合我們本性本善,立刻把它放下,這就是你修省的功夫,那么你就是在做明明德的功夫。只有你自己能明明德了,你才能夠幫助別人明明德。幫助別人就屬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情。所以這是講「志于道,據于德」。

解釋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

  【評析】

  《禮記·學記》曾說:“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及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這個解釋闡明了這里所謂的“游于藝”的意思??鬃优囵B學生,就是以仁、德為綱領,以六藝為基本,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p-sky.cn]

  德:舊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藝:藝指孔子教授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p-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在线视频一区 | 国产成人无码a区精油按摩 日韩黄色大片网站 | 青草草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九九 | 国产精品奇米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 久99久人碰人视频在线 |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 好大好硬好爽18禁视频免费 |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 91精品免费?看| 免费看黄色视频 | 宅男在线免费视频 | 一本到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私人福利 | 国精产品一码一码三MBA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越南 | 国产91专区 | 日韩不卡一卡二卡3卡四卡网站 |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 精品国产欧美另类一区 | 在线A片不卡的菲菲网 | 成人宗合 | 国产粉嫩高中无套进入 | 69视频网址| 国产三级九九久久久久三级 | 精品国产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曰韩无码AV片免费播放不卡 | 中文字幕在线2021一区 | 8xmv在线观看免费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 日日操av| 亚洲一区二区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乱伦 | 国产情侣久久久久aⅴ免费 日韩夜精品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 | 国内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专 | 91中文在线视频 | 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91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在线播精品第三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