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授學生。
這是講夫子的四門教育,『文、行、忠、信』這四科。根據《雪公講要》,他引《皇疏》,皇侃的《論語義疏》說到,「李充曰」,他又引李充的話,「其典籍辭義謂之文」。什么叫文?典籍,經典里頭這些言辭、這些義理,就叫文?!感┕乐^之行」,行是行為,經典所載的這些義理你要落實到行為上,叫孝悌恭睦,恭是恭敬,睦是和睦?!笧槿顺紕t忠」,忠是講做人臣子要盡忠。「與朋友交則信」,跟朋友交往講究信義。所以這里行是孝悌,后面又講忠信,孝悌忠信都是指行,是德行,八德里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文、行、忠、信,屬于教育最基礎的,最先要教的?!腹室晕陌l其蒙」,蒙是童蒙,還沒學,這個蒙不一定就年齡上講是對小孩,當然小孩也是蒙,現在我們大人也沒學過,也屬于蒙,現在從頭開始學。怎么學?先學經典,學文?!感幸苑e其德」,學了之后,關鍵要去力行,就是修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要落實八德?!钢乙粤⑵涔潯?,忠是忠心,你看心上有個中字,就是心不偏不倚,盡自己本分。朱子解釋忠字,叫「盡己之謂忠」,就是盡心盡力,心真誠、恭敬,這都是指忠。立其節,節是他的節操,靠忠字立起來。「信以全其終」,全其終就是保全所學的、所行的忠義的這些德行,一直終身不改變,這叫信。這樣解釋文行忠信,他是分開四個方面來講。
底下又引王伯厚,這是宋朝的大儒,他撰寫了《三字經》,是王伯厚。《困學紀聞》,這是他的一部著作,里面講「四教以文為先,自博而約。四科以文為后,自本而末?!惯@里講的四教,《論語》后面有一章又講到四科。四科是什么?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學,這是孔門四科,教育的四個項目。它的排列,第一是排德行,第二言語,第三政事,政事是你學一門技藝可以為國家、為人民效力,最后才講學文,所以文為后。四教是以文為先,你看這個排列不一樣,道理是什么?講四教,是自博而約,先廣博,文是講經典,經典里面所記載的那是很廣博的,慢慢的收攏,把它概括,約就是簡約。所以文、行、忠、信,講到忠信就很簡約,非常集中的講德行。
你看夫子他強調,要成就圣人,基礎就在忠信。他曾經講過一句話,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是十家人住在一起這么一個小區,肯定能找到像夫子一樣那么忠信的人。忠信是品德,這是成圣人的基礎,這是根,根在忠信。但是光有根還不夠,還要加上好學。其它人沒有孔子好學,所以沒辦法像孔子一樣成為圣人??鬃映蔀槭ト肆?,因為他有忠信的根,而且能好學。好學學什么?學文、學經典,而且學了之后能行,所以文和行是講他好學,忠信是講他德的根,這我們就比較明了了。這是孔子四教,也就是要扎根教育,加上一門深入,要好學。我們恩師現在給我們的這個教育也是一樣,首先扎根,扎德行的根,用三個根來扎,儒的根是《弟子規》,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的根是《十善業道經》,這是什么?讓我們成為一個忠信之人,忠信代表德行,當然里面也含有孝悌。然后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在經典上用功,這是文、行。用功重在落實,這就能夠成就圣人了。這是講四教,它這個排列方法有它的道理。
后面四科講的「以文為后,自本而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就像一棵樹,根本它要深厚,枝末才能繁茂。什么是根本?德行是根本,也就是說那三個根要扎得牢,你這棵樹才有繁茂的枝葉花果。我們恩師講,儒釋道三家有根本也有枝末,儒家根本在《弟子規》,枝末?四書五經、十三經,這是枝末。枝末是長在外面的,很容易看到,也很好看。但是如果沒有根本,那個枝末不能長久,那是虛的,很快就死了。就像瓶花,沒有根的瓶花,插在玻璃瓶里頭的,沒有幾天就枯萎了。所以必須要有本才能夠使枝末長久,本要是深厚,枝末才繁茂。道家本在于《太上感應篇》,教因果,枝末是《道德經》,《道德經》長在上面的。佛家的根是《十善業道經》、是五戒,然后上面才會有大乘佛法。兩種說法各有道理,側重點不同,都講得好。
下面又引陳天祥,這是元朝初年的丞相,他有一個《四書辨疑》這本書,他說,「行為所行諸善總稱,忠與信特行中之兩事,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則存忠信在其中矣?!顾v文行忠信,這個文是經典。行,德行,行是個總稱,文和行這是一類,這都是總稱。忠信是單列出來的,也是行。為什么?因為忠和信是行里面最重要的,「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修什么?忠信而已。這個忠信,便是夫子「一以貫之」之道,能夠把握住忠信的綱領,我們才能夠修行成就。修行,存忠信也在其中了。這是講文行忠信的解釋,所以實際上就是講兩個,文和行,忠信是行的綱領。文和行要并重,《弟子規》上講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顾晕暮托幸⒅兀男泻弦?,知行并進,這是王陽明先生所提倡的,確實要這樣。只學文,不力行,那不行,那只能是搞儒學,搞學術可以,不能成為圣賢。如果不學文,只力行,那也不行,沒有方向了,盲修瞎練。我們現在學《論語》就是學文,但是同時要力行,所以我們的分享當中,也強調力行。我們真正要得到《論語》的精髓,如果不去真干,那沒辦法得到。
《朱子集注》里面引程子的話,程頤先生說,「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顾堰@四教串起來講就很好。說夫子教人什么?以學文和修行而已,學文是解門,修行是行門,解行并重。清涼國師在《華嚴經注疏》里面他講到信、解、行、證,這是修學的四個方面,也是四教,實際上就是講學文和修行兩個方面。信解是學文,學了文之后,經典我們學了,就能信了、能解了,理解了。這個很重要,這是如同我們的眼目一樣,我們有眼睛看清方向、看清路了。然后行證,這就是修行,行是修行,證是證果,證果是你走到目的地。所以我們有眼睛看路,兩條腿還得走路。只看不走,達不到目的地;如果只走不看,那很容易走歪。所以學文和修行并重,缺一不可的。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就是用這個方法,著重在經典的研習,我們不是搞盲修瞎練。如果離開經典,自己在那里干,那是盲修瞎練。我們一定要依經典,但是同時重力行。心存忠信,「忠信,本也」,這是根本,所學的、所行的都是忠信的展開,這是一個根本,就像一棵樹,那個根本在這里,它從這里長出來的樹,枝葉可以很繁茂,但是都不離根本。
這是講到四教,四教跟后面講到的四科相對應,并不矛盾。雖然順序有調過來了,這個文在四教里是第一,四科那個文是放最后,但是這個側重不一樣,放在第一,說明學習經典的重要,不學經典,光在那行,行到最后走偏路了,「任己見,昧理真」。四科講的那個文學,是我們所行的要對照經典,各有側重,都很好。
【評析】
本章主要講孔子教學的內容。當然,這僅是他教學內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內容。孔子注重歷代古籍、文獻資料的學習,但僅有書本知識還不夠,還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所以,從《論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經常帶領他的學生周游列國,一方面向各國統治者進行游說,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和才干。但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仍不夠,還要養成忠、信的德行,即對待別人的忠心和與人交際的信實。概括起來講,就是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三個方面。
文:文獻、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會實踐方面的內容。
忠:盡己之謂忠,對人盡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實之謂信。誠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