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關鍵詞:論語,述而第七
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這句話引用得很多。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君子心境平坦廣大,所以叫『坦蕩蕩』。『長戚戚』,鄭康成的批注里面注為憂懼,擔憂、恐懼,這是長戚戚這個意思,雪公也主張這個意思,比較貼切于小人之心。也有的古注把戚戚底下加一個足字,念促,小人長蹙蹙,這個意思就是緊迫、窘迫。這個跟蕩蕩是相反、相對,這也是一個意思。但是用存心來講,小人之心常懷憂懼,所以解釋成憂懼比較好。為什么小人和君子有這個區別?「程氏集釋」,《論語集釋》引李二曲《四書反身錄》里頭的話,李二曲叫李颙,明清時期的大儒,號二曲,他這篇《四書反身錄》里面講,「君子不為名牽,不為利役,便俯仰無愧,便坦蕩自得。小人不為名牽,便為利役,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便是長戚戚。」這個講得好,君子沒有名聞利養的心,把名利放下了,自己做正人君子,俯仰無愧,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所以自然坦蕩蕩,心地寬廣,真是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小人就反之,為了名利干出很多不義之事,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患得患失,沒得到想得到,得了之后又怕失掉,所以憂懼。
蕅益大師解釋說,「蕩蕩,即坦字之腳注,所謂居易以俟命也,卻是戒慎恐懼之體。戚戚,正是無忌憚處。思之思之。」他說坦蕩蕩,這個蕩蕩就是坦的形容詞,形容他的那種平坦、廣大的樣子。這樣是怎么得來的?「居易以俟命」,《禮記.中庸》里面講,「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居易就是君子修身養性,心平氣和,而安分守己,等待天命的安排。他不攀緣,這是從慎獨中得來,他能戒慎恐懼!戒慎恐懼不是憂懼,他是真正在努力反省檢點、改過自新的樣子,他就自然有坦蕩蕩。所以坦蕩蕩正因為他心地無思無慮,他才能做到慎獨。那「戚戚,正是無忌憚處」,小人平時肆無忌憚,行險僥幸,他冒險僥幸,不能慎獨,所以他長戚戚。根在這,所以「思之思之」,要我們細細體會,把那個長戚戚的因斷掉,你就不會有憂懼了,你就能坦蕩,要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自私自利就行了。
【評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于室中,以激勵自己。孔子認為,作為君子,應當有寬廣的胸懷,可以容忍別人,容納各種事件,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心胸狹窄,與人為難、與己為難,時常憂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為君子。
坦蕩蕩: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