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關鍵詞:論語,泰伯第八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這一章是戒除我們的傲慢??鬃釉谶@里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孔子最敬仰的圣人,周公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滅紂興周,然后制禮作樂。武王駕崩之后,又輔佐年幼的成王,周公攝政,為周朝八百年基業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位圣人,孔子是最羨慕、最景仰,也向他學習,他一生就想做周公這樣的人??鬃硬幌胱约寒敾实?,他只想做一個輔助天子的人。周公有賢才、美德,這個才是才藝,美是辦事很完美。這里講,如果有一個人像周公那樣的,有周公的賢才,也像周公那樣辦事辦得很完美,就是他能力強,但是『使驕且吝』,使是假使,假使他因此而驕傲,并且吝嗇,『其余不足觀也已』,其余,就是他的其它的善都不值得一觀。那種善再大,也不會大到哪去,就是他的才和美再好也好不過哪去。
當然周公德行非常高,孔子絕對沒有懷疑周公會驕傲、會吝嗇,不會。你看周公,歷史上記載,他在吃飯的時候,人家來找他,他立刻把嘴里的飯吐出來去接待,毫沒有怠慢。洗頭的時候把頭發弄濕了,有人來找,立即把頭發,過去的頭發長,把頭發卷起來,去會客,不怠慢客人。從這里可以看到周公的謙虛、恭敬,這才是圣德。如果是傲慢,對人怠慢、不恭,自己沒有任何謙虛,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沒把人看在眼里,這種人真的「不足觀也已」??鬃又v到,他這是講得很柔和,但是也很犀利。所以這是勸我們戒除驕和吝。
蕅益大師批注當中引用李卓吾先生的話,「卓吾云:無周公之才美而驕吝者,豈不愧死」,這話說得更厲害!孔子講的是有周公之才美,要是驕和吝,那都沒辦法看了,看不上眼了?,F在人沒有周公的才美,他還驕慢、還吝嗇,真叫慚愧死了,真叫一無是處。所以驕和吝這兩個是我們的大戒,縱然自己有才華、有學識,有地位、有名望,也不可驕慢,也不能吝嗇。吝嗇是什么?別人需要我們幫忙,我們不肯,這就是吝嗇。真正有圣德的人,愛心十足,只要人家需要我們幫忙,一定伸手,伸出援手。甚至別人沒有開口,我們只要看見他需要,就立刻去幫助,那叫做大慈大悲。
而幫助別人,也絕不會生傲慢,甚至不會有要幫助人這樣的一個相,沒這個念頭說我在幫助人,是你得到我的恩惠了,沒有這個念頭。他覺得幫助人是本分,不幫助就不應該。我們有才有美,就是拿來幫助人,來利益社會的。如果我們吝嗇,這才美又有何用?這才美不是自己用來做驕傲的資本,如果這樣,不如沒有的好,沒有的還不至于驕傲。所以特別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現在你看我們學《論語》,《論語》學會了,好像就有文化、有才華了,出口成章,講話都是「子曰、子曰」,儼然是個君子模樣了。如果因此而生傲慢心,那就是墮落了,不如不學的好。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說的一句話,說人沒學圣賢教育還看得順眼,一學了,這眼睛都長到頭頂上去了,誰都看不上,傲慢心來了,那就是這里講到的「不足觀也已」。
江謙先生有一段補注,他講到,「佛弟子周利盤陀伽,于過去世,為大法師,秘吝佛法,感愚鈍報,闕于記持。佛以苕帚二字,使之記持。于一百日中,得苕忘帚,得帚忘苕。佛愍其愚,教持一偈,成阿羅漢,辨才無盡。以驕吝故,得愚鈍報,故學者當發大心,學不厭,而教不倦也?!顾匀宸鸬慕浀?,我們一起參照看,可以互補,互相充實。你看江謙先生他本身是通儒、通佛,他用這個故事,把這一章,舉這個故事就是做為最好的解釋。他講佛弟子當中有一個人叫周利盤陀伽,這個人是佛一千二百五十五位常隨弟子當中最笨的人,笨得出奇。為什么他會這么笨?有前因,因為他過去世做大法師,大法師講法,法布施,這個果報應該是聰明智慧才對,為什么他會這么笨?是因為他在講法的時候,自己還留一手,不肯全部拿出來跟人分享,這叫吝法,「秘吝佛法」。本來應該和盤托出,所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才對,但是他吝嗇。吝嗇不外乎都是因為擔心別人學了之后超過他,所以他不肯教人。就好像古諺語有一句話講,所謂「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父」,他怕這個。
結果吝法的果報就是愚鈍,這一生愚癡。愚癡到什么?他記不住,任何記憶力都沒有,他記性是零。何以見得?本來他是跟著佛出家,但是什么都不會,什么都記不住,人家教他一些咒子、一些經文,什么都記不了。結果佛弟子們就勸他,你干脆別跟我們學了,笨得出奇,學什么都學不會。周利盤陀伽很傷心,后來佛安慰他,說你可以再留下來,還是好好學,我教你,你就念兩個字,叫「苕帚」,這兩個字,這是最簡單的,其它的經咒你不會念,就念兩個字,苕帚,讓他記。結果他在一百日當中,念了苕忘了帚,念了帚忘了苕,這兩個字都不能念全。你看笨得出奇了,這是他愚鈍的果報。所以吝法,怎么能吝法?即使你做好事,你稍微有一點私心,有驕傲、有吝嗇,完了,果報一樣也是不好。
所以什么樣的私心都要放下,有私就是惡,善是大公無私,這叫善。結果佛憐憫他這么愚笨,最后總算教會他了,念會了苕帚,還教給他一偈,他每天就掃地,念「苕帚」,念這個偈子,最后豁然證果了,成阿羅漢了。這是佛真是大慈大悲,不舍一人,像這種人,孔子恐怕都不教了。你看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會教他了,不能舉一反三的都不教他,更何況像周利盤陀伽這種人。但是佛他的智慧高,他有對治的方法,還是幫助他成就了,他成阿羅漢。成阿羅漢了,辨才無盡,智能開了,業障消除了,他再也不會那么笨了,很聰明了,辨才無礙,很會說話。這個故事也是啟發我們,「以驕吝故,得愚鈍報」。你看,驕吝這不能有。
孔子講這一章,他沒有從因果上講,只是讓我們生恥心,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縱然有周公之才之美,但是如果驕吝,則不足觀也,你這人就看不上,這是讓我們生恥心,不要驕吝。但是江謙先生這一說,是用因果來講,這我們就不敢驕吝了,因果教育讓人不敢作惡,生畏懼心,兩者互補。
最后江謙先生勸我們,「故學者當發大心」,大心一定是無私的。有私心,這心就小了,小心量。他不能夠容納一切眾生,他幫助人還有所保留,這叫吝。別人比他差,他看不起人,這叫驕??床黄鹑耸鞘裁?他就不能容人了,他心里面強烈的人我、是非、對立這個念頭,心量就小了。所以要發大心,破除驕吝。什么時候把驕吝能破掉?到無我,你就破掉了,真破掉了。你只要有我,驕吝還是有,即使是再少,還是有那一點點,它是隨著我誕生的。這驕吝是叫做俱生煩惱,與生俱來的煩惱,從什么時候開始?你只要有一個我這個念頭,這叫我見。有我見,那就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是我見,第二個是我愛,第三是我慢,第四是我癡,愚癡。我見是你有我的念頭,這是錯誤的念頭,真正事實是無我的,整個宇宙萬物就是我,是我的法身,這才是真正的我。這身體是小我,不是我。但是你錯誤的觀念產生了,你自然有我愛,我愛是貪,吝就屬于我愛這個煩惱,貪吝。我慢,這是驕,傲慢。我癡是愚癡。貪瞋癡是俱生煩惱。
我們要斷貪瞋癡,在事上去斷很難,你斷到什么時候?就如斬毒樹,你要把一棵毒樹給斬掉,你是從枝末上斬,一條枝、一條枝的去切掉,先剪枝條,剪完枝條再剪枝干,一點點的那么斬,斬到什么時候才能把樹給斬掉?江謙先生告訴我們「當發大心」,這是從心上去斷,就斷根了。這一斷根,樹就死了。所以發了大心,無我了。無我了,跟這個我同生的煩惱,四種隨行煩惱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斷法方便、容易,就是不想自己,只想別人,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自己呢?忘掉了。忘了自己,那個「我」不用刻意斷就斷掉了,驕吝自然就沒有了,這個方法好!
具體落實學不厭、教不倦,這是圣人天天干的事情。像孔子、釋迦牟尼佛,他們是圣人,他們天天做什么?辦班教學。自己學,學而不厭,厭是滿足,他不滿足,真正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好學。真正好學,才能成就圣賢??鬃诱f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十室之邑,就是十戶人家這么一個小小區,必能找到像孔子那樣的,丘是孔子自稱,他的名是丘,像孔子那樣忠信之人,有孔子那樣德行的人。但是,不是每一個忠信之人,都能成為像孔子那樣的圣人。為什么?不如孔子好學??桌戏蜃右簧驮趯W圣賢的典籍,學而時習不亦悅乎,他不會滿足,他愈學愈快樂,愈學愈來勁。你看到晚年了,還開始學《易經》,還說一句,天要是給他五年、十年壽命,他再學《易經》,他可以無大過。你看看,這么好學。學了之后肯定是教人,就是跟人分享,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教也不疲倦。學不厭,這是自覺;教不倦,是覺他,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自覺是自己有智慧,覺他是慈悲,智慧和慈悲,叫悲智雙運。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主要就是這兩條。
他的學不厭,不是只學一個文字,他真正在自身上落實,落實就是改過。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學了,就知「道」了,就知「義」了,哪些是錯的,哪些是對的,他曉得了,然后斷惡修善,勇于改過,這是真正在學,這才是好學。你看夫子講顏回好學,怎么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遷怒,這不是一般的講法,說我生氣了,我不會把我的怒氣轉向別人,那叫不遷怒,這講得淺了,真正不遷怒是什么?我們的這個怒是指煩惱,煩惱不遷移,怎么不遷移?第一念是煩惱,第二念就把它滅掉,不讓它遷移到第二念上,這叫不遷怒。念頭剛起,立刻覺悟,「才動即覺,覺之即無」,這叫不遷怒。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覺悟了,立刻就把念頭放下,不再有煩惱,貪瞋癡慢這些煩惱不會起現行,而且永遠不起現行,叫不貳過。只起一次,第二次不會再起來了,這叫好學。顏回的好學,就在于他改過勇猛,念頭精純。這個好學到了極致,真正做到了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顏回做到了。這是《十善業道經》里面佛教菩薩的,那孔子教顏回,他自己學不厭、教不倦。他這個教不僅是言教,更有身教,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動止語默,全是教學,無時無刻不在教。
所以我們要學這個。怎么學?先從淺處開始,我們學不厭,就是先要從扎根教育開始學,把《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儒釋道三個根扎好,天天就拿這三個根對照自己的心行,反省、檢點、改過,這就叫學不厭,天天干。曾子,你看「吾日三省吾身」,他也是天天干,每天都干。教不倦,我們天天學習圣賢經典,一有機會我們就跟人家分享。如果有這個發心,專門來弘揚圣賢教育,這固然是最好的。
我現在就走這條路,這是在恩師的鼓勵下,我天天也在教學。教學實際上最重要是教自己,像我講《論語》,我自己得備課,備課得認真,不認真,那上臺就下不了臺了。講課,我們現在講了一百多個小時了,就是《論語》,一堂課不落的,恐怕只有我一個人,其它人恐怕都會缺課。自己,真正自己受益,自己講給自己聽,自己提醒自己,自己勸勉自己。我這里對面的攝影機,底下有三個屏幕,前頭這個屏幕看的是課室里面諸位,兩邊就是自己的形像。這是什么?你看,對自己要講多的,對別人講少,對自己講。自己對自己這樣提醒,提醒多了,慢慢的那個毛病習氣就改掉了,教人就是利益自己,自己最大的受益,所以教怎么能疲倦?要是教疲倦了,說老實話,那學也就厭了,就厭學了。學不厭的自然就教不倦,所謂教學相長,這是肯定的。
那么年輕人如果能發心,走我們這條路子,我們很需要志同道合的人,走這條路子的人少,發心真正一生弘法利生。就是像曾子講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士人就是讀書人,我們讀書,讀圣賢的書,要肩負弘大的使命,就是為了把圣賢教育普及推廣,利益社會,讓眾生離苦得樂。這是大使命,這是仁以為己任;一生不改,這是鍥而不舍;自強不息,這是毅,弘毅的毅,一直到死才算完成任務。說老實話,死還沒有完成任務,往生到極樂世界了還得重來,乘愿再來,還得干這個事,盡未來際。假如說不能夠專門干講學的,護持講學的也是一樣功德。弘護一體,弘法、護法功德一樣,都是為了扶持正教,弘法利生,這也是在教。不一定上臺才叫教,在臺下待人處事接物,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都是在教學嗎?都是在給大家做好榜樣,這就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