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關鍵詞: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門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后事,)后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這一章是講『子疾病』,這個疾病是病得很嚴重,孔老夫子有一次得了重病?!鹤勇肥归T人為臣』,門人是孔子的弟子,因為子路在孔子弟子里面他是比較年長的,跟著孔子也比較久,他資格比較老,大家都尊重他,所以子路就擅自做主,他「使門人為臣」。什么意思?子路開始要替孔子考慮后事。因為孔子曾經做過魯國的大夫,他做過大司寇,大夫可以有家臣,就是大夫家有家臣。但是孔子只做過很短時間的大夫,后來就沒有了,所以孔子他當時的身分是士人的身分,他不是大夫,曾經做過大夫,但現在不是了??墒亲勇穮s是想著為孔老夫子準備以大夫的喪禮來為孔子治喪,就是行喪禮。當然子路是為了表示對孔子的尊敬,但是這種尊敬是不符合禮的,因為孔子不是大夫,就不能夠以大夫的喪禮來行喪??墒亲勇匪麤]管這些,子路的性格也比較的豪爽直率,甚至有時候莽撞,想事沒有想得很周全。于是他就憑著他的老資格,叫其它的弟子們就為孔子治喪,充當孔子的家臣。這種做法,我們一般人看了好像不覺得什么,因為孔子的弟子,又沒有叫外人,叫孔子的弟子來充當孔子的家臣,來行大夫的喪禮,現在我們覺得這好像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什么錯誤??墒菦]想到孔老夫子批子路批得很狠,深深的責備子路,這是違禮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孔子那種尊禮的心,那么真誠,毫不違犯。
我們看下去,『病閑』,這個「閑」,有一些古書上寫著「閑」字,就是門里頭一個木頭的木,但是都是讀間,意思都是一樣的。這個意思,閑就是稍微間斷和減輕了,病減輕了,這是在好轉了,這個叫病閑??鬃蛹膊p輕了之后,他就說,『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孔子病稍微好轉之后,他得知子路竟想要讓自己的門人為臣,來用大夫的喪禮來行喪,于是就說「久矣哉」,這個久矣哉,是講孔老夫子已經不做大夫很久了。因為孔子得病,一定都已經是在晚年了,他早年做過大夫,很久都不是大夫了,也沒有家臣了,所以不可以用家臣來治喪,應該以士禮,士人的禮來治喪。這個士人的士,讀書人的那個士。所以講「久矣哉」。
「由之行詐也」,由就是子路的名字,叫仲由。老師稱呼自己的弟子可以直呼其名,還有父母可以稱自己的兒女叫他的名字,但是別的人不能稱名,只能稱字。我們一般只能講子路,我們講仲由就不妥當,因為仲由是他的名。連君主、皇上對人都稱字,不能稱名的,這是對人的尊重。唯有父母和老師可以稱名,這是古禮,所以父母跟老師地位是平等的??桌戏蜃右姷阶勇愤@種違禮的行為,所以責備他責備得很厲害,你看,說他的行為是欺詐,「詐也」就是欺詐。他說「無臣而為有臣」,我已經沒有家臣,不是大夫了,你卻用大夫之禮來治喪,讓我有家臣,我的家臣也不是真的家臣,是自己的弟子,說你是欺騙我嗎?你欺騙誰?你欺人欺不了,你難道是欺天嗎?你看這講得很嚴重了,欺天就是欺心。
末后兩段,『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贿@個意思就是說,我與其死在家臣手上,這個家臣是什么?孔子弟子們充當的,不是真的家臣,孔子沒有家臣。所以與其我以這種假臣替我治喪,我死在假臣之手,不如,「無寧死于」,無寧就是不如,不如我死在二三子之手,二三子就是講自己的弟子們。反正都是同樣的人,讓他們充當假臣,不如就是實實在在的弟子,我寧愿死在弟子手里,我也不愿意死在假臣手中,就是這個意思。說明孔老夫子恪守《周禮》,絕不違犯,而且絕沒有那種虛夸的,講求那種虛浮的形式。我們對子路的行為我們能理解,因為他想著我們的老師曾經做過大夫,雖然現在不是了,我們也要非常的光耀、非常的風光的來辦我們的喪禮,沒有家臣,我們弟子們來做家臣。但是夫子說這種做法是錯誤的,要真實,我們不要沽名釣譽,不要搞那種虛浮,實事求是,這才是對老師真正的尊重。老師一生都在推行禮,結果你的弟子治喪的時候,都不依禮而行,那你不是把老師的名譽毀在一旦嗎?所以一定要講求實際,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下面又說到,『且予縱不得大葬』,就是說況且我,予就是我,縱然我就是沒有家臣來給我舉行大葬禮,難道我也會死于道路嗎?我不會死在道路上,不會尸首沒人收的,總是會有人收我的尸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出,孔老夫子遵守禮制,這是本章最重要的意義。我們看到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子也是做到了恪守禮制。曾子到自己死之前,當時有大夫,好像是季孫氏,給曾子送來一張大的席子,這個席子是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但是曾子不是大夫。曾子病重了,不知道,睡在這個席子上。后來他家的童子提醒了曾子,說你怎么睡在大夫的席子上?曾子才警覺,立刻叫人換掉這個席子,說我不是大夫,不能睡這個席子。你看看,對禮這么樣的尊重。席子剛換掉,他就斷氣了。曾子真的是最后死也恪守禮制,這是真正的儒者。所以正法跟人情兩個比起來,正法更為重要,不可以把正法當人情。你看子路這種做法,他是限于什么?師生之間的情義,想要表示對老師的尊重,這個心是好心,但是做法有差,他忘了禮教,孔門弟子怎么能夠不依禮而行?像子路這樣,如果是用大夫的葬禮來葬孔子,你尊重的是他的肉身而已。但是你依禮而行,雖然用士人的禮來葬孔子,你尊重的是他的法身,不可以把法當作人情,這一點我們要懂。
我們看蕅益大師批注,《蕅益解》,「子路一種流俗知見,被夫子罵得如此刻毒」,這是講到子路他是流俗知見,為什么?講人情,講情感的,沒有用理智,所以忘失了正念。雖然這個事情,我們一般人看不是大事,也是他的一分好心,但是夫子罵他很刻毒,罵得刻毒是讓他印象深刻,不能忘記,真正的君子即使是臨死也要守禮。子路終于聽明白了,所以你看后來子路死的時候,他是在別的國家遭受兵變,被叛臣軍士亂刀剁成肉泥,死得很慘,子路??墒撬谂R死之前,他說什么?君子,他的衣冠,冠帽不正,他對那些要殺他的軍士說,「你先等一等,君子死的時候,頭上戴的冠一定要正」。他把冠扶正了,然后再受死,子路終于記住了禮。所以夫子罵也是對他的愛心,讓他永遠記住,臨死都不忘禮。
學佛的人守戒也是一樣。如果學儒的不講禮,儒就沒有了,充其量你只是搞儒學,懂得一點知識皮毛,儒家的心法真傳你得不到。為什么?你看孔老夫子教顏回,怎么樣為仁?就是克己復禮為仁,所以禮很重要,沒有禮就沒有儒。學佛也是,沒有戒就沒有佛,佛家講戒為無上菩提本,毘尼在世,佛法壽命,毘尼就是戒律,戒律在世間,有人在持戒,這就是佛法住世一天。如果這個世間沒有人持戒了,佛法也就滅了。雖然有經典在,甚至也有人在講佛法,佛法的活動搞得很興旺,道場人很多,沒人持戒的話,這佛法也就是名存實亡了。所以我們真正如何護法,那就是護自己的戒行,你把自己的戒律能夠做到,佛法就在世,因你而在世。儒家的君子就是守禮,這世上還有人守著儒的禮,這儒就在世,否則也是名存實亡。所以學儒和儒學區別在此地,學佛與佛學區別也是在有沒有戒。
戒我們先要從根本修起,根本戒,根本戒是五戒十善,我們要持好。那五戒十善還有根本,下面有基礎,那是什么?我們恩師講的,儒的根《弟子規》,道的根《感應篇》,這兩個是佛戒律的基礎,戒律的根本,我們要做到?!兜茏右帯纷龅搅耍闳寤镜亩Y就有了,那你才能叫學儒,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君子、成為圣賢。《感應篇》做到了,你才能真正在學道,你有一天才能成仙,道家的目標是成仙。佛家目標是成佛,那要把十善業道完全落實,十善做到圓滿就成佛。你看《十善業道經》里面講得很清楚,十善業道能夠圓滿菩提。所以歷代的祖師大德都非常重視戒律,沒有戒律真的就沒有佛法。雖然是小小戒,好像是很皮毛的戒,我們都要非常認真的去受持它,不可以馬虎,佛制不可違犯。
蕅益大師舉出一個例子,大師是戒律方面研究極深的,在當時,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很多人把他稱為是律師,戒律這方面的大德。他在戒律上用的工夫是一生中最多的,三十年深入戒律。他在律藏里面,這是《大藏經》三藏,經、律、論,律藏里面他從頭到尾認真的看了好幾次,摘錄出來,好像是七卷還是多少卷,我忘了,戒律這些方面的經文,這是等于律藏的一個小的縮影。要是想深入《律藏》,他的這部書是很好的教材。他這里舉出一個例子,「今有禪門釋子,開喪戴孝,不知何面目見孔子?不知何面目見六祖?不知何面目見釋迦?」出家的人,禪門釋子,禪門是代表佛門,因為當時在中國唐朝以后都是禪宗最興盛,一直到明清都是這樣,禪門釋子,釋是釋迦牟尼佛這個釋,釋子就是出家人。出家的人已經出家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父母,他沒有自己的分別、情執。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出家人,他出家之后精進求道,甚至都沒有回家看父母。為什么?斷自己的情執,同時這樣真正以自己的道行幫助父母提升,用自己的功德來供養父母,這是真正的供養。父母因為我們的修行而得福,他有福,那你不在他身邊他都有福;你要是不認真的去修行,你不能斷你的情執、你的煩惱,你來到他身邊,他還是沒福。
像當年世尊的弟子目犍連尊者,他母親墮到餓鬼道,沒福,目犍連想給她送一缽飯,目犍連都已經成阿羅漢了,用神通送一缽飯給她吃,供養他母親,他母親吃不了,飯到嘴邊都變成火炭,為什么?沒福。沒福你供養她,也是沒福,她受不了,沒辦法受用,只能你精進修道的功行回向給她,她才能真正得利益。所以出家修行,我們表面上看好像沒有人情,人情味沒有了,但是這是真正修行,真是給父母帶來利益,真正的孝心,用理智的,不是用感情的。所以父母死的時候,出家人不必給父母戴孝,這是佛制。既已出家,那就要誓做天人師,成為三界之英雄,對父母行喪就不必了。這是佛制,如果違犯這樣的戒律,那也是對不起佛陀。
這是用一個很小很小的例子,你看蕅益大師說出來,那大的就更不用說了。用這一個例子說,說明什么?我們要是違犯佛制、違犯戒律,那就沒有面目見孔子,也沒有面目見六祖,六祖是六祖惠能大師,是我們禪宗的祖師,也沒有面目見釋迦如來,我們的本師。你看,小的佛制都不能違犯,那大的更不用說了,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五戒,根本戒。根本戒要是違犯了,不僅沒有面目見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決定墮惡道。所以犯了怎么辦?犯了深刻懺悔,后不再造,那還有面目見釋迦。如果犯了不肯改,那惡道是決定等著我們了。沒有犯的,絕不能犯。古德告訴我們,寧為持戒而死,不因破戒而生,持戒跟生命哪個重要?持戒更重要??鬃釉谶@里就給我們表演了,禮重要還是生命重要?禮更重要。如果真正有這樣的一種心態來持戒,你一定能持得好,你能放下,把身心世界都放下了,你能不持戒嗎?你肯定持得很好。所以菩薩六度里面,第一講布施,第二講持戒,持戒是建立在布施的基礎上,什么叫布施?你放下叫布施,你要是放不下,你持戒就很難持,連生命我都敢放下,你持戒肯定能持。
【評析】
儒家對于葬禮十分重視,尤其重視葬禮的等級規定。對于死去的人,要嚴格地按照周禮的有關規定加以埋葬。不同等級的人有不同的安葬儀式,違反了這種規定,就是大逆不道??鬃臃磳W生們按大夫之禮為他辦理喪事,是為了恪守周禮的規定。
為臣:臣,指家臣,總管。孔子當時不是大夫,沒有家臣,但子路叫門人充當孔子的家臣,準備由此人負責總管安葬孔子之事。
病間:病情減輕。
無寧:寧可。“無”是發語詞,沒有意義。
大葬:指大夫的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