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關鍵詞: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
這一章孔子用比喻,比喻種稻榖?!好缍恍阏摺?,苗是已經生了苗,長出苗來了,但是「不秀」,秀是指出穗子,像稻榖它有稻穗,如果長了苗而不出穗,這樣就不能結果?!盒愣粚嵳摺?,這是講有的已經出了穗子,但是它不結實,就是沒有結果實,這兩種都不是令人滿意的成果?!河幸臃颉唬褪怯羞@樣的人,那大概是指孔子弟子們,到底指誰,孔子沒有說。
孔子講這個話,他的意思,蕅益大師他批注里面講,「令人惕然深省」,所以我們不要去猜測,孔子這個話到底是指誰?猜測這個沒什么意義,關鍵是反求諸己,問問自己。這個話說出來是讓我們惕然深省的,惕然是警惕起來了,提高警覺心了,深刻的反省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人,是苗而不秀者,還是秀而不實者?還是你真正有得到了圓滿的成果?這是講求學,求學不能夠苗而不秀,也不能夠秀而不實,一定要到達成就的果位。
什么叫苗,什么叫秀,什么叫實?江謙先生補注里面有跟我們做了開解,說「苗是生信,秀是開解起行,實是證真」,這是用清涼國師,唐朝清涼國師對于《華嚴經》的批注,清涼《疏鈔》里面提到的「信、解、行、證」,這是修學四個次第。苗,長苗是生信,我們對圣賢的教導產生信心,這個是第一步,這是很可貴的一步?!度A嚴經》上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我們對于圣賢教導的信心,是道的源頭、功德的母親,母親能生孩子,生功德,信心很可貴,可以長養我們的善根,這第一步是信。所以學圣賢之道跟學世間知識不一樣。世間知識一開始,你是先懷疑,到底是怎么樣的,是不是這樣的,我們來個設問,然后開始研究,開始尋找答案,這是世間法的學習。但是學圣賢之道,他那個思惟方式是完全不一樣,先是要信。你一開始就懷疑,你就不能去起行,先要信,信了之后慢慢求解,然后實行,最后證,證是證明你所信的、你所解的是對的。
所以第一步信心,我們問問自己,到底我們對圣賢人的教誨有沒有信心?你有一分信心,你才能夠解得一分。像夫子前面講到的,顏回他就是能解,所以夫子「語之而不惰」。顏回能解,為什么能解?他能信,首先第一個信老師,信老師所說的道理,不懷疑,這是顏回做到了,然后他解就容易了。開解了之后,他得行。光有解,解悟,我聽明白了,可是聽明白了不肯去做,那不行,不肯去做,那就叫做「秀而不實」。光有信而沒有解行,那就是「苗而不秀」。所以解了之后,力行重要。解一點就行一點,解兩點就行兩點,不斷的力行,就不斷的證明你所信的、你所解的是真的,真理。實是證真,那你真正就得到滿意成果,你成圣成賢了。
我們問,我對于圣賢教育我也信,對佛法我也信。解,我也聽經,也能明白,但是遇到境界來了,我提不起來,我用不上,我用的還是我原來那一套的煩惱習氣,還是原來那一套思惟方法,我沒能夠用得上佛法,沒能夠用得上圣賢教誨,事后回頭想想又很煩惱,甚至很內疚、很自責,怎么辦?這個是功夫還不到家。功夫包括信、解、行。信,信得不夠;解,也解得不深;行,就更行得不力。歸根到柢是什么?道理還沒有明白。所以還是要在信解這上面來下功夫,你要解,要多聽,聽得愈多愈好,印象愈深刻。你印象深了,你在境界面前你才能提得起來,用得上,你的行才得力。行的時候,那就是要下狠心斷習氣,克己復禮,對自己的毛病習氣不能縱容姑息,要下狠心改過自新。
《了凡四訓》里面講,天下這些英才俊秀不少,為什么一生沒有成就?只因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因循二字就是什么?得過且過,不肯認真對治自己毛病習氣,對自己還是放松、還是縱容,縱容自己的習氣,沒肯真干。因循茍且,悠悠度日,不知不覺老之將至,真的是后悔莫及了。底下這一些,這幾章我們可以連在一起看。夫子一開始說顏回,給我們樹立個好榜樣。這里又提醒我們,警惕我們不能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否則時光浪費了,到四十、五十以后,愈學愈艱難。因為什么?習氣愈來愈重,所以斷習氣愈早斷愈好,愈年輕的時候斷的話愈容易,愈到老年愈不容易。
【評析】
這是孔子以莊稼的生長、開花到結果來比喻一個人從求學到做官的過程。有的人很有前途,但不能堅持始終,最終達不到目的。在這里,孔子還是希望他的學生既能勤奮學習,最終又能做官出仕。
秀:稻、麥等莊稼吐穗揚花叫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