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久久久久_真实的国产乱ⅹxxx66v_久久精品国产综合精品_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_日韩综合在线播放_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關鍵詞:論語,先進第十一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到蔡地去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于辭令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曉文獻知識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這里說,『從我于陳蔡者』,這是追隨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曾經在陳蔡之地絕糧,絕糧了七天。『皆不及門』,就是跟著孔子受餓于陳蔡的這些弟子,「皆不及門」。古代的這些大儒們,他們有幾種說法。根據《朱子集注》里面所說的,他說「皆不及門」,就是都不在孔門里面。底下講到四科的弟子,德行的、言語的、政事的、文學的,這孔門四科的弟子,各有所長,可是這些弟子們,現在都不在孔門了,所以孔子懷念他們,就說出這一句話。但是《朱子集注》里面這種說法,其實并不正確,先儒已經做了辯證。所以有的批注把「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這一句就單列為一章,不跟下面這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合在一起,底下是又單列一章,這種也是有道理的,因為這講的是兩樁不同的事。

  陳蔡之厄,有的同學可能新來,未必能夠了解,我們之前有講過,夫子在陳蔡絕糧,陳是陳國,蔡是蔡國。根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當時吳國討伐陳國,楚國出兵去救援,聽說孔子正走到陳蔡之地,這是陳國和蔡國的邊界來,于是楚王就派人去聘請孔子出來幫助楚國,孔子就答應了,準備去楚國。結果陳國和蔡國兩國的人,就很擔心孔子到了楚國,受到重用之后,就一定會危害到陳蔡兩國。這些國君都是非常的自私,想自己,所以就不讓孔子走,派了兵把孔子圍困起來。孔子跟這些弟子們就被圍困了七天,糧食都吃完了,餓得奄奄一息了。后來,孔子派了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出兵來解圍,然后才把孔子這一行人救出來。這就是孔子陳蔡絕糧的事情。

  孔子這里講的,「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皆不及門」,根據鄭康成批注,鄭康成是東漢的一位偉大的經學家,他批注說,「皆不及仕進之門」,就是這些弟子們都沒有去做官。「劉寶楠《正義》引《孟子·盡心篇》」,劉寶楠是清朝的大儒,他著了《論語正義》,可以說是《論語》批注的集大成,我們雪公引用它很多。《正義》里面又引《孟子·盡心篇》里面的話,「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陳蔡之間,無上下之交下」。這個君子就是指孔子,孔子被圍困在陳蔡之間,是因為無上下之交,就是孔子的弟子們都不認識陳、蔡大夫,跟他們沒有交往,所以就遇到了這種困難。這種說法應該來講,就比《朱子集注》里面講的更為的符合客觀事實。

  到底跟著孔子周游列國在陳蔡受困的人,有哪些人?根據《雪公講要》里面的考證,說這些弟子們,根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就有顏淵、有子貢、有子路;根據「弟子列傳」里面有說,還有子張;還有《呂氏春秋·慎人篇》講有宰予,就是宰我,這些人是有史實的考證。其它的還有誰,就沒有考據了。所以底下講到的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里面的弟子,這個沒有考據,說明他們都是跟著孔子。所以,《朱子集注》里面說這些人都跟著孔子,那是他自己的臆測,沒有考證過。

  從這里我們可以見得,圣人也有困難的時期,受困于陳蔡,可以說這就是一種考驗。而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正是因為他們在考驗里頭挺得住,沒有退心,沒有變節。甚至在陳蔡絕糧的時候,子貢、子路都有想不通的時候,孔子,還有顏回,始終保持著泰然安詳的心境,這正是體現出圣人的樣子。所以孔子曾經講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要經過天寒地凍,才知道松樹和柏樹是最后凋零的,其它樹木全部都凋零了,只剩松樹、柏樹依然保持長青。可見得圣人,他的這個德行、操守,正是在困苦的環境下才顯露無遺。所以反而這是個好事,并不是壞事。

  我們學圣學賢,不要認為說,這一學習圣賢,就有圣賢佛菩薩保佑,一定會一帆風順、順順利利。相反,你要真學的時候,反而就來考驗了。你能夠在這考驗當中挺得住,過得了關,你就是很大的進步和提升。提升之后,你別再高興,會有更大的考驗來。所以始終保持著泰然的心境,任它來,任它去,就好了,這叫放下。放下,英文叫let go。我到澳洲去,有一位同修,他中文并不很好,講英文的,他來問我。他說放下,有時候說,我可以放下我現在的一些東西,我不要那么執著,但是有些事情來了,我還是要回避,為什么?怕自己在這境界里面會動心。像考驗來了,他可能怕過不了關。我跟他講說,你這個不叫let go。let go是什么?let go是你還要let come,let it come,let it go,就是讓它來,讓它去,come就是來,go就是走,讓它來,讓它去,你都不動心,這才是真正放下,他聽明白了。像夫子他有沒有說回避陳蔡絕糧的考驗?他不會回避,let it come,let it go,來就來了,「既來之,則安之」,來也歡歡喜喜,去也歡歡喜喜,這是真放下了。

  底下經文里面講的,『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這是夫子評論自己的弟子們,用這四科做為標準,給大家排出一個順序,這個排列順序是有講究的。首先大分這四科,第一是重德行,德行是根本;然后才講究言語,言語是建立在德行的基礎上,如果根本沒有了,只有言語,那就是華而不實,那就是夸夸其談;政事就是你的工作,古代讀書人多半是出來做官,出仕;文學是記錄這些言語的,把這些德行、言語、政事記載下來,講求一些文采,當然,不僅是文章,也包括這一切表現的形式。

  在德行上講,第一是顏淵。德行講了四個弟子,有排列順序,最上首的是顏淵,就是顏回。夫子在《論語》當中贊嘆顏回贊嘆得很多,眾多的弟子里面,他最贊嘆的是顏回,而且認可只有顏回一人得到了孔子的心傳,是孔子衣缽傳人。《論語》里面有講到,有人問孔子,你的弟子里面誰最好學?夫子講,「有(弟子)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就是孔子講的,弟子里面顏回最好學,他能做到不遷怒、不貳過,這是好學的標準,也是好學的成就。

  不遷怒是什么意思?一般人認為,我這發怒了,不要對第三者,誰引我生氣的,我就對他生氣好了,不要轉嫁到第三者,這叫不遷怒。錯了!這講得太淺了。一般人我們稍微有點修養都能做得到,顏回如果只做到這一點,那哪能夠當得起孔子最贊嘆的學生?遷怒不是這個講法。遷怒是怎么講?怒是代表煩惱,我有煩惱起來了,第一念是煩惱,第二念就要把它放下,遷就是遷移,第一念的煩惱不遷移到第二念去,這就是佛門講的「才動即覺,覺之即無」。你念頭一起煩惱,立刻放下,不會再讓這個煩惱遷移了,當下止住,這就是功夫成片的表現,禪定的前方便。不貳過也是這樣,第一念犯了過錯,第二念立刻就改了,懺悔,后不再造,而且永不再造。所以念頭剛一離開本性,立刻回歸,永遠安住于本性,這是不遷怒、不貳過的成就,這是好學得來的,好學是真干。

  我們恩師講的六個字,「老實、聽話、真干」,顏回百分之百做到。你看夫子評論顏回叫什么?「不違如愚」。不違就是絕沒有違犯,聽到了就做到了,依教奉行,表面上看他好像很愚笨的樣子,因為夫子一說,他馬上去做,根本不問第二句,別人看他,這個人是不是老實過頭了?好像愚,其實不愚,這才是真正的利根。所以德行上面來講,顏淵排在上首,上首弟子,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顏回死了以后,孔子非常的傷心,比自己的兒子死了還要傷心。為什么?圣人注重的是法脈的傳承,顏淵死了,法脈就沒有傳承人,所以夫子痛心,這也是上天的磨難。所以夫子只好著書立傳,傳給后世,希望有后世私淑的弟子能夠再傳這個法脈。后世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他學到了,所以孔子稱為「至圣」,孟子稱為「亞圣」,那個德行也是跟顏淵相齊等的。

  閔子騫也是德行非常好的,他排第二位。閔子騫的德行好在哪?至孝!「二十四孝」里面就有他的故事,「閔損蘆衣」,現在還出了一個動片,演得挺好。你看,他的后母虐待他,給自己親生的兒女用棉花做棉衣過冬,給閔子騫用蘆花來做棉衣,蘆花不保暖,閔子騫凍得哆哆嗦嗦的,一點怨言都沒有。后來被他父親發現了,兒子穿的是蘆花做的衣服,一點不保暖,知道是后母在虐待他,非常氣憤,要把后母休掉。結果,閔子騫跪在地上求父親,不要休掉自己的繼母,他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母親在,最多我一個人受凍,不要緊;如果母親一走,三個兒女都要受寒,因為還有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妹。這句話讓他父親非常感動,所以就沒有休掉他的后母,結果后母也回心轉意了,懺悔改過,用至孝的心轉化自己的后母。《孝經》里面講,「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是孝道,閔子騫這個根本穩固,所以他德行也就高廣。

  這一篇的《論語》,「先進第十一」里面有多次講到閔子騫,也多次講到顏回,我們后面學到就再細說。時間關系,對于剩下的人,我們也不詳細的來解釋。冉伯牛、仲弓,這些人都是很有德行,《論語》里面我們都有提過,講到他們的,「雍也篇」第六,「雍也可以使南面」,這個就是指仲弓。伯牛是德行很好,但是也是不幸因病早亡。『言語』方面,講『宰我、子貢』,宰我的言語,比子貢還行,子貢也是個言語相當有辯才的人,他做官,做哪一類官?做外交家,口才非常好。『政事』方面,這是講到為國家服務,出仕,『冉有』第一,冉有很有謀略,能文能武,帶兵打仗,都能打勝仗。在季氏家里,他做季氏家臣,管家政,管得非常的好,就是這個人又懂抓經濟建設,又懂軍事謀略。『季路』是子路,子路偏向于武,他文不足,武,他很驍勇,上陣帶兵,那是一馬當先,所向披靡。『文學』,這是講『子游、子夏』,《論語》相傳很多的這些篇章,都是子游、子夏所記錄的,文學水平非常高。

  這是夫子評論自己的弟子,按照四科進行分類。從這里我們也看到,夫子的弟子里面人才濟濟,孔門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七十二位是代表他們最為出色、杰出的弟子,這是孔子教育的成功。一個教育是不是成功,關鍵看他是不是真出人才?老師很杰出,還要有杰出的弟子,那才叫做教育成功,這個法脈才能傳承。如果弟子都不行,弟子都不如老師,這教育就不算成功了,所以老師都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所謂長江后浪推前浪。那么從這里我們看到,要傳承法脈,培養后繼人才就非常重要。儒家為什么能夠大興于世?固然孔子本人非常的杰出,他是圣人,還有他有這么多的弟子在幫他推動。如果沒有這些弟子,孔子他再出色,那也是勢單力薄,儒家也就很難以這樣的發揚光大。因為孔門出這么多的人才,所以這一門學派就如此的盛行。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個學派能不能夠真正興旺,要看你修學的人。

  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當年,他也是有很多人才,常隨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出家弟子,不是常隨眾,那就更多了,那就是數以萬計。你看《無量壽經》里面,兩萬人來聽課,比丘眾一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就是男眾居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加起來兩萬人。這是一個法會里面就這么多人來聽,這些人當中,也都有很多大成就者。佛法之所以興旺,那真正佛陀有這些優秀的弟子,他們來弘揚。如果沒有弟子們來弘揚,光靠釋迦牟尼佛本人,那也是有限。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也各有專長,你看看,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頭陀苦行第一的迦葉尊者,各有專長。在這個世間,這些人都是有學問、有德行、有技能的人,所以得到社會的尊重。人家尊重你這個人,也就尊重你這個教,這叫「人能弘道」。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不管是學儒的也好,還是學道的也好,還是學佛的也好,自己要做出好樣子來。好樣子拿出來了,人家敬佩你,就能敬佩你所學的那個學問,他才會跟你學。自己沒有好樣子,那你勸別人學,人家不相信,不服!甚至自己標榜自己,我是佛教徒,但是這個樣子拿不出手,做的這些行為都是有違于佛教,讓世人唾罵,這就是侮辱佛門,給釋迦牟尼佛臉上抹黑,以身謗法。

  我們看蕅益大師這一段的批注,「陳旻昭曰」,陳旻昭是跟蕅益大師同時代的學者,也是護法,他說,「夫子尋常不喜言語」,孔老夫子平常他不太喜歡講話。「故或云」,有人說,「文,莫吾猶人也」,講到文,這是文章、典故,這是屬于言語類的,或者說屬于文學類的。「莫吾猶人也」,夫子《論語》里面他也自己講過,我們看第七篇里面他講到的,「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這個「莫吾猶人也」的莫,莫是勉強的意思,就是說,我勉強可以猶如別人,這講到文章、典故、文學,我勉強能夠跟人家相比。但是講到躬行君子,處處符合君子之道,我就未能,未之有得也。夫子謙虛,說自己德行也不夠,言語也不怎么樣,勉強跟一般人還能夠類似,這很謙虛。

  底下蕅益大師又說,「或云焉用佞」,這個或云,是或者夫子也講過,「焉用佞」,這是《論語》另外一章講的。有人說,冉雍,就是仲弓,這是德行很好的人,仲弓為人非常仁厚,可是他沒有什么辯才,說話口才并不怎么好,就是沒有佞,叫做「雍也仁而不佞」,這個佞就是口才好。「子曰,焉用佞?」何必要用口才?你能夠一心為仁,不需要用口才了。如果不注重德行,而偏于所謂的口才,那叫狡辯,巧言、諂媚,那就不好了,言語是要「惟其是,勿佞巧」。「或云予欲無言」,夫子他不喜歡講話,這句話最能體現。予就是我,我欲無言,這也是《論語》中的話,后面我們會講到,《論語》里面有一句說,「子曰:予欲無言」,孔子講,我要無言了。子貢聽了之后沒聽懂,當然也是示現,為了教學,就來故意相問,他說,「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如果你不講話,那我們這些弟子們能記述些什么?我們沒什么東西可記錄的了,也沒什么東西可傳述于后世了。夫子這時候說,「子曰:天何言哉?」天有什么言語?「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雖然沒講話,可是四季不停的運轉,萬物因而生生不息,天辦妥了一切事,它又有什么言語呢?證明夫子這里效法天。

  那我們又問,孔子說子欲無言,但是他也說了不少話,《論語》里面他老說話,那哪是無言呢?夫子講無言,實際上他不是有心要言語,他的言語都是無心的,心是空,就像一個鐘似的,鐘中間心是空的,你一敲它就響,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你問它自己要不要鳴?它不鳴,這就是夫子講的「予欲無言」,我自己沒什么好說的,你們來請教我,我就跟你們說,你不請教我,沒什么好說。就好像釋迦牟尼佛,你看講經說法說了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到最后他告訴我們老實話,佛無法可說,什么都沒得說,這就跟孔子說的「予欲無言」,一個道理。釋迦牟尼佛跟孔老夫子講的這些言語,你看都異曲同工,兩個人沒見過面,可是講出來的這些教誨,竟然這么樣的相似,這么樣的默契,可見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釋迦牟尼佛比孔子講得就更徹底,他說他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可是一句法也沒有說,誰要說他講了法,那就是謗佛,沒講過一個字,這就是予欲無言。

  可見這個「無言」,不是說真的沒有講話,而是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只是應眾生之啟請而說法,說的時候還是無言。無言不是不言,不言是不說話,他這是無言,有言還是無言。沉默的時候是說法,你看他不講一句話,一個動作,那不也就是說法嗎?教會你一個道理嗎?說法的時候,還是沉默,心總是保持寂靜。這個我們自己要好好參,圣人的心境,真是夫子自己說的,叫「空空如也」,心中無一物,本來也無一物,哪有什么法可說?

  底下又說,「乃教人,何以仍立言語一科耶?」這是有人說,夫子講過,他言語勉強能跟別人一樣,也不需要用什么口才,甚至說予欲無言,證明他不喜歡言語,那為什么還要把言語立成一科來教人?德行之后就是言語,把言語還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這個問,問得好!底下我們來看,蕅益大師下面講的,「蓋空言,則非圣人所取。而有益之言,可裨于世道,可發明至理者,則又不可廢也」。言語不能是空言,空言就是口頭上的話,沒有實質,這不是圣人所取的,圣人講的語言,那都是實語者、真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是《金剛經》上講的。如來、圣人講的都是這樣的話,真實的話,符合人生真相、宇宙真相的話,絕不會講空言,不會講騙人的話,不符合事實真相的話,或者是說的話前后不相應,有矛盾,都不會這么講。所以講的話,都是「有益之言」,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世道人心,這種言語就應該講,可以發明至理,「則又不可廢也」,這就是不可以廢掉言語,言語是教學的工具。特別是我們地球上的人類,在《楞嚴經》上我們看到,文殊菩薩為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眾生揀選圓通,學習用什么樣的工具學最為圓通、最能夠成就,這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當中,文殊菩薩揀選耳根圓通,就是人聽比較能夠聽得懂。這些至理,就是至高無上的道理,我們聽容易聽明白,有時候看未必能看明白,聽就能聽明白了,所以耳根就比較利一點。

  所以圣人教學,多半用言語,佛以音聲做佛事,孔子也是如此。你看他都是一生講學,著書立傳反而不多,有,不多。那是因為什么?沒人傳他的法,所以他不得不著書立傳。有人傳了,他就不會著書立傳,何必這么辛苦?像釋迦牟尼佛他就沒有著書立傳,為什么?有人傳他的法,傳他的法是誰?一個是迦葉尊者傳禪宗,阿難尊者傳教下,優婆離尊者傳戒律,都有人傳了,釋迦牟尼佛那就清閑自在了,他就不會著書立說了。阿難尊者慈悲,替我們后世人著想,他發起集結經典,把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的經典形成文字,這就是用復講的方法,由五百羅漢一起監督、認可、鑒定,形成了經典。世尊本人,他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用言語,這言語不可廢棄,它是幫助眾生的。對自己,確實不需要,所以夫子講「予欲無言」,他自己不需要言語,言語都是幫助眾生的。

  底下又說,「圣門第一能言,莫若宰我」,這是夫子評論的,「言語,宰我、子貢」,第一能言的,講話口才最好的,莫過于宰我(宰予)。「于井有仁章、及三年喪章見之」。這里就要提一提,「井有仁章」、「三年喪章」,這個我們以前講過,現在稍微復習一下。「井有仁章」,是宰我問孔子說,「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他問孔子也問得很巧妙。如果有一個很喜好行仁道的人,雖有人告訴他說,「井有仁焉,其從之也」,說井里頭如果有仁,仁道掉到井里頭去了,那你會不會去把它,把井里頭的仁道救出來?他用這樣一個設問。夫子就回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夫子回答的是以正理來回答,宰我雖然問得巧妙,但是夫子答得很正氣十足。他說,「何為其然也」,就是你怎么能這么做?仁人君子可逝也,就是你可以讓那個仁人君子到井邊去探視,你可以把他騙到井邊,但不可陷也,他怎么會陷入井里頭?他會察明,你這是騙我的,他不會上你的當。「可欺也,不可罔也」,就是你可以把他騙到井邊,這已經欺騙他了,但是你不可能誣枉一個君子,不會讓他真正陷于那種不義不仁的狀態。

  這一章我們可以看出宰我很會發問,把夫子關于仁的這個道理發明出來。所以一個仁人,一定是個智慧的人,所謂智仁勇三達德,三而一、一而三,仁者必定是智者,你不可能會真正欺騙他,最多騙騙他,讓他去調查調查,但是他絕對不會真正上當受騙,讓你騙他做出不義不仁的事情。真正受了誣枉的人,說老實話,也不屬于仁者,因為他沒有智慧。

  底下「及三年喪章」,這是講到孔子對宰我的一段對話,那我們也復習一下。「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宰我問孔子,說喪禮要三年時間,這個時期是不是太久了?「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宰我講話很能夠用邏輯推理,他說君子守喪,古禮是要三年,現在人都不守三年的喪,也就是不符合禮了。因為孔子還教弟子們嚴守三年的喪禮,所以宰我就提出疑問了。這個理由是什么?說「君子三年不為禮」,如果是三年當中人們都不去行禮,禮就會壞了;三年都不去彈奏這種樂,樂也就會崩壞了,禮崩樂壞。這是什么?因為這個禮樂必定是要有人堅持去實行的。當時確實有人主張縮短喪期,認為三年的喪禮太長了,宰我就引用這句話來說,在居喪期間三年,因為居喪期間可以不為禮,也更不能夠去彈奏樂。這三年喪期當中,君子不為禮樂,那就是禮崩樂壞了,所以這個三年的喪期是不是可以縮短一點,為了能夠讓君子不要那么久不為禮、不為樂。

  他說,「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還引用個比喻,他說舊谷既沒,就是去年的谷物已經盡了,新谷既升,就是今年的谷已經成熟了,這是一個比喻,用谷物成長,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鉆燧改火,就是用木頭,鉆木取火,根據《周禮·月令》,鉆木取火的木頭,春夏秋冬都不一樣,叫改火,改那個木頭來鉆火。則「期可已矣」,這個期就是一周年,春夏秋冬是一周年。舊谷物去了,新谷物又生起來了,成熟起來了,這也是一周年,按照這個天時,一周年的喪禮也應該夠了,所以期可已矣,就是宰我提出應該用一周年做為喪禮。你看,很會講話,他要改一個禮制,他用了很多的這些證據。一方面又說,我們要為了禮樂,保持禮樂,三年都不為禮樂,禮樂就崩壞,所以喪期三年,那太長了。三年喪期是不能夠為禮樂的,那不導致禮崩樂壞了?所以應該改成一周年,你看自然界都是如此,舊谷不去,新谷不來,成長期都是一年,這很會說話。但這個說話,當然就欠缺了德行的基礎,所以夫子也很會說話,也以正理開示他。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在行喪期間,是不能夠吃好的東西,這個稻,稻米在北方是屬于很貴重的東西,所以食夫稻,就比喻吃的是很珍貴的東西。衣夫錦,就是穿的那種錦繡的衣服,在服喪期間只能披麻戴孝,穿麻衣,不能穿錦衣。如果你吃得那么好,穿的是錦繡的衣服,這行喪,你心安嗎?夫子問他。宰我「曰:安」,他說我心安。結果孔子又說,「女安,則為之」,底下這句是孔子說的,說你既然心安了,那你就去做吧!「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君子在居喪期間,吃到肉,就是好的食物,都不感到甘美,不想吃那個好食物,因為他思念故去的親人。聞到音樂都不感覺到樂,所以三年居喪期間,為什么不為樂?因為他確實聞樂不樂。居處不安,就是他生活,如果居住的華屋,好的處所,很享受,他心也不安。所以故不為也,不想去這樣做。這個不為也,是不愿意只是一年居喪,而三年都在懷念自己的父母,所以堅持三年居喪。然后說,「今女安則為之」,又說一句,你要是覺得現在心安了,你就去這么做吧。結果「宰我出」,宰我就離開了。

  「子曰:予之不仁也」,宰予真的不仁,這是批評宰我。「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一個兒子生出來三年之內,就是三歲之內,都不能免于父母之懷,都在父母懷抱中長大,父母的恩德如山。「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天下自古以來都是三年行喪,為什么?懷念、報答父母三年撫育之恩。然后說,「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予就是宰予(宰我),宰我他對于自己父母還有三年之愛嗎?想到要報答父母嗎?這批評得很嚴重。

  從這一章我們可以看到,宰予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但是如果德行不夠,說的這個話就變成歪理了。宰予其實也是一個很難得的賢人,他在這里是給我們表演,表演一個反面角色,就像唱戲似的,有人唱主角是善的,還有人是唱反角,他給我們唱一個反角,顯示出哪些是正確,哪些是不正確,讓夫子給我們做評論。也顯示出,言語如果沒有德行做基礎,那是被圣人所苛責的,沒有德行的基礎,那就是歪理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評議傳統文化的時候,真的也講得頭頭是道,你去聽他好像很有道理,口才也都是有點像宰予那樣厲害的,但是你仔細聽聽,它們不符合德行,那就是歪理。所以,言語應該是蕅益大師這里講的,是要做有益之言,要「裨于世道」,有益于世道人心,「可發明至理者」,這樣的言語才能夠說。

  蕅益大師又說,「第二能言,莫若子貢,于足食足兵章見之,皆有關于世道人心之甚者也」。言語講到宰我、子貢兩人,蕅益大師專門以這一科的兩個人做為評點。子貢也很會說話,他很會問,所問的就是讓夫子回答發明至理,都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甚者,就是非常有助于教化世道人心的。「足食足兵章」,我們也來看看「子貢問政」,子貢有一天問政治,國家怎么樣管理。「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夫子講了三條,一個是食,就是糧食要充足。另外一個兵,兵就是我們講的兵力,兵在古意是武器、兵器,它也是代表拿著武器的這些士兵。用現在我們的話來講,就是國防、國家機器、軍隊警察,這種人這是兵,兵力也要足。第三個是民信之矣,就是政府要得到人民的信任。這三個是為政之道,國家強不強大,能不能繁榮穩定,這三條最主要。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貢問,如果必不得以要去其中一個,這三個當中,應該先去哪個?一個是食,一個是兵,一個是信,要去哪一個?「曰:去兵」,孔子回答,先去兵,就是國家機器可以去掉,可以不要國防。「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那剩下兩個,一個是食,一個是信。國防力量沒有了,人總得要吃,糧食需要,還有取信于民,這兩者留下來,還要去一個,是去哪一個?你看,很會問。「曰:去食」,孔子講,那就去掉糧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自古以來,人都會有死的,但是如果人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國家、不相信領導,這個國家也就不能夠立起來了,所以信比糧食更重要。所以國家寧愿是窮,甚至沒糧食吃,也要守信,取信于民。你看,子貢這樣一問話,真的讓我們對于夫子之道也就更加明了了。這是子貢很會問,善言語,大叩則大鳴,讓夫子把這個道理給我們發明出來,真正有助于世道人心。

  最后江謙有個補注,我們簡單的講一下。「德行以修己,政事以安人,言語以為法于天下,文學以流傳于后世。圣門具此四科,而木鐸之全體大用全矣。四者兼之,則孔子也。四科皆德行所攝,故顏淵稱具體而微」。統起來講,孔門四科,圣人都具備了,這我們四科都要學習。德行是修自己的,不是修別人的;政事是幫助別人,安人,安百姓;言語,取法于天下,教化大眾;文學是用來流傳于后世,你記錄的經典,或者是批注流傳于后世。這圣門四科要具足,這樣「木鐸之全體大用全矣」,夫子稱為是木鐸,就是專門警醒世人的,他以木鐸為己任,做天下之明燈,這全體大用都完全了、具備了,四者兼有的是孔子。四科里面以德行為最重要,顏淵是第一,所以他具體而微。

  【評析】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學生從陳國到蔡地去。途中,他們被陳國的人們所包圍,絕糧7天,許多學生餓得不能行走。當時跟隨他的學生有子路、子貢、顏淵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魯國以后,子路、子貢等先后離開了他,顏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時常想念他們。這句話,就反映了孔子的這種心情。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p-sky.cn]

  陳、蔡:均為國名。

  不及門:門,這里指受教的場所。不及門,是說不在跟前受教。

  德行:指能實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言語:指善于辭令,能辦理外交。

  政事:指能從事政治事務。

  文學:指通曉詩書禮樂等古代文獻。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p-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日操夜夜 | 九色蝌蚪少妇 | 国产一级片av| 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频 |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6 | 超碰在线97观看 | www.欧美日本韩国 | 水蜜桃aⅴ无码专区 | 日本视频网站WWW色高清免费 | 亚洲成人1区 |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夜夜操操操 | 亚洲狠狠爱 |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 亚洲最大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馆av大片免费 | 美女被日在线观看 | 欧美被狂躁喷白浆精品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AV片 | 国产看黄网站又黄又爽又色 | a级片在线观看免费 | 色综合久久久 | 香蕉久久久久久AV成人 |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资源速度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不卡一区二区 | 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 韩日av在线播放 | 高清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美女黄网 | 国产精品美女自拍视频 | 国产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色翁荡息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软件 | 91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av片免费网站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文字幕无码 |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 亚洲国产欧美91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ⅴ国产馆 |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