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關鍵詞:論語,子路第十三
孔子說:“善人教練百姓用七年的時候,也就可以叫他們去當兵打仗了。”
『善人教民』,善人這里是一個執政者,他是個領導,他教民,就是教百姓,教什么?當然他是教善。《朱子集注》里面就講到,「教之以孝弟忠信之行」。『亦可以即戎矣』,這個戎就是指攻戰之事,打仗。《論語集解》里頭引包咸的《批注》說,「即,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戰」,所以即戎就是打仗。《朱子集注》里面講是「務農講武之法」,要教他,教人民,不僅是孝悌忠信,還有務農講武。這個意思就是講,善人治理國家,善人心存百姓,他一定會保家衛國,安撫百姓,讓百姓過上幸福安泰的日子。那么他教人,肯定是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道德,用我們現在話來講,推廣傳統文化,他不會只注重在發展軍事,這是教民習武。
但是這個國家還要需要有國防,防備外國的侵略,不受武力的侵襲。如果外國侵略,我們也要用武力來抵抗。所以平時善人教民,除了道德仁義的教育,還有朱子講的務農教育,就是職業教育,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教育,那還要有軍事訓練。當然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主。這樣七年,教了七年,如果還有外敵入侵,那這個國家人民都可以去當兵衛國,都「可以即戎矣」,他們都能夠上場打仗。為什么?他們能夠為國效忠,而且他們也平時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
蕅益大師《批注》中說,「卓吾云:說七年,便不是空話」。不是空話就是實在話,孔子講出這個話,證明他自己有把握做得到。假如真有一個國家讓孔子來執政,給他做宰相,他真正有把握教民七年,這個國家就能夠繁榮富強,不會擔心外國人來侵略。因為什么?孔子以禮樂教化百姓,百姓懂得禮樂,懂得道德仁義,自然這個國家向心力就大。然后,真有什么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全民皆兵,全部都能夠起來保家衛國,所以這個國家肯定富強,肯定團結。
孔子在這里講七年,實際上他自己要是真執政,時間還會更短。你看前面《論語》,就是本篇第十章講到,「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這是他自己親口說的。說如果有一個國家用我,我來幫助他,只要「期月而已矣」,期月就是一周年,一周年這個國家就能夠富強起來,三年就有成就。這個成就,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和諧社會就達到了。這是真的,孔子有這個把握,沒這個把握他不敢說這個話。可見得道德教育、禮樂教化,力量多大!最重要的是孔子自己他做到,他教別人道德仁義,他自己首先做好表率,「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雖令不從」,領導者做好榜樣,下面都會跟著做,「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你這個國家領導人帶個好頭,大家也跟著會學好。一個國家亦如是,一個企業亦如是,一個機關團體,任何一個團體都是如此,都是要領導自己帶頭做。所以圣人為政,這國家就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