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關(guān)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要正直,但說話要隨和謹慎。”
『危言、危行』,這個危字,在古注里面有不同的講法,《雪公講要》里面,他建議作正字講比較好,就是正直的這樣的正字。所以「危言、危行」,就是正言正行,就是說話、行為都要正直。這是什么?『邦有道』的時候,這個國家有道,講道德,講仁義,君王用仁政,這前面講的,應(yīng)該出來為國家來服務(wù),說話行為要正直。危言是說話要正直,危行是行為要正直。
如果『邦無道』,這個國家沒有道怎么辦?那要『危行,言孫』,行為還是要正直,不能夠同流合污,像前面講的,那就不要出來做官,隱居,獨善其身。但是言語要謙遜,這個孫是謙遜的意思,要說話委婉、婉轉(zhuǎn)、謙和。如果說話太直,你要知道你可能就會冒犯人,那自己當然也會有災(zāi)禍,那么也很難真正幫助國家。
蕅益大師批注,對言孫這兩個字,特別做了個批注,他說,「不是避禍,正是挽回世運之妙用耳」。這樣一澄清,我們就更加了解,夫子他已經(jīng)把自己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在亂世當中,為什么要「危行,言孫」?這言孫不是為了避禍,我怕我說話太直,冒犯人,人家就嫁禍于我。他沒有自己了,不會想到自己安危,他不會避禍。他說話謙遜,「正是挽回世運之妙用耳」。為什么?在亂世當中,人說話那都是什么?毫不負責任,滿口大話,說一套都是什么?正人君子的話,做出來的,都是卑鄙小人的行為。君子在這樣的一個世道當中,反其道而行之,都是為眾生做好榜樣,自己行為正直,說話謙遜,行為高,高風亮節(jié),說話很謙和,往低處說,自己沒做好。
這都是給人家好榜樣,讓那些小人看到,他自己會生慚愧心,你看人家做得這么高,還說得這么低;自己做得這么低,說得這么高。你這個表法、這個身教,就是挽回世運之妙用。所以君子無論是在治世,還是在亂世,都為這個社會做好榜樣,目的都是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覺悟,能夠回頭,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個我們應(yīng)該好好學習的。
【評析】
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當國家有道時,可以直述其言,但國家無道時,就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禍端。這是一種為政之道。當然,今天這樣的作法也不乏其人,特別是在一些為官者那里,更是精于此道,這是應(yīng)當給予批評的。
危:直,正直。
孫:同“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