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關(guān)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臧武仲憑借防邑請求魯君在魯國替臧氏立后代,雖然有人說他不是要挾君主,我不相信。”
這一章是孔子評價臧武仲。在這里這一篇「憲問第十四」,孔子在前面第十二章「子路問成人」,就曾經(jīng)舉過臧武仲的例子,臧武仲有智慧,這個人很機智,在這里卻是對他的批評。這個話,它是有一個歷史背景。臧武仲,他曾經(jīng)是做過魯國的大夫,他有一個封邑,就是封地,就是這里講的防。『臧武仲以防求為后于魯』,這個「防」是個地名,是臧武仲的食采邑,在山東。臧武仲曾經(jīng)有一次被孟氏(這是個大夫)所批評,給他定了罪。結(jié)果,武仲就逃到了國外,叫邾的地方,這也是周朝末年的一個諸侯國。后來,又從邾這個地方回到了魯國的防邑,就是防這個地方。之后,他就派他同父異母的兄長送禮給魯國的國君,求魯國國君姑且念他祖先的功勛,不要跟他計較,而且要為臧氏(就是他們家)立后,以守其先人的祭祀。當(dāng)時魯君就立了他的異母兄弟,這個人叫臧為,武仲于是就把防邑交給了臧為。之后,這里講的「求為后于魯」就是為自己家立后,他把這個邑(自己的領(lǐng)地)給他了異母兄這一家以后,就自己跑到了齊國去。有這么一個歷史背景。
武仲這里講的,「以防求為后」,就是他占據(jù)自己防這個封地,要請求魯君給他立后。這個事孔子怎么評判?說『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雖然講他沒有構(gòu)成要君之罪,這個「要」是要挾,他占據(jù)自己的領(lǐng)地要求魯君給他立后。雖然別人還沒有說他是犯了要君之罪,可是孔子說我不信;也就是孔子心里面,認為臧武仲已經(jīng)犯了要君之罪。為什么?假如魯君沒有答應(yīng)臧武仲請求的時候,他也有可能在他自己的封地那里搞叛亂,所以孔子說這個話。孔子非常識人,對于臧武仲這樣的評價,我們也能夠相信。所以圣人評價這個人,看他的存心,雖然他沒有進行叛亂,但是他已經(jīng)有這個心。沒有這個事,就不能給他定罪,但是他有這個心,那圣人就會批評。
在這里我們就看到圣人非常重視忠君,忠君就是愛國。如果是不能忠君,處處跟自己的領(lǐng)導(dǎo)作對,甚至?xí)獟叮沁@個人遲早會有叛亂的行為出來。講到忠,它是出自于八德,孝悌忠信的忠,忠離不開孝,忠臣出自于孝子之門。一個人能夠?qū)Ω改赣行⑿模拍軌蛘嬲龕圩约旱淖鎳圩约旱念I(lǐng)導(dǎo),所以儒家的教育非常重視孝道。忠,也是把對父母的那個孝心,移過來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領(lǐng)導(dǎo)、對自己的人民而已。那我們想要培養(yǎng)忠臣,最重要的提倡孝道。
【評析】
臧武仲因得罪孟孫氏逃離魯國,后來回到防邑,向魯君要求,以立臧氏之后為卿大夫作為條件,自己離開防邑。孔子認為他以自己的封地為據(jù)點,想要挾君主,犯上作亂,犯下了不忠的大罪。所以他說了上面這段話。此事在《春秋》書中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