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關(guān)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說:“不預(yù)先懷疑別人欺詐,也不猜測別人不誠實,然而能事先覺察別人的欺詐和不誠實,這就是賢人了。”
孔子在這里講『不逆詐』,這個「逆」是逆料,就是預(yù)料的意思。這個億,『不億不信』的億是億度,就是揣測。這里的意思就是講,不可以預(yù)料他人會來詐欺,不可以揣測他人不能守信,這個叫「不逆詐,不億不信」。這樣的人『抑亦先覺者』,這個「抑亦」是個轉(zhuǎn)語詞,有反之的意思,就是反過來說。反過來就是不去預(yù)測別人詐欺,而不去億度別人不守信,這才叫賢者。『是賢乎』?他這個「先覺」就是事先覺察。如果我們事先覺察別人的逆詐,別人詐欺,和事先覺察到別人不守信,這豈能算是賢者?是這樣的一個意思。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有這些揣測、有這樣的懷疑別人的心,這個就不是賢者了。
根據(jù)《雪公講要》里面所引用的《集解》「孔安國注」,《論語集解》里頭引孔安國的注釋,「先覺人情者,是寧能為賢乎,或時反怨人」。這個先覺人情者,就是事先覺察別人心里所想的,別人是不是真這樣想,你未必知道,但是你有懷疑、你有預(yù)測,有在那推斷,這種人是寧能為賢乎,怎么能夠稱為賢者?或時反怨人,就是有時可能會反而冤枉人,這個怨跟冤枉的冤,古字是通用的。孔子講這個話意思我們能明白了,他老人家是不主張去從推測、從億度那里得到的所謂的先覺。這個先覺沒有離開我們的妄想心,是從猜測、從懷疑、從億度、從推斷里頭得到的,那都叫妄想。這個先覺,真正的覺是智慧,離開妄想這叫智慧,那才是真正的賢者。
所以《中庸》里面有一句話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至誠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內(nèi)心里沒有妄想、沒有念頭,這叫至誠。清朝曾國藩先生曾經(jīng)在讀書筆記里面,給「誠」字下了個定義,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什么叫誠?念頭都沒有了,真正心地清凈,那就叫誠。所以《大學(xué)》里講的誠意正心,那個誠意標準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念頭,這個至誠就到了極處。那清凈心到了極處,這個時候可以前知,就是你已經(jīng)成為先知先覺的人了,你對很多事情預(yù)先能夠明了。我們講你好像有天眼,甚至有他心通了,你有這些神通。《中庸》講的「至誠如神」,你神通現(xiàn)前了。這個神通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自性里面本有的,不是學(xué)來的,因為我們現(xiàn)在的心不誠,很多妄念,定不下來,所以這些本能就失掉了。失,也不是真的失去了,是迷失,因為迷惑顛倒,好像沒有了能力。等到我們把心再定下來,放下了妄想,這個誠得到了,你這些能力統(tǒng)統(tǒng)就能恢復(fù),所以可以前知,可以預(yù)知未來。
過去現(xiàn)在未來你都清清楚楚,就好像一湖水,湖水風(fēng)平浪靜的時候,這水就能夠映現(xiàn)外面的萬物,映現(xiàn)得很清楚,那不是靠想出來的,不是靠邏輯推理而去預(yù)知,不是,它就是照出來的。如果我們的心能夠像湖水平靜的時候那樣,沒有任何波瀾,寂靜不動,這個時候也能影現(xiàn)萬物,照得清清楚楚,這叫現(xiàn)量境界,現(xiàn)前看到。不是你用推測想象,這里講的逆詐,用億度這樣想出來的,不是。那個是叫比量,用比較、用推斷。現(xiàn)在你看科學(xué)家都用這種方法,用數(shù)學(xué)去推。現(xiàn)在的高等數(shù)學(xué)也實在了不起,很多天體怎么發(fā)現(xiàn)的?是用數(shù)學(xué)進行推斷,證明那個區(qū)域應(yīng)該有這樣的天體,就像黑洞,就是這樣發(fā)現(xiàn)的。發(fā)現(xiàn)那個地方應(yīng)該有這樣的一個天體存在,然后再用儀器去觀察、去找,才找到,證實。用數(shù)學(xué)推斷這也是前知,但是這種前知叫比量,推算出來的,不是現(xiàn)量。現(xiàn)量是直接照見,沒有絲毫扭曲,原原本本的樣子,你看得很清楚,看到真相。所以科學(xué)家的方法跟古圣先賢用的方法,它是兩個不同的途徑,都能夠有所前知的這個功能,但是相比之下現(xiàn)量境界要比比量的境界要更好、更殊勝,而且不會有錯誤。推斷有時候會推算錯誤,得出的結(jié)論就不正確了。所以你看科學(xué)的理論,常常是提出,過幾年又被后人推翻了,那是他們都是在他的自己妄想思惟當(dāng)中,叫比量。圣人教我們舍棄這種思惟億度,那個叫妄想分別執(zhí)著,要我們用誠心,至誠之道。至誠之道就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才會有億度、思惟。
那夫子在這里教我們,對別人的詐欺不要去預(yù)料,不要去懷疑,也不要不相信人,這是圣人教導(dǎo)我們的,跟一般凡夫知見不一樣。一般凡夫會怎么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我們也聽得耳熟能詳。第一句沒問題,害人之心是不能有,可是防人之心不可無,防人是什么?就是逆詐,就是億度人家不守信,懷疑。防范人就是疑心作祟,圣人教我們防人之心也不可有,那你的心就至誠了,心清凈,眼里、心里都沒有壞人,只有好人。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你的心是好心,境由心轉(zhuǎn)。外面的境界有好人,這是好境界,那是因為你有好心。如果你沒有好心,你看到外面好人也看成是壞人,這是肯定的,你懷疑他。
我過去也曾經(jīng)講過這個故事,這是一個生活中可能我們常常遇到的,不管它是真是假,但是它很有代表性。這講在一個都市里面,譬如說我們香港,大家都住高樓大廈,有一個高樓公寓就搬進來一戶,是一個單身的女子,白領(lǐng)階層,上班的,收入也算不錯。她的鄰居是一個單親的家庭,母親帶著幾個孩子一起過,家里比較清貧。這個女子發(fā)現(xiàn)這家鄰居很窮,于是不愿意跟他們交往,總擔(dān)心這窮人會找自己麻煩,會貪自己的便宜,拖累自己,于是跟他們保持距離,看他們都是用防范的心,看他們常常看不順眼。
有一天晚上,忽然這大樓停了電,一片漆黑,這個年輕的女子就在家里心里有點發(fā)毛。正在此時忽然有人敲門,她這心一下子就一驚,這深更半夜的誰來敲門?又沒電,黑乎乎的,就大聲的問一句「誰啊?」給自己壯膽。結(jié)果門外有一個男孩子聲音,說「姐姐,我媽媽想讓我來問問您,您家有沒有蠟燭?」她這一聽這聲音很熟悉,是鄰居家那小孩,轉(zhuǎn)念一想,這家里窮得連蠟燭都買不起,這黑燈瞎火的找我來討蠟燭來了,我不能給他,有也不能給。給他一次,將來他就摽上第二次,沒完了。所以大聲的說,「沒有!」然后那門外的男孩又很鎮(zhèn)靜的繼續(xù)說話,說「姐姐,我媽媽就擔(dān)心您家沒蠟燭,就讓我給您送兩根來」。這個女子在里頭聽了之后,一下覺得很慚愧,開了門,眼淚都快掉下來了,知道自己錯了。這是什么?以小人之心度人君子之腹,人家是給妳送蠟燭的,不是叫妳給他蠟燭,人家是君子,不是小人,是妳自己以小人之心看人,好像別人也成小人了。后來這個女子跟這個家庭就結(jié)成好朋友了。
你看看,那女子她之前犯的錯誤是什么?就是逆詐,她總是想別人可能是詐欺,來欺騙我的,來占我便宜的,懷疑人,這種人就不是賢者了,為什么?這是冤枉人,所以抑亦先覺者,是賢乎?他哪是賢?不賢了。這種所謂的先覺不符合事實真相。他得到的印象,完全是他自己妄想分別執(zhí)著里頭產(chǎn)生的印象,不是真相,那是妄相、妄想。你看她念頭一轉(zhuǎn)過來,那家里的人全變成好人了。原來看他們怎么看怎么不順眼,現(xiàn)在怎么看他們怎么順眼。那家人還是那家人,沒變,可是這女子心態(tài)轉(zhuǎn)過來了,她不再用懷疑的眼光來看人,她用真心、誠心去待人,那個人就是好人了。所以你用好心待人,那一切人都是好人,你要用懷疑的心看人,好像一切人都是壞人。實際上誰壞?可能就是自己的心壞了,逆詐,億度不信,這心壞了,這叫煩惱。所以圣賢教我們,看一切人都是圣賢,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專看人好樣子,不看人壞樣子,這樣的人他自己就成圣賢了,他是賢者,這是高明,他對一切人的愛心才能真正生起來。如果他看別人都是不順眼的,他那愛心生不出來,他就不賢不仁。所以,古圣先賢教我們要用真心、用仁愛來對一切大眾,不管他對我怎么樣,我都要用這個真心對他。
你看基督教里面,它有一段經(jīng)文就很好,它這是出自于《圣經(jīng).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第四節(jié)到第八節(jié)的,給愛做的定義,我在這里給大家朗讀出來。「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你看,凡事相信,不懷疑。)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這個愛跟儒家講的仁、佛家講的慈悲,是一個定義。神愛世人,神是怎么愛世人?就用這樣的愛心,不逆詐,不億不信,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而且是永無止息的、恒常的,這叫真心,真心不變,妄心才會變。這一章《圣經(jīng)》的經(jīng)文,可以做為《論語》本章的一個腳注。
蕅益大師則用佛法的角度,也一樣給《論語》這章做腳注。現(xiàn)在我們講多元文化,博采眾長,都是圣賢的教育,都是仁慈博愛的教育,我們都要學(xué)習(xí)。沒有偏見、沒有分別執(zhí)著,這叫不逆詐。不會想著其它的宗教那是不是邪教,不要這樣想,凡事相信,這叫愛。其它的宗教我們也愛,不能說我只愛我這個教的教徒,不愛其它教的教徒,那不是上帝教給你的,上帝教你神愛世人,世人包括所有的宗教徒,不能就是你們那個教。
所以蕅益大師在批注上說,「不惟揀去世間逆億,亦復(fù)揀去二乘作意神通矣。世人自多詐,則恒逆詐。自多不信,則恒億不信。圣人哀之,故進以先覺二字」。我們先看到這。蕅益大師這段批注非常的好,他講到不惟揀去世間逆億,這個逆就是逆詐,就是在那里預(yù)料、猜測;億是億度、懷疑,這些妄想都要揀去,就是放下、除掉,這是世間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要把它放下。不僅如此還要亦復(fù)揀去二乘作意神通。你把逆、億,這兩種都屬于執(zhí)著,都是煩惱,佛法里稱見思煩惱,貪瞋癡慢疑,尤其是這個疑,它是見思煩惱。你把見思煩惱放下了,你就成阿羅漢,出了三界,那你就得到神通了。神通是什么?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你這些神通能力恢復(fù)了,它本來有,就是被我們見思煩惱障礙住了,現(xiàn)在揀去見思煩惱,神通能力就恢復(fù)了一部分。
但是這時候你還作意,阿羅漢的神通他要用作意才能現(xiàn)前。譬如說他的宿命通,他要去打坐進入禪定,在定中才能看到,你自己的過去世是做了些什么事,他都能看得到,這要用作意。他如果不入定,不作意去看,天眼也是他要作意才能看到,他不作意就看不到。這屬于什么?分別、妄想,這種神通不是圓滿的,換句話說,他的性德還沒有完全現(xiàn)前,還是處在妄想分別里頭,只是他沒有執(zhí)著。要把妄想分別也揀去,就不作意了,真的不起心不動念,那時候自性圓滿的神通能力就現(xiàn)前了。所以不逆詐、不億不信,講到終極就是讓我們放下起心動念。都不要想了,不起念頭,更不會想別人會不會欺騙我,會不會來陷害我,懷疑這些念頭更沒有了,心真正清凈了、至誠了,這是夫子教給我們的。
你看蕅益大師用佛法高度,這叫大乘佛法,二乘是小乘,二乘包括阿羅漢和辟支佛。辟支佛比阿羅漢要高一些,還屬于小乘,都是作意。用佛法的術(shù)語來講,他用的是阿賴耶識,還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沒有離開八識五十一心所,也就是妄想分別他沒放下。真正把妄想分別放下了,他不用阿賴耶,他轉(zhuǎn)識成智,他用自性的智慧,那是用照,照見,就是現(xiàn)量看到,不用作意,自然映現(xiàn)。如鏡子照人,鏡子沒有起心動念,但是照得清清楚楚,它沒有分別、沒有執(zhí)著,你是什么樣,它給你照出什么樣,一點扭曲都沒有,完全是真相現(xiàn)出來。所以用大乘佛法這樣解釋孔子的話,這個境界我們就看到確實很高,也指示出我們修學(xué)的方向,不僅要放下世間的逆億,就是見思煩惱,還要放下出世間的二乘作意神通,出十法界,回歸一真法界。
底下又說世人自多詐,世人就是凡夫,凡夫自己多詐,他自己就有那種欺詐的心,心不真誠,因此恒逆詐,整天想著別人也會欺詐,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跟我們剛才講的那個高樓的女子,她那個心態(tài)是一樣的。所以當(dāng)我們懷疑別人的時候,那實際上正是自己有這個毛病,如果自己沒這個毛病,看都看不到、想都沒想到,怎么會逆詐?所以見到別人有過失,要知道那正是自己的過失。底下又講自多不信,則恒億不信。這個道理是一樣的,看到別人不守信,沒想到實際上自己不守信。因為自己不能守信,所以老是在想別人也不守信,跟自己一樣。外面境界是不是真的有不好?沒有,外面境界純凈純善,是給自己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扭曲了。所以你所見到的還是你妄想分別執(zhí)著里映現(xiàn)的那個景象而已,不是真相。
佛法里就講很清楚,你用妄心看境界,境界就是妄境,心境是一如的,心就是境,境就是心。就好像人作夢一樣,你這個作夢的心變現(xiàn)夢境,那你在作夢的時候你不明白,你在夢境里面看到有惡人來欺詐我了、來陷害我了,你很生氣,你跟他對抗,跟他冤冤相報,沒想到全是你作夢的心變現(xiàn)出來的。那個惡人在哪來的?還不是你心里的,你心里沒有,怎么會變現(xiàn)這樣的夢境?所以古德講得好,「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愚癡顛倒的人(凡夫),就除境,他在境界上去除掉,你是惡人我得除掉你,沒想到那個惡人是心變現(xiàn)的,不懂得除心。智人,智慧的人除心不除境,他不在境界上下功夫,他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外面境界遇到不順了,立刻返回來,想為什么我會遇到這不順,我心里有問題了,反過來改自己的過錯,轉(zhuǎn)自己的心,心轉(zhuǎn)了,境界跟著轉(zhuǎn)。
像弘一大師在《晚晴集》里面,舉出一個這樣的例子。他說如果有一個人,鼻子上有一個墨點,黑黑的,他去照鏡子,照了這個鏡子,你看這鍾茂森在里頭,看到了鼻子上有個墨點,這人你看不講衛(wèi)生,不能夠有威儀,鼻子上有墨點都不會擦,批評他。你在批評他的時候,你指向他,實際上他是誰?他是你自己本來的那個影像,你批評他就是批評自己,你不曉得。我們世間愚人就是這樣,對待外面的境界常常都批評,怨天尤人,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結(jié)果沒想到那都是自己的影子,這是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他不會去指責(zé)鏡子中的人,他一看到鏡子里頭人,他就知道那個就是自己,他的毛病就是自己的毛病,所以他拿毛巾他往自己鼻子上一擦,這個墨點擦掉了,再一看鏡子里的人,他也干凈了。他絕對不會說往那鏡子上擦,你這人怎么鼻子上有墨點都不會擦?我?guī)湍悴粒阍趺床敛敛坏簟2敛坏暨€氣惱,指著他罵,發(fā)現(xiàn)他也指著你罵。甚至一拳打過去,打到手疼了,才知道該回頭了。
這好像聽起來挺好笑的,實際上咱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就常常犯這個錯誤嗎?當(dāng)我們看到別人有過錯的時候,能不能反過頭來想自己有沒有過錯,別人就是自己的倒影,自己變現(xiàn)出來的,你得承認這個,你就是智慧。你能夠這樣做,你就能成圣人。圣人沒別的,就是反求諸己,改自己的過,把自己的過全部改完了,你再瞪眼一看,外面的人跟你一樣全是圣人,一點過錯都沒有。就像你看到鏡子里的人,你自己干凈了,那里頭的人也干凈了。圣人絕對不會想著,我成圣人了,你們還是凡夫。他如果有這個念頭,他也是凡夫,他沒成圣人。
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之后,他怎么個說法?他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這是《華嚴經(jīng)》里的話,他成佛了,第一部就講《華嚴經(jīng)》,他成佛之后他講出這個話來。很奇妙,真奇妙,連說兩個奇哉。奇妙什么?眾生本來就是佛,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本來就是佛嗎?跟如來沒兩樣,跟佛一模一樣。那以前為什么沒看出來?到成佛才能看出來?以前有妄想執(zhí)著,故不能證得。誰的妄想執(zhí)著?就是自己的妄想執(zhí)著,不是別人的妄想執(zhí)著,說你有妄想執(zhí)著,你就不能證得了,你就不能成佛了。你看還是講別人的過錯,那個妄想執(zhí)著是原來自己的,你把那妄想執(zhí)著一放下,你再一看,那眾生都是佛。所以《華嚴經(jīng)》里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僅有情眾生成佛了,無情眾生也成佛了,跟自己一同成佛,沒有先后,同時,你成佛時,他們就成佛。就好像你的鼻子上的墨點擦掉了,你看鏡中人的墨點同時擦掉,我和眾生的妄想執(zhí)著同時就沒有了,同成佛道,同圓種智,這是諸佛他現(xiàn)證的境界,他看到了。
那我們還沒證得,那就得要先相信,先這樣去用心,學(xué)著不看別人的過錯,不看不是說看不到,人家有過錯我都不知道,不是。不知道那是愚癡,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不把別人的錯放在心上,看到之后立刻反求諸己,我這個過錯,他的過錯就是我的過錯,我怎么樣改,我怎么樣好好修自己感化他。「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我就修自己,這是根本,不去修別人。圣人從來沒教人修別人,只是講修己以安人、正己以化人,肯定是這樣的,從這里叫根本修。我們先要這樣用心,常常提起這個念頭,不能忘,這一忘又墮入凡夫里頭了,這就不是賢者,提起這樣的念頭,這就叫賢者。是賢乎?是賢。這叫賢人,就是不逆詐、不億不信,這就是賢。賢人,還沒成圣人,正在用功,還沒完全圓滿成就,但是他用功用久了、用習(xí)慣了,自然了、漸漸就入圣人境界了。所以孔老夫子在這提醒我們,那是哀憫我們,蕅益大師講的圣人哀之,故進以先覺二字。哀之,這個之就指我們這些凡夫,常常是懷疑人,看人不是,這是可哀可憫,可憐憫者。圣人憐憫我們,所以告訴我們先覺二字。真正的先覺,剛才講的從至誠心里面而生,心地清凈了,自然能先覺。他不是刻意的,刻意就不能先覺了,心很亂,很多妄想,怎么能夠先覺?所以這個我們要學(xué)習(xí)。
昨天晚上我去幫助一位同修助念,在醫(yī)院里頭,他昨天晚上大概五點鐘左右過世了。昨天晚上我是晚上講完課,九點多鐘,然后就過去。過去之后,因為在醫(yī)院,真的是,只能讓一個人去助念,其它人都得排在門外。我過去了,大家都推舉我,所以我就一個人進去給他助念。在加護病房里頭,用呼吸機,他是腦血栓,腦血管破裂,昏迷不醒,像植物人一樣,呼吸還有,心跳還有,沒有知覺。給他助念,呼吸機、管子什么的都插滿了,我就給他念、給他開示,勸他放下,求往生。當(dāng)然開示很簡單,主要是念佛,從晚上一直念到第二天早上差不多五點。發(fā)現(xiàn)醫(yī)院實在是,香港醫(yī)院也是,它這有法律規(guī)定,不能隨便讓人進去。醫(yī)院是在他重病的時候,你入了院,醫(yī)院是你的法定監(jiān)護人,兒女都沒有權(quán)利動他。本來我們想說能不能換一個單人的房間,助念也方便一些,最好能回家,不給,說違反香港法令,只好就在那助念。
那里條件當(dāng)然也就很不適合助念。我在那,因為他的床,不能助念大聲,因為很多人還睡在旁邊,都是重病號,所以你只能很小聲,連引磬都不能敲。那我只好拿著一張紙,卷成一個筒,這樣對著他的耳朵就這么念,聲音降到最小,大了他還提醒,你太大聲了,佛號機也不能夠開大,這樣助念。站著這樣彎著腰,那一個小時都堅持不下來,腰就酸痛了,只好跪著。跪著正好嘴巴跟他的耳朵是一個水平面上,拿著這個筒就可以對著他念,一直跪了將近兩個小時,那個護士看不過去了,才問你要不要張凳子坐一坐,我說好。
這個讓我感觸特別深。你看學(xué)佛學(xué)了一輩子,到最后還是這樣的下場。他是忽然之間腦血栓,腦血管破裂,兒女也不懂,馬上送醫(yī)院,完了。但幸虧我們在那助念,因為他平常,這生前也都給人助念,結(jié)了好因緣,有這個善因他有個好結(jié)果,我們也給他助念。但是真正念佛人,不應(yīng)該有這樣的下場。如果心地清凈,他能夠先覺,能夠預(yù)先感知。一般人心地比較清凈的,他雖然不學(xué)佛的,你看古人就很多,他就能大約感知自己時間快到了,他就能做好準備,寫好遺囑,把兒女都招來,做好吩咐交代,然后他安安祥祥的走,壽終正寢,很多古人都是這樣的。那為什么我們學(xué)佛人還沒有做到這樣?那得反思,心不清凈,念頭太多了、妄想太多了。
那怎么樣做到先覺?蕅益大師在這開示,「若欲先覺」,包括你預(yù)知時至,你想預(yù)知時至自在往生,如果不預(yù)知時至,就很難自在往生。他那個就不自在,不過幸好有助念,走得還是很安詳,能不能往生說不準。那我們真正想先覺,「須從不詐不疑,不逆不億下手,直到至誠地位,自然任運先覺」。你看這修行的關(guān)鍵,你真正要修到這個功夫,這個功夫不是很高,我都講了一般不學(xué)佛的人都能做得到,那個都是老實人,心里妄念很少。須從不詐不疑,就是自己不能有欺詐別人的念頭,不能有害別人的意念,也不懷疑人,自己本本分分做人,深信因果。「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這人就本分,他就沒有什么妄念,安住在自己的這個緣分上。「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閑邪就是防止邪念、防止惡念,詐和疑都是惡念。尤其是詐,現(xiàn)在人特別多,心不真誠,所以說話、舉動都不真誠。現(xiàn)在好像是一種時尚了,似乎講真話在世間都行不通,所以一般人都有那種浮華的、虛偽的習(xí)氣,不能真誠的跟人交往,心里有諂曲,那是真正對自己最大的傷害。
須從不詐不疑,不逆不億下手,不逆就是不去預(yù)料,不億度。別人來了,你不要想這人是不是壞人,他有什么企圖,為什么他要跟我交往。你看你起這些念頭,這叫逆億,防人之心起來了,那心就不清凈了。不要有這些心,深信因果,如果他真的來欺詐我的、陷害我的,那肯定是我前世欠了他的,這世就還了,甘心情愿的還。我要是前世不欠他的,他也要不到,更不用預(yù)防。你看心地坦然,君子坦蕩蕩,不懷疑,這是對人。對事,沒有將迎預(yù)料的心,就是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事,明年會發(fā)生什么事,也都不去預(yù)料,不去預(yù)先打妄想,在那猜測。明天還沒到,著什么急,到明天再說。那這個不是說得過且過,不是這意思,是安住當(dāng)下,做好自己本分的事,隨緣行善。到明天結(jié)果怎么樣,不聞不問,但問耕耘,不問收獲,就是沒有將迎的心。這些妄想統(tǒng)統(tǒng)放下了,這就直到至誠地位。從這下手,一直修,心愈來愈清凈,最后分別執(zhí)著都放下,連念頭都不需要有。何必要有念頭!
世間一切的現(xiàn)象,都是因緣果報的相續(xù)相,而且當(dāng)體即空,了不可得。《金剛經(jīng)》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里頭,你還在里頭起心動念,那何必!你真正明白了,就放下了,放下至誠就得到了。我們念佛人用一句「阿彌陀佛」打掉妄想,當(dāng)我們這念頭一起,不管是什么念頭,貪瞋癡慢疑的念頭也好,或者甚至我要計劃做什么善事好事也好,這些念頭都不需要有,就用阿彌陀佛換下來。印光大師教我們的,念頭剛起,當(dāng)下就要叫它消滅,就是一句佛號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不起別念,用這種方法達到至誠地位。如果有希望,就一個希望,求生凈土,平時切實做這個功夫。待人以誠,不要有那些諂曲或者是迎合,或者是害怕得罪人,或者是故意討好,甚至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這些是對自己最大的傷害。你這樣修下來,至誠地位這不難,果然這樣修,三年五載一定成就,自然任運先覺,你這個心就清凈了,你就預(yù)先有感知。
如果你得到功夫成片了,那你肯定能預(yù)知時至。功夫差一點的,夢中可能夢到阿彌陀佛來告訴你,我什么時候來接你。功夫好一點的,定中他就能夠感知,預(yù)感他有了。這個預(yù)感不是妄想,它不是從思惟分別執(zhí)著那產(chǎn)生的,它是忽然現(xiàn)前的,這么一個悟處。你有這個悟處之后,你也不要去執(zhí)著它,你知道什么時候往生你很高興,到處告訴別人,著了歡喜魔,你又落到妄想里頭,你至誠心又沒有。任運先覺,任運自然,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沒有絲毫造作,沒有絲毫用自己意念去扭曲的這樣一個狀態(tài)。這是孔子教我們從不逆詐、不億不信開始做起。
下面蕅益大師又說,「茍不向心地克己復(fù)禮,而作意欲求先覺,便是逆億了也。故曰君子可欺,唯可欺,方為君子耳」。你看這話講得真好!茍不向心地克己復(fù)禮,這個茍是如果,如果不向自己內(nèi)心心地上做克己復(fù)禮的功夫,克服自己的毛病習(xí)氣,恢復(fù)自己的性德,這叫克己復(fù)禮,禮就是性德。而去作意欲求先覺,作意就是妄想分別執(zhí)著,要求個先覺,要去推斷、預(yù)測,這個不是真正的先覺,這是逆億了。那是妄想分別執(zhí)著,妄念,不是先覺,他沒有智慧,那個叫世智辯聰,所以故曰君子可欺。
這個也是在《論語》里面,前面「雍也篇第六」講到的,那一篇有這么一章。「宰我問曰」,孔子的弟子宰我問孔子。這人很會講話,言語第一,所以他問問題也問得很刁,他說,「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這話意思就是說,如果有一位仁者,孔子不是常常叫我們做仁者嗎?所以宰我就問了,如果有這么一個仁者,你告訴他,有人告訴他,井有仁焉,就是那個仁道掉到井里了,其從之也?那仁者會不會到井里去救那個人?顯然這是騙他的。結(jié)果孔子回答說,「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講的何為其然也,就是何能如此?就是真正仁者怎么會被你這樣騙到井里去?因為君子,就是仁人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這是就宰我的問題來回答的。
可逝,就是君子能夠到那個井邊去看,聽到你說那個仁道掉到井里了,那么這個仁,當(dāng)然古人的這個仁,它也通那個人,人民的人。有一個人掉到井里面,君子馬上過去看。那一看到,當(dāng)然就發(fā)現(xiàn)事實真相,那你是騙他,他就不可陷也,就不會陷入井里頭。可欺也,不可罔也,就是你可以欺騙他,讓他到井邊去看,可是你不能誣罔他,這個罔是誣罔,就被陷害了。所以君子可不可欺?可欺。好像有時候他也會上當(dāng),但是他的內(nèi)心絕不會因為被人欺騙而起敵對、埋怨、不滿、不平的心,起了這些心,那就被陷害了。所以,我們?nèi)绻疬@種心,就是被害了。如果在這些遭遇到不幸的時候、被人欺騙的時候,我們還是保持我們內(nèi)心的仁厚、真誠,像前面講的,看人人都是圣賢,人人都是好人。基督教講到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這就不會被害。他最多能害你的身,害不了你的心,你的靈性在不斷往上提升。
所以唯可欺,方為君子耳。蕅益大師講,君子他甘心情愿去接受人欺騙,保持他的正念,保持他的真誠,更顯出他是一位君子。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冬天最冷的時候你才知道,那松柏是不會凋零的,其它的樹木都已經(jīng)枯萎、凋謝。君子就是這樣,就在逆境里頭顯現(xiàn)出他的仁德。所以唯可欺,方為君子,你才看出他是個君子。所以可欺也,不可罔也,即使被欺騙了,他都能提升,在逆境里面提升更快,只要你的心地是真誠的、純正的,哪怕是惡境界、惡緣,你最后得的果報都是善的、都是好的、都是美滿的。
跟大家講一個這樣的故事,這故事是在佛家里面經(jīng)典里頭講的。古時候有一個非常愚鈍的人,但是心地很真誠,對人很尊重,老實人、厚道人。這個人聽說有一種方法可以得道成仙,他就非常的羨慕,知道人生老病死很苦,他就想成仙,他很堅信有這么種方法,所以他就要到處求、去問。結(jié)果問到一個人,這個人是一個有田地的地主,看到這個老實人挺好欺負的,就騙他說,你不是想要成仙嗎?我懂得方法,可是你要得到這個方法之前,你必須給我做苦工,當(dāng)我的弟子做苦工,做個一年,看看你要是合格了,我再教你。這老實人很歡喜,一口答應(yīng),就很賣力氣的給他家里做活,什么苦工都干,耕田、做家務(wù),如是就過了一年。這個人就求主人,說您不是說我給你家做一年苦工,你可以教我成仙嗎?現(xiàn)在一年滿了,你能不能夠教我?
這個地主看到這個老實人真是這么好欺負,就起了一個惡毒的念頭,他說好,那我就成全你成仙去,你就跟我來。上了后山,到了懸崖邊上,看到一棵樹,斜長出去懸崖外面,地主就說這個樹是棵成仙樹,你就爬上這棵樹,我喊一、二、三你就跳,你就成仙了。這個老實人一點不懷疑,這真正不逆詐、不億不信,一點都沒有那個懷疑的心,他就千感恩萬感謝,這真是主人沒有失約。就上了樹,主人就喊了一、二、三跳,那人真跳下去了。這一跳沒想到居然乘空而去,真的成仙了。這主人一看呆了,這了不得了,歪打正著,這真的是成仙的樹不成?成仙可真好,比我現(xiàn)在種田經(jīng)營那逍遙自在多了,我眼看了他成仙沒錯,一定能成仙,那我也成仙去。所以他也爬上樹,喊一、二、三跳,結(jié)果一跳,摔到懸崖底下去,摔得個粉身碎骨。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教給我們什么?你要成仙得道,最重要的要至誠心。你看這個人別看他是個傻人,他真誠到極處,真正做到夫子這里講的不逆詐、不億不信,到了至誠。他絲毫沒有懷疑別人的念頭,他看到什么人都是好人,他的師父就是真的得道高人,他真的是這樣的心里。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十分的誠敬,得到十分的利益,成仙去了。所以得道成仙沒別的,還是用這種至誠心。成佛做祖,成圣成賢也都是用這個至誠心,這樣連惡緣都成了增上緣,對他來講那都是好緣、善緣,成就他。
如果有懷疑、有妄念,那就誤了自己,假如他在跳的那一剎那有一絲毫的懷疑,那可能他也就是掉下去了。那個地主就是這樣,他是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那里頭有懷疑,為什么他有懷疑?本身心就不誠,他本身就像蕅益大師講的「自多詐,則恒逆詐。自多不信,則恒億不信」。他自己本身那個心就是諂曲,惡念很多,自己就不守信用,欺騙人,所以他自己逆詐、恒億不信,帶著懷疑的態(tài)度去試,那肯定結(jié)果就是粉身碎骨。這是他的必然果報,這也是天道好還。他用這種惡念去對人,結(jié)果別人沒接受,他反而把這惡念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形成果報。就好像你有一樣?xùn)|西,譬如說這個手表,你把這個手表給別人,別人不要,你是不是還得拿回來?那個惡念也是,你用惡念對人,人家沒接受,你看那傻子就不接受,他就生天去了,那你這惡念還得拿回來,自己變成了那個受害者,惡念誤了自己。
所以這個小故事讓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什么叫不逆詐、不億不信,這叫真正的勇者不懼、仁者不憂、智者不惑。不懼是沒有害怕,你看從樹上跳下去他也不害怕,他就一味想著成仙,這個念頭極純極正。仁者不憂,他也不會憂惱、不會懷疑。智者不惑,他沒有迷惑,他一條心認定這是成仙之道,一切法由心想生,他真的成就了。
逆:迎。預(yù)先猜測。
億:同“臆”,猜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