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么好處,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孔子在這里說他的心得體會,他說我曾經,『嘗』就是曾經,『終日不食』,就是一整天不吃飯;『終夜不寢』,一整夜都不睡覺;『以思』,干什么?在那里苦思冥想。『無益』,沒有任何的實益,『不如學也』。所以孔老夫子后來總結出來,想沒用,不如好好的讀圣賢書,求學。為什么?想再多都想不過古人,世間這些道理古人都已經悟到了,你好好的學,你同樣入古人的境界,就可以了。古人就是圣人,圣人證得自性,自性是宇宙的本體,你證得自性你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怎么證得自性?不是靠想就能想得到的,用想不可能證得自性。自性是六根都接觸不到,就是眼見不到,耳聽不到,鼻嗅不到,舌嘗不到,身觸不到,連意都想不到。不能用你的六根六識,想不能想,所以古德稱為叫「離言絕慮」。不能用語言,也不能用思惟,不想就證得了,所以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是一個形容自性很偉大,不是那意思,就是不可思也不可議,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議論。馬鳴菩薩在《起信論》里面講的,「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言說、名字都得離開,不能用,連心緣相,就是你想也不能想。所以「以思,無益」,根本達不到這個自性的境界。一定是放下想了,不起心、不動念才能夠入。所以說「不如學也」,那你就讀圣賢書。讀圣賢書,你就好好的去領會,也不需要在那里胡思亂想。
所以真正讀經典,怎么讀?老恩師教我們讀經典,不需要在讀的時候去想它什么意思。你譬如說《論語》,你去讀,我們現在發的這個講義上還有拼音,你就跟著那個字來讀,懂不懂意思?不要管它,可能你懂,也可能不懂,不要去想,就是這樣讀。二十篇《論語》讀完一遍又讀一遍,可能你兩個小時就能讀下來,一天讀個十遍,二十個小時,這是修戒定慧。你看你心無雜念,你在讀,你讀得很專注,你不能想別的,一想別的,你讀錯了,你就得專心的讀,不能讀錯、不能讀漏。在你讀的時候,你是沒有起惡念,你沒有造惡行,你所有的過失都沒有了,那心就定在這。你看持戒修定,讀得很清楚沒有讀錯,這是智慧。戒定慧三學就在這讀經里頭,這是真正的學。讀到一定程度,忽然你就開悟,這個戒定慧修到一定程度,他就一下頓悟,然后這《論語》里面所講的圣人的意思你全懂,甚至你不用看批注你都懂。但是這個時候還要看批注,還要聽別人講,聽是什么?驗證一下自己所領悟的意思是不是跟圣賢人的意思是一樣的,那個是什么?驗證,是鑒定自己的境界,這是真學。這個學不是搞世間的那種學術,世間學術是用想、用思惟,那個你只能獲得知識,你得不到智能。因為智慧不是從想得來,智慧是從定那里悟出來的,清凈心中現前的這個作用就是智慧,它是本性中具足的。所以孔老夫子在這里講的這個意思很深,告訴我們放下無益之思,而注重求學。
孔子他是一個很好學的人,在前面「述而篇」孔子就說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說我并非生而知之,不是生下來就懂,生下來就懂那是天才,他生下就是圣人。所以孔子說他不是生而知之,他是什么?學而知之,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是什么?歡喜讀古圣先賢的書,歡喜接受古圣先賢的教誨,這是好學。而且更重要的是敏以求之,學了之后要真干,敏是敏銳、敏捷,聽了就做,這叫敏。求之,就是求證圣賢的境界,這要從真干中得來。不是真干,光學一個文字得不到、求不到。所以他一生就是這樣好古、敏以求之,他成圣人了。
蕅益大師在批注這段文里面說到,「學,思,本非兩事。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所以這里就講得意思很明了,學和思不是兩樁事,是一樁事。換句話說,學一定要思,思一定要學,這兩個是相輔相成。孔老夫子在「為政篇」里面就講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證明這學和思是在一起的,它不是兩樁事。如果是光學而不思,那就會迷惑、迷罔,思而不學就會殆,這個殆就是你會疲厭,或者是產生危機了,很危險了,你想都想錯了。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都把學和思做兩樁事看了,這都有問題。真正的學就是學而思、思而學。所以你在讀圣賢書的時候,這就是學,你認認真真的讀,不打妄念,心是定的,是清凈的。這個心清凈了,就有智慧現前,那叫思。思是什么?當下領悟了圣賢的教誨,你悟入,這不是你想出來的,那個意思忽然就現前。靠想,想不出來,想出來的,那叫妄想。這個思是你的悟處,就像菩薩三慧聞、思、修,意思是一樣的。菩薩的聞慧就是學,菩薩的思慧就是這里的思,菩薩的修慧就是敏以求之,這個三慧是三而一、一而三,不是三個事情,是一樁事情,同時產生的,不是有次第的。不是說我先聞,我學了這些教誨,我回去慢慢想,想明白了再去干,分成三樁事,這就不是三慧。所以聞了立刻就領悟,這叫思,思了立刻就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你就用上了,這叫修。所以不是三個事,是一個事。蕅益大師在這里點出來,學思也并非兩事,這意思是一樣的,這是教我們怎么樣來求學。
孔子在這里特別點出「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言此,以救偏思之失耳。為什么說這個話?因為為了救偏思之失。特別是知識分子很喜歡思考,他離開圣賢之道自己在那想一套。現在人又很崇尚發明創造,有創新、有新意,所以很多人就很喜歡胡思亂想,那叫偏思,偏了。所以孔子特別給我們說明,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個思要在學里頭得到,這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學《論語》也好,學圣賢經典也好,不要有自己的成見,你就把心空掉,虛心的領會圣賢的教誨,你自然就有悟處。
【評析】
這一章講的是學與思的關系問題。在前面的一些章節中,孔子已經提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認識,這里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和深入闡述。思是理性活動,其作用有兩方面,一是發覺言行不符合或者違背了道德,就要改正過來;另一方面是檢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就要堅持下去。但學和思不可以偏廢,只學不思不行,只思不學也是十分危險的。總之,思與學相結合才能使自己成為德行、有學問的人。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