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
關鍵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孔子說:“百姓們對于仁(的需要),比對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見過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卻沒有見過實行仁而死的。”
孔子在這里講『民之于仁也』,這個「民」就是人民,就是一個人他需要仁,仁德。需要仁德的程度『甚于水火』,比水火更為需要。我們知道水火是在我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你看像現在,如果說停水了,這生活就很不方便。如果是沒有水,人就活不下去。火也很重要,煮飯,每天三餐都要火,過去燒柴、燒炭,現在燒煤氣、用電,這都是火。所以水火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孔老夫子講,一個人需要仁德甚于需要水火,可見仁德之重要性。
《中庸》上面,這是四書里頭的《中庸》,說「仁者,人也」。給仁下定義,這直截了當說這就是人。換句話說,如果沒有仁就不是人了,一個人必須要有仁。仁者愛人,把一切人、一切眾生看成是自己,跟自己是一體的,這種人才是仁者。《孟子.盡心篇》里面講,「民非水火不生活」。人也必須要有水火。可是兩者比起來哪個更重要?孔子這里講仁、仁德更重要。沒有水火固然不能生活,最多就是一死。可是沒有仁德就不能稱為人,「仁者,人也」。一個人他為仁而死,死了之后還能叫死人,還是個人。如果人沒有仁德了,就不是人了,所以仁德是人所最需要的。因此孔老夫子在《論語》里頭講,君子能夠「殺身以成仁」。沒有吃的,不能生活都沒有太大關系,不能沒有仁。
仁與水火相比起來,底下又講了『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水火并不是只有益沒有害,它也有害處的時候。大水能淹死人,大火能燒死人。一條河,如果不會游泳,掉進去了,那就是「蹈而死者」,就在里頭就死了。所以水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是太多、太泛濫了,這就帶來危害。你看今年,像巴基斯坦很多的國家遭受了大水災,死了不少人。火也是如此,火災能燒死人。所以水火有利亦有弊,可是『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仁比水火要強,有利無害,孔老夫子說他沒有見過去行仁的人,「蹈仁而死」的人。
《雪公講要》里面引了竹添光鴻的《論語會箋》。竹添光鴻是位日本人,日本的儒家學者,他是幕府時期的人。他的《論語會箋》是對《論語》的一部批注。里面說到,「仁只如孝于親,弟于長,厚于倫類,便是。此皆日用常行,至順至安,有何蹈仁而死之事乎」。這就是等于批注,為什么孔子說「未見蹈仁而死者也」。因為仁不是什么玄妙的事情,很平常,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你就能行仁。所以這里講只如孝于親,弟于長,厚于倫類,便是。在家里面行孝、行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恭敬長輩,夫婦和順,朋友有義,君臣之間能夠君仁臣忠等等,就在你日常五倫關系當中,你就能夠行仁。所以仁并不遙遠。孔老夫子《論語》上講,「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怎么欲仁?我就在我的日用常行當中去落實仁道。因此對父母孝敬這也是仁,對兄弟友愛這也是仁,夫婦和順也是仁。這五倫關系你都處理得很好、很和諧,對人能夠真誠以待,能夠關愛周遭的人,這不就是在行仁嗎?這就是蹈仁。所以此皆日用常行,至順至安,很順的事情,你也很安樂。你孝敬父母,你自己心里也會很快樂,你五倫關系很和諧,你自己也很幸福。有何蹈仁而死之事乎,不是讓你真的是好像轟轟烈烈的冒著敵人的炮火上陣,不是。真正行仁,不離你的日用平常,所以仁并不遙遠。
那我們如何行仁?從《弟子規》落實,《弟子規》就是最根本的行仁的基礎,你把《弟子規》做到了那就是行仁。《弟子規》就是教你落實好五倫關系,這是道德教育。《弟子規》你做到了,你也不用死,你會活得更快樂。所以孔老夫子這一章的意思是告訴我們行仁是有利而無害。
《邢疏》,邢昺的注疏,這是宋朝邢昺,也是一位經學家。他批注這章說,「此章勸人行仁道也」。這是孔老夫子勸我們行仁,不要害怕,那個仁并不是好像洪水猛獸一樣,它并不可怕,反而你去行仁,你真得到好處。你看我們也參加、出席過不少傳統文化的論壇,在論壇上面講解這些倫理道德、傳統文化,聽眾聽了之后都很感動,回家就能有所改善。也不少人反饋說,聽了這些課程之后,自己就做了巨大的改變,家里關系都和諧了,很受益。所以圣賢之教,你聽了就受益。但是聽一定得回去真干,那才叫算你聽了。否則聽了是白聽,你不真干就是白聽,那就不能受益。這里孔老夫子很善巧的,也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力行仁道。這是孔子一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就用一個仁字可以概括孔老夫子畢生的教學。所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子講仁,孟子講義。所以儒家孔孟之道講什么?就是講仁義。
蕅益大師在批注里面講到,「既曰未見蹈仁而死,又曰有殺身以成仁,方信殺身不是死」。他這個角度看得很特別。孔老夫子講過這兩種話,在這里既曰未見蹈仁而死,前面又講過有殺身以成仁。那確實殺身以成仁的情況是特殊情況,未見蹈仁而死是日用平常的情況,這兩者并不矛盾。唯有在日用平常修得了這個仁心,那在大劫關頭,你才能夠有殺身以成仁,可以不惜生命成全仁道。譬如說文天祥,你看他被捕,在監獄里面寫「正氣歌」,留下千古佳句。這是他自己的那種氣派體現出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概。這是什么?他自己講「惟有義盡,方為仁至」。該做的都做到了,仁就到了,殺身以成仁。這種情況當然屬于特殊情況,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但是文天祥在這種情形下,他能夠殺身以成仁,平日里他肯定在五倫關系上,那是非常恭敬的來處理的。所以他的五倫關系一定是處理得很好,他對父母一定是孝順,對國君一定是忠誠,對自己的夫人一定是有義,有道義、有恩義、有情義,對朋友一定是有信,對兄弟一定是友愛,所以形成了他的仁義的品格。所以即使是在大難臨頭也不會改節。所以兩者并不矛盾,我們自己就要在平日里行仁。
這兩段話都是孔子說的,那不矛盾,這我們就方信殺身不是死。證明這個身體被殺害了,我們自己沒有死。人是不會死的,這是講我們的靈性不滅。身體有生滅,靈性沒有生滅。仁義是靈性里頭的性德,你恢復了性德,你回歸靈性,回歸自己的自性,你就沒有死了。所以你信得真,知道身體不是自己,就像自己身上的衣服一樣,可以脫下來不要,可以換件新衣服,換得更好的衣服。像文天祥,我們敢肯定,他來生比他這一生肯定要好,境界會提升。為什么?因為他有仁義,他自己沒有死,身體確實被殺了,但是他的靈魂上升了,靈性沒有滅。所以我們信得真了,我們就沒有畏懼了,樂意行仁。就像孔子說的,「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連一頓飯這么短的時間,都沒有違反仁。忙閑苦樂、順逆境界當中都與仁相應,不違仁。假如說我們不能行仁,該死的時候還會死。死的時候,一個人不仁不義,他死了到哪去?到三惡道去了,他的靈魂就墮落了,你看這不很冤枉!陽世間已經背了個不仁不義的惡名了,死了以后還要在惡道里受苦,這小人、愚人干的事情。真正有智慧的君子,他會力行仁道,陽世間就有仁義的美名,來生到善道,甚至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不退成佛了。成佛就是仁的圓滿,仁就是佛法里講的慈悲,慈悲到圓滿了這就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