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關鍵詞:論語,子張第十九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孟莊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換父親的舊臣及其政治措施,這是別人難以做到的。”
曾子在這一章也是講孝心的問題。所以諸弟子當中對孝體會最深的恐怕是屬于曾子了。你看《孝經》,孔子對曾子講的,曾子是當機眾,他是當機者,孔子三千弟子為什么就挑曾子來做為對象講《孝經》?可見曾子是真孝。孔門弟子里應該是他屬于孝順第一,還有一個是閔子騫也是孝順,這德行都是非常的好。曾子在這里又說,『吾聞諸夫子』,我從老師那里聽來這句話,上面一章是這樣講,下面一章還是這樣講,這里頭有深義。這句話跟每一部佛經開頭四個字「如是我聞」意思是一樣的,「如是我聞」四個字可真是其義深刻無比。你要看看佛經里面的批注「如是我聞」,足足講了一卷經文,批注這四個字。「如」就是講自性,「是」講現象,事相都是自性變現的,有相必有其性,性是本體,有性也必有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是如是。所以這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就是如是兩個字,講性講相。我聞,一般講「我」這是阿難自稱,他從佛那里聽到的,可是這個真正的含義,「我」是講真我,就是講自性,常樂我凈的那個我。那么「聞」就是講聽聞,也就是從自性那里聽聞來的,這是真理。真理是自性流露,佛是證得自性的人,所以他所說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流露,都是「如是」,所以都是宇宙人生真相,這是「如是我聞」。
佛證得自性了,孔子何嘗不是證得自性的人。你細細去品味品味《論語》中孔子所說的一些章節,你能夠體會到,孔子的境界一定是大菩薩境界。如果不是,他不可能說出像「空空如也」。人家問他,他自己空空如也,只是「叩其兩端而竭焉」,自己心不起心不動念了,空空如也。人家來問的時候,就像敲鐘一樣,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叩其兩端而竭焉。兩端是什么?有相,那叫分別,有二,才能說法。自己是一,說出來是二。如果沒有分別是無話可說,一定要說出來是有分別的,叫叩其兩端。而竭焉,把這問題全部解決了,把這個道理說透了、說盡了。這是夫子的境界。這跟佛講法不一樣嗎?你看佛說,如來有所說法乎?如來有沒有說法?如來無有說法,《金剛經》上講的。甚至說,誰要說如來有說法,就是謗佛。原來如來心中也是像夫子一樣空空如也,別人來問,他也是叩其兩端而竭焉。從無分別心中說出分別法,說出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問他有沒有說法?他沒有說法,都是眾生有感,他有應而已。
所以『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夫子有沒有說法?你看孔老夫子自己說,「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夫子像天一樣,這個德。這個德是什么?無言。雖然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雖然一句話不說,可是又說出一切法。《論語》里面不是孔子說了不少話嗎?怎么說孔子無言?他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自己沒有起心動念,全是學生請問,學生有感,夫子有應。所以曾子說聞諸夫子,夫子無說,曾子有感,夫子有應,而形成吾聞。所聞皆不離自性。正是夫子無言,所以無所不言,無說就無所不說,什么都說盡了,這《論語》把宇宙人生道理也說盡了,半部《論語》就治天下,其實何用半部?你能把一章真的理解透徹了,你也就能治天下了。你看顏回,「顏淵問仁」就這一章話,夫子教他「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一句話就把他點醒了,他證入境界了,他天下歸仁了,這治國平天下的事都圓滿了。
所以這個聞不是光是聽到意識心中,夫子是從無分別心中說出來的法,曾子也用無分別心去接受。所以夫子說而無說,曾子聞而無聞,都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師生之間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叫師資道合。曾子這個話所講出的就是傳統的師道。而唯有曾子可以說出這個話,為什么?因為他的孝道做得圓滿,師道建立在孝道基礎上。因為他能孝,所以他能尊師,所以他能夠接受老師的大法,一部《孝經》講什么道理?也是講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古圣先王之道,也是夫子的心傳,曾子能受。
曾子自己力行孝道,他也所談的多半是跟孝道有關。那么《論語》當中就是這章我們看到,他從老師那里聽到,『孟莊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孟莊子是誰?根據馬融批注說,孟莊子是「魯大夫仲孫速」,仲孫是他的姓,速是他的名。那么曾子在這說,我聽夫子說過,孟莊子的孝行,其它的都可以做,「其它可能也」,其它的是別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那孟莊子有一件事別人做不到,其它事別人能做到,有一樁事做不到,什么事別人做不到?「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他當政以后,沒有改變他父親所用之臣,就是沒有辭退,本來是,俗話講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天子繼位了,往往就會把原來的臣子換掉,可是孟莊子沒換,還是用他父親的那些老臣,也沒有改變他父親所行的政(政策)、制度,這件事情是難能也,別人是很難辦得到的。
為什么難?因為人有分別執著,他有自己的意思,他不是以父之志為己志,而是自己執著自己的志,意思。孔子曾經講過,「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孝,一個關鍵是養親之志,《中庸》上面講,「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繼父母之志向,去努力完成父母的遺愿,去繼承父母的事業,努力發揚光大,這是孝。當然這個事業是好的事業,利國利民的事業。實際上莊子不僅說三年無改父之道,不止三年,所以是難能可貴,這是孝道。所以父母,也包括老師,如果有善愿,從事的善事,好的事業,我們應該去繼承,而且應該發揚光大,這叫盡孝。不能讓父母這個事業斷在我們手上。
我自己發愿放下工作,來從事弘揚圣賢教育的工作,這是我母親的志向。我母親在我十九歲那年給我寫過一個生日賀卡,就談到她對我的愿望,我那時候還在上大學,在廣州中山大學念書,還沒出國。她說今年的生日是你邁入大學第一個生日,我跟你談談我對你的人生策劃,希望你能夠拿到學士、碩士、博士,能夠干出一番事業,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圣人的事業了,在世間拿到博士不難,通過二十年學習能拿得到,這個母親的愿望我們實現了,也有很好的工作,在大學里教書,美國、澳洲大學都曾經任教,先后八年。但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事業可不是那么容易做到,這是圣人事業。所以后來在二00六年,我把工作辭掉,那時候學校已經給我終身制的職位,那母親希望我拿到教授的名銜,我也滿足她老人家的希望。那么現在專心致志來學習圣賢之道,目的就是為了把母親那后半段對我的期望要實現。治國平天下不是說你一定要當領導搞政治,搞政治不一定有效果,要搞教育。古時候的政治主要就是搞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是領導人,民就是平民老百姓,我就做一個平民老百姓,也是以教學為先。
所以我們現在學習講解儒釋道的經典,是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出一分綿力,這是我母親對我的期望。那母親現在還健在,我們要努力去實現這個愿望。母親萬一將來不在了,我們這個愿望也不能退失。就像孟莊子不改父之政,不改父之志,這要終身無改。這不僅是我母親對我的志向,也是老師對我的志向。我的恩師希望我弘法利生,能夠將儒釋道傳統圣賢的教育弘揚起來,這個使命很重大,任重而道遠。那只能是專心致志的做這一樁事情,才可能把它做好。我的老師給我示現好榜樣,他今年八十五高壽,還在不遺余力的弘揚圣賢教育,每天現在講四個小時!我還比不上他,我現在是隔天才四個小時。他是五十三年了,天天不間斷的在弘揚,這是老師一生的工作,那我們也不能改變。即使將來老師不在了,我們還要繼續的擔負這個工作,一直走下去,終身不改,這里不光是父之政,師之政,這個政就是事業,荷擔圣賢如來家業,弘法利生。
老師也提醒我們說,這條路不好走,你會遇到很多的考驗,甚至是磨難。我們是把世間的名利舍掉,好的工作放下了,名譽放下了,現在我們可以說是貧賤之人,貧是沒有財富,我確實名下沒有任何財產,甚至銀行存款都沒有了。我最近把我所有的港幣都拿去布施掉了,慢慢慢慢真的是做一個貧僧了。賤是沒有地位,我們現在沒有任何的職稱,沒有地位,這叫貧賤。雖然貧賤,古人講得好,「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我們的志向堅定,哪怕是遇到再多的困難、挫折,寧愿是面臨著饑寒交迫,生命的危險,我們也不改師父之政,師父之事業。
所以我們講《論語》要是自己不做到,不好意思講。人家曾子能說出這樣的話,他做到了,他評論孟莊子之孝,他也早就做到了。曾子比孟莊子更強,你看他的老師孔子教他一部《孝經》。什么叫孝?一開始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一個始一個終,從最初到圓滿,整個孝道和盤托出,授予曾子。曾子接受了這個大法,一生都在力行。你看《論語》我們學過,曾子在臨死之前,叫自己的門人弟子把這棉被掀開來,「啟予手,啟予足」,就是看看我的手腳,身體完好無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做到了。這個是比喻,不僅是身體完好無缺,更重要的是德行完好無缺。那曾子也做到了「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我們談到「二十四孝」他的故事,就想到他的母親。曾家有這樣的一個大孝子,祖先光榮,父母的榮耀,圣賢人。孔子稱至圣,曾子稱為宗圣,他也是算圣人了。所以你看夫子的教誨他終身力行,也不改變,到臨死的時候都沒有改。所以孝道的含義是極其深廣,真正把孝做到圓滿了,你就成為圣人。
孟子說,「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你要問孔老夫子說了一生說什么?歸納起來就一個字,孝,把孝做到了極致,這就是圣人。對父母那種純真的愛心,能夠保持一生不改,并且把這種愛心擴展對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這是孟子所說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就是圣人!那你心量要是遍法界虛空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所愛的是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佛家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證得佛果位了。
所以這章也是從一個側面讓我們去深深體會到孝道的含義,為什么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這里頭含義特深,因為父子是一體的,父親的就是自己的,自己也是父親的,這叫孝。你看這個孝字,上面是個老字頭,下面是個子字底,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這叫孝,把它分開了,現在人講有代溝,代溝就是老一代跟子一代分開了,有一條溝分開了,這就不孝了,孝字沒有了。所以真正跟父親一體,也是跟父母心心相印,怎么可能說還需要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沒有這個必要。那學生跟老師也是一樣,師徒如父子,做弟子的也不改老師的教誨、老師的事業。
孟莊子:魯國大夫孟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