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初中的時候,第一節語文課,語文老師說今天我們來背一篇文。于是他在黑板上洋洋灑灑地寫下了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現立在清華園里面)。雖然不算百分之百古文,但對于剛升初中的學生來說,還是不太懂它的含義。語文老師說,你們先背下來,以后慢慢就懂了。十多年過去了,仍然記得那句: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當時的語文老師是從高中部調過來的。高中部歷史非常悠久,歷史上出了很多文人政客。在我們眼里,語文老師也非常地有人文情懷。經常上課跟我們分享他隨手寫的打油詩和體驗到的民間疾苦。當然,少年不識愁滋味。
這位語文老師在我們當時看來非常奇怪。
一是我們班的語文作業跟其他班很不一樣。年級上統一要求的練習冊,我們不用做。我們每天的作業是:每天背唐詩一首(值日生按自己喜好選擇唐詩一首,在語文課的前十分鐘給大家講這首詩的含義和意境賞析,當天作業就是背這首唐詩);對語文課文的隨想,嬉笑怒罵皆可,字數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鋼筆臨摹貼一頁,推薦臨摹《靈飛經》。每周末的作業是一篇字數不限的隨感或者讀書筆記。寒暑假沒有《寒/暑假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兩萬字的讀書筆記和背誦《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長恨歌》這類比較長的詩詞。每周他會選出優秀的隨感貼在教室墻上,旁邊附一張白紙,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寫評論。
不僅背唐詩,還要背《聲律啟蒙》,考試的時候,我們班會有加試題,補充詩詞和對對聯。
二是他上課從來不準備教案,也不會問學生一些教參上面的問題。而是從一篇課文,批判性地欣賞,講課內容縱橫古今。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種考試的標準答案都規定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他反問我們了一個問題:如果魯迅不讀私塾,不接受封建教育,不被逼著背文章,能不能成為魯迅?為什么李白杜甫這樣接受封建教育的人,幾千年過去了,都還是無人超越?教育,是有時代性的。況且,在《百》這篇文章里面,魯迅展現的是一個在制度牢獄之中仍然偷偷尋找樂趣的小學童,是有快樂的。他不備課,只是不像其他語文老師那樣,把考試點一一列出來,一點點地按照大綱分析文章。他有自己的備課方式。教師宿舍,他跟他老婆有兩間單身宿舍,里面有兩面墻的書籍。
三是用班費訂閱《南方周末》。并鼓勵我們每周讀書一本以上。
他當時是我們的班主任。在學校的規章制度之內,定了一套自己的班規,一方面限制學生某些方面的行為,一方面又給予了學生最大的自由。限制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早上遲到一分鐘寫1000字檢討,以此類推,五分鐘就是5000字檢討。我后來工作,每天早上8點上班,一周上班5天半,三年來沒有遲到過一次。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就是只要不涉及到違反校規,行為都可以接受。
可惜的是,那時,我們都是13歲的初中生。一年把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也無法真正體會到意境;語文隨筆,也是能寫詩歌就寫詩歌,字數比較少;鋼筆臨摹也沒有跟《靈飛經》,去買的《龐中華唐詩鋼筆字貼》,專門臨摹里面五言絕句;相比《南方周末》,本地報紙的各種花邊新聞更吸引眼球;對同學寫的優秀隨筆的評論也是各種嘲諷。
但是,這無妨我們班成為了年級最奇葩的班級。年級有11個班,我們班除了語文是年級第一,其他科目全部年級最后一名,尤其是數學和物理,班平均比倒數第二名的班少了十多分。
他用杜牧的《題烏江亭》鼓勵我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在當時并沒有什么作用。
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學校的事情,他不情愿辭職,然后準備了一年,考上了北師的研究生。初二的語文老師覺得我們班是怪胎,強烈要求他準許我們上課值日生講宋詞、作業背宋詞,上課也沒人聽他講課。初中二年級背了一年的宋詞。我們班的語文仍然是年級第一。
從初中二年級一直到高三,我都沒有再聽過語文課。初中剩下的兩年語文課,把近現代的各種小說看了個遍。剛進高中,每周交上去的周記,語文老師都在文章后面質疑我抄襲,因為她覺得一個高一學生,不可能寫出這樣水平的文章來,甚至還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我。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試,語文考了個年級第五名,她才不再質疑。
我們也問過那位語文老師,為什么我們要背詩詞。他說,以后也許你會忘記你背過的詩詞,但是你體會過好的韻律、詞語和意境,你知道什么是好文。背完唐詩宋詞的人,氣質是不一樣的。
這位語文老師一路讀到博士,現在在某大學教古文學。我遇到好書的時候,也會買了寄給他,在扉頁寫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現在自己做研究,真的非常感謝他在最關鍵的時期,沒有束縛自己的思維方式。后來我們班同學也都混得還不錯,各個行業都有,有七八個在國內外名校讀博做研究的。
非常懷念背詩讀書不求甚解的少年時代。
讀初中的時候,第一節語文課,語文老師說今天我們來背一篇文。于是他在黑板上洋洋灑灑地寫下了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現立在清華園里面)。雖然不算百分之百古文,但對于剛升初中的學生來說,還是不太懂它的含義。語文老師說,你們先背下來,以后慢慢就懂了。十多年過去了,仍然記得那句: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當時的語文老師是從高中部調過來的。高中部歷史非常悠久,歷史上出了很多文人政客。在我們眼里,語文老師也非常地有人文情懷。經常上課跟我們分享他隨手寫的打油詩和體驗到的民間疾苦。當然,少年不識愁滋味。
這位語文老師在我們當時看來非常奇怪。
一是我們班的語文作業跟其他班很不一樣。年級上統一要求的練習冊,我們不用做。我們每天的作業是:每天背唐詩一首(值日生按自己喜好選擇唐詩一首,在語文課的前十分鐘給大家講這首詩的含義和意境賞析,當天作業就是背這首唐詩);對語文課文的隨想,嬉笑怒罵皆可,字數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鋼筆臨摹貼一頁,推薦臨摹《靈飛經》。每周末的作業是一篇字數不限的隨感或者讀書筆記。寒暑假沒有《寒/暑假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兩萬字的讀書筆記和背誦《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長恨歌》這類比較長的詩詞。每周他會選出優秀的隨感貼在教室墻上,旁邊附一張白紙,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寫評論。
不僅背唐詩,還要背《聲律啟蒙》,考試的時候,我們班會有加試題,補充詩詞和對對聯。
二是他上課從來不準備教案,也不會問學生一些教參上面的問題。而是從一篇課文,批判性地欣賞,講課內容縱橫古今。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種考試的標準答案都規定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他反問我們了一個問題:如果魯迅不讀私塾,不接受封建教育,不被逼著背文章,能不能成為魯迅?為什么李白杜甫這樣接受封建教育的人,幾千年過去了,都還是無人超越?教育,是有時代性的。況且,在《百》這篇文章里面,魯迅展現的是一個在制度牢獄之中仍然偷偷尋找樂趣的小學童,是有快樂的。他不備課,只是不像其他語文老師那樣,把考試點一一列出來,一點點地按照大綱分析文章。他有自己的備課方式。教師宿舍,他跟他老婆有兩間單身宿舍,里面有兩面墻的書籍。
三是用班費訂閱《南方周末》。并鼓勵我們每周讀書一本以上。
他當時是我們的班主任。在學校的規章制度之內,定了一套自己的班規,一方面限制學生某些方面的行為,一方面又給予了學生最大的自由。限制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早上遲到一分鐘寫1000字檢討,以此類推,五分鐘就是5000字檢討。我后來工作,每天早上8點上班,一周上班5天半,三年來沒有遲到過一次。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就是只要不涉及到違反校規,行為都可以接受。
可惜的是,那時,我們都是13歲的初中生。一年把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也無法真正體會到意境;語文隨筆,也是能寫詩歌就寫詩歌,字數比較少;鋼筆臨摹也沒有跟《靈飛經》,去買的《龐中華唐詩鋼筆字貼》,專門臨摹里面五言絕句;相比《南方周末》,本地報紙的各種花邊新聞更吸引眼球;對同學寫的優秀隨筆的評論也是各種嘲諷。
但是,這無妨我們班成為了年級最奇葩的班級。年級有11個班,我們班除了語文是年級第一,其他科目全部年級最后一名,尤其是數學和物理,班平均比倒數第二名的班少了十多分。
他用杜牧的《題烏江亭》鼓勵我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在當時并沒有什么作用。
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學校的事情,他不情愿辭職,然后準備了一年,考上了北師的研究生。初二的語文老師覺得我們班是怪胎,強烈要求他準許我們上課值日生講宋詞、作業背宋詞,上課也沒人聽他講課。初中二年級背了一年的宋詞。我們班的語文仍然是年級第一。
從初中二年級一直到高三,我都沒有再聽過語文課。初中剩下的兩年語文課,把近現代的各種小說看了個遍。剛進高中,每周交上去的周記,語文老師都在文章后面質疑我抄襲,因為她覺得一個高一學生,不可能寫出這樣水平的文章來,甚至還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我。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試,語文考了個年級第五名,她才不再質疑。
我們也問過那位語文老師,為什么我們要背詩詞。他說,以后也許你會忘記你背過的詩詞,但是你體會過好的韻律、詞語和意境,你知道什么是好文。背完唐詩宋詞的人,氣質是不一樣的。
這位語文老師一路讀到博士,現在在某大學教古文學。我遇到好書的時候,也會買了寄給他,在扉頁寫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現在自己做研究,真的非常感謝他在最關鍵的時期,沒有束縛自己的思維方式。后來我們班同學也都混得還不錯,各個行業都有,有七八個在國內外名校讀博做研究的。
非常懷念背詩讀書不求甚解的少年時代。
讀初中的時候,第一節語文課,語文老師說今天我們來背一篇文。于是他在黑板上洋洋灑灑地寫下了陳寅恪紀念王國維的《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現立在清華園里面)。雖然不算百分之百古文,但對于剛升初中的學生來說,還是不太懂它的含義。語文老師說,你們先背下來,以后慢慢就懂了。十多年過去了,仍然記得那句: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當時的語文老師是從高中部調過來的。高中部歷史非常悠久,歷史上出了很多文人政客。在我們眼里,語文老師也非常地有人文情懷。經常上課跟我們分享他隨手寫的打油詩和體驗到的民間疾苦。當然,少年不識愁滋味。
這位語文老師在我們當時看來非常奇怪。
一是我們班的語文作業跟其他班很不一樣。年級上統一要求的練習冊,我們不用做。我們每天的作業是:每天背唐詩一首(值日生按自己喜好選擇唐詩一首,在語文課的前十分鐘給大家講這首詩的含義和意境賞析,當天作業就是背這首唐詩);對語文課文的隨想,嬉笑怒罵皆可,字數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鋼筆臨摹貼一頁,推薦臨摹《靈飛經》。每周末的作業是一篇字數不限的隨感或者讀書筆記。寒暑假沒有《寒/暑假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兩萬字的讀書筆記和背誦《春江花月夜》《琵琶行》《長恨歌》這類比較長的詩詞。每周他會選出優秀的隨感貼在教室墻上,旁邊附一張白紙,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寫評論。
不僅背唐詩,還要背《聲律啟蒙》,考試的時候,我們班會有加試題,補充詩詞和對對聯。
二是他上課從來不準備教案,也不會問學生一些教參上面的問題。而是從一篇課文,批判性地欣賞,講課內容縱橫古今。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種考試的標準答案都規定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他反問我們了一個問題:如果魯迅不讀私塾,不接受封建教育,不被逼著背文章,能不能成為魯迅?為什么李白杜甫這樣接受封建教育的人,幾千年過去了,都還是無人超越?教育,是有時代性的。況且,在《百》這篇文章里面,魯迅展現的是一個在制度牢獄之中仍然偷偷尋找樂趣的小學童,是有快樂的。他不備課,只是不像其他語文老師那樣,把考試點一一列出來,一點點地按照大綱分析文章。他有自己的備課方式。教師宿舍,他跟他老婆有兩間單身宿舍,里面有兩面墻的書籍。
三是用班費訂閱《南方周末》。并鼓勵我們每周讀書一本以上。
他當時是我們的班主任。在學校的規章制度之內,定了一套自己的班規,一方面限制學生某些方面的行為,一方面又給予了學生最大的自由。限制方面印象最深的是,早上遲到一分鐘寫1000字檢討,以此類推,五分鐘就是5000字檢討。我后來工作,每天早上8點上班,一周上班5天半,三年來沒有遲到過一次。給學生最大的自由就是只要不涉及到違反校規,行為都可以接受。
可惜的是,那時,我們都是13歲的初中生。一年把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也無法真正體會到意境;語文隨筆,也是能寫詩歌就寫詩歌,字數比較少;鋼筆臨摹也沒有跟《靈飛經》,去買的《龐中華唐詩鋼筆字貼》,專門臨摹里面五言絕句;相比《南方周末》,本地報紙的各種花邊新聞更吸引眼球;對同學寫的優秀隨筆的評論也是各種嘲諷。
但是,這無妨我們班成為了年級最奇葩的班級。年級有11個班,我們班除了語文是年級第一,其他科目全部年級最后一名,尤其是數學和物理,班平均比倒數第二名的班少了十多分。
他用杜牧的《題烏江亭》鼓勵我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這首詩在當時并沒有什么作用。
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因為學校的事情,他不情愿辭職,然后準備了一年,考上了北師的研究生。初二的語文老師覺得我們班是怪胎,強烈要求他準許我們上課值日生講宋詞、作業背宋詞,上課也沒人聽他講課。初中二年級背了一年的宋詞。我們班的語文仍然是年級第一。
從初中二年級一直到高三,我都沒有再聽過語文課。初中剩下的兩年語文課,把近現代的各種小說看了個遍。剛進高中,每周交上去的周記,語文老師都在文章后面質疑我抄襲,因為她覺得一個高一學生,不可能寫出這樣水平的文章來,甚至還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我。直到第一次期中考試,語文考了個年級第五名,她才不再質疑。
我們也問過那位語文老師,為什么我們要背詩詞。他說,以后也許你會忘記你背過的詩詞,但是你體會過好的韻律、詞語和意境,你知道什么是好文。背完唐詩宋詞的人,氣質是不一樣的。
這位語文老師一路讀到博士,現在在某大學教古文學。我遇到好書的時候,也會買了寄給他,在扉頁寫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現在自己做研究,真的非常感謝他在最關鍵的時期,沒有束縛自己的思維方式。后來我們班同學也都混得還不錯,各個行業都有,有七八個在國內外名校讀博做研究的。
非常懷念背詩讀書不求甚解的少年時代。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