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散文,王勃的《滕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兩顆最耀眼的星星,其文辭之優(yōu)美,氣勢之磅礴,胸懷之寬廣,精神之博大,都是足以讓人敬佩和感嘆不已的。倘就這兩篇文章比較,在才情上,我更欣賞《滕王閣序》,在胸懷上,我更欣賞《岳陽樓記》。
《滕王閣序》無疑是一篇才情四射的優(yōu)秀作品。在這篇僅900余字的散文中,隨處都是優(yōu)美到讓人驚嘆的名句,“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十旬休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不但這序文,作為主體的詩,也是佳作,其聯(lián)句“畫棟朝飛南浦云,朱簾暮卷西山雨”,也堪稱名聯(lián)。
王勃少年意氣,萬丈才情,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滕王閣,因父親被貶為交趾令,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路過南昌,恰遇滕王閣落成,各路才俊紛紛吟詩作賦,27年歲的王勃適逢盛會,一篇《滕王閣序》噴薄而出,文驚四座,流傳千古。而最感人的地方,卻是王勃懷才不遇的情緒,在文章中不露痕跡的含蓄表達,“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正是他渴望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的吶喊。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寫于“慶歷新政”失敗后,他當時以副宰相(參知政事)之身,進行改革,因改革遭到反對而失敗,被貶為鄧州知州,心情落寞至極。好友滕子京任岳州知州,重修了岳陽樓,竣工后,寫信給范仲淹,請他為新修的岳陽樓寫一篇記,并附一幅《洞庭晚秋圖》。
范仲淹沒到過洞庭湖,更沒登過岳陽樓,但好友的要求,給當時心情極度郁悶的范仲淹找到了一個抒發(fā)的好去處,因為改革失敗是眾口爍金的結果,因此文中便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然而,失敗雖然是人家落井下石,但作為最高權威的皇帝卻不一定這么認為,范仲淹因此在文章中竭力表白自己,無論“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陰郁,還是“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美景,都不會給他造成情緒的跌宕,他始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始終心懷天下。
縱觀全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一篇為自己辯白的文章,是一篇表達志向與胸懷的文章,是一篇勵志的文章,其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至今還讓人感動不已。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