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選拔任用人才,也萬萬不可忽視人的性格因素。
性格是一個人看不見的本質,是一個人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勇敢、果斷、懦弱、粗暴等。關羽性格上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以致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終導致蜀國大業盡失。狄更斯說:“一種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古今戰例表明,無數將帥兵戎相見之前,總是要先揣摩對方的性格特點,熟其秉性而制其弱點,在此基礎上謀劃攻守韜略,從而在戰場上穩操勝券。
事業成敗中有性格的因子。重視性格因素,往往能選出適合崗位、堪當重任的優秀人才;不重視性格因素,不但無助于事業成功,反而會貽害無窮。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在病危時,齊桓公曾問之:“群臣誰可相者?”管仲沒有正面回答。桓公問易牙怎么樣,管仲說:“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桓公又問開方如何,管仲說:“背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桓公再問豎刁怎么樣,管仲說:“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這三個人在性格上喜歡諂媚、巴結逢迎、溜須拍馬,不可擔當大任。齊桓公不聽勸告,依然對其進行重用。公元前643年,桓公一病不起,易牙、豎刁趁機發動宮廷政變,把桓公困于宮中,致其餓死。
我們常講知人善任。所謂“知”,不僅要知其品德、才能,更要知其性格。什么崗位用什么性格的人,什么性格需要什么人互補,已成為用人的一門藝術。用人重視性格因素,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則,把針尖和麥芒放在一起,把“暴脾氣”和“雷公爺”撮合在一起,不但對工作無益,反而會引起內訌,貽害事業,不可不察!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