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材施教
優秀的老師,會針對孩子不同的天賦秉性,進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的學生子路脾氣暴躁,所以孔子告誡他三思后行;而冉有性格柔弱,經常猶豫不決,孔子就鼓勵他臨事果斷。
好的老師不搞一刀切,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孩子可以揚長避短,獲得最好的發展。
2
言傳身教
“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真正的教育就是樹立榜樣,而不是一味說教。
曾子殺豬的故事家喻戶曉,就是因為曾子懂得,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須以身作則。
3
有教無類
孔子門下三千弟子,無論高低貴賤,無論民族國家,他們都聚在孔子的門下學習。
孔子一視同仁,傾囊相授。
《三字經》里講:性相近,習相遠。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其實本性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后天的教育讓他們變得截然不同。
所以先天的地位高低和他們是否可以成材沒有關系,只要肯花費時間教育,就一定比不教育好。
孔子的有教無類打破了當時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公平。
4
寓教于樂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因斯坦說:教育應當使所有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這里所說的禮物就是學生樂于接受知識。
興趣是唯一的老師,只有讓孩子在學習中獲得快樂,才能讓孩子獲得終身學習的動力。
一味填鴨式的教學只能讓孩子心生厭煩,好的老師寓教于樂,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讓孩子愛上學習。
5
教學相長
《禮記》: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不斷學習的人才知道自己知識的匱乏,在教學的過程中,才知道自己那些知識沒理解清楚,學習和教學結合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進步。
時代在進步,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好的老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一事不知,儒者之恥”,儒家的教育者從來都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們不固步自封,勇于追求新知識。
所以,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也一般都是大學問家。
6
安貧樂道
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孔子對于收弟子,無論地位高低貴賤,也都一視同仁。
教師的職責貴在傳道授業,本身就不是謀利的職業,教育不會考慮利益,更不會考慮學生的地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師生共同努力,火盡薪傳,才能把文化和文明傳承下去。
7
修己慎獨
老師是學生的榜樣,為人師表,往往有更高的道德要求。
修己慎獨,在獨處的時候,也堅守自己的本分,不斷修煉自己的人格。
孔子南下陳國,被匡人包圍,子路拼死護衛老師的周全。但是孔子在包圍中卻沒有半點畏懼之色。
孔子說:“匡人是誤把我當成陽虎,我們今天只能按禮儀來消弭這場誤解,你來撫琴我來歌唱吧。”
于是子路撫琴,孔子歌唱,琴聲歌聲和諧優雅。
孔子的高尚的品質,堅定的心智,令學生心折不已。
8
克己為公
克己為公,意思是克服私利,先公后私。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每一位教師都如同春蠶、蠟燭,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多少教師放棄了自己的休息、自己的享受,他們廢寢忘食,只為了不辜負自己的使命,不辜負家長的期待。
9
篤實寬厚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是百年大計,每一步都需要踏踏實實,為孩子夯實基礎。
所以務實是教師的重要美德,他們篤實踏實,誠實求實,讓孩子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同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犯錯,需要老師用心包容。
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一味懲罰可能只會造成相反的后果,用心去感化他們、接納他們,才能讓這些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
10
勇毅力行
“勇”是對教育事業的責任和擔當,是恪守信念,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
“毅”是不辭艱辛,堅守崗位的執著。
教師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繁瑣枯燥,如果沒有勇氣和毅力,是很難堅持下來的。
正是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教育工作者在各種艱苦的環境中能夠負重前行,不斷前進。
關鍵詞:教師,國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