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節不拘大德怎成?
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強調“學習眼前事”其中更重視兒童道德行為操作的訓練,自幼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習慣,教給他做人的根本,使其受用一生。有古語曰:“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小節不拘大德怎成?”注重道德培養,也就是要求從小事身邊事做起。這是至今品德教育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清代大學士張英,敬信神佛,樂善好施,為官清正,對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無不言,深獲康熙的信任。他寫的家訓《聰訓齋語》中屢次提及做人要“立品”:“讀經書、修善德、慎威儀、謹言語”。他在家教中從來不主張疾言厲色,而是使用日常的淺白語言,細致耐心。
他教導兒子張廷玉如何為人處世時,說:“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于人,便是善人”、“能處心積慮一言一動皆思益人而痛戒損人,則人望之若鸞鳳,寶之如參苓,必為天地之所佑,鬼神之所服而享有多福矣。”張廷玉牢記父親教導,從小就熟讀經書,待人寬厚恭儉,后任職大學士、軍機大臣。
關鍵詞:國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