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 一年之計在于春
立春,春之伊始,萬物復蘇,
大地如一個巨人般蘇醒過來。
朱自清在《春》里說:
“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
欣欣然張開了眼。”
一年之計在于春,萬物之美始于此。
經過漫長凜冽寒冬的摧殘,
立春就如大寫的零字,
一切從新開始。
它讓沉睡的人蘇醒,
讓受過傷的人走出陰霾,
而跌倒的人,大可從頭再來。
立春,是一年最美好的開始。這一日,風從東方來,古人云:“東方為春,春者,萬物之所出也”,在那生生不息的春風中,一年四季的序幕由此開啟。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古籍《群芳譜》釋立春:“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立春時節,寒氣漸消,東風解凍,百草回芽,萬物復蘇,周圍一片生機勃勃。
立春,一個讓萬物柔軟的時節。冰封已久的大地,“嘶啦”一聲,冰雪消融,春江水暖。踩在松軟的土地上,周圍一片生機,瞧那紅的花,綠的葉,它們使出全身氣力生長。
古老的過去有這樣一個傳說:每逢立春,人們會去土地里挖一個坑,然后把羽毛、雞毛等放在坑里,等到了某個時辰,坑里的羽毛和雞毛會飄上來,此時最宜放鞭炮慶祝,預祝即將到來的美好。
一年之計在于春,今日立春,春將歸來,暖日黃金柳,光風白玉梅,萬物復蘇之時,也是我們迎新立業之際。
東風解凍 · 萬物復蘇
春,有異體字,上面是草字頭,中間是一個屯字,下面是一個日字。
草字頭意思是春天草木生長,“屯”的意思是,草木扎根向下,上面開始破土而出。“日”的意思是隨著太陽直射點回歸北半球,北半球接收的陽光增加,草木扎根發芽。
立春是春天的開始,陽氣開始抬升,地上的物候已經先于人做出反應。
立春有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
東風解凍,是說立春之后,北方由偏北風轉偏南風,風吹在臉上,已經不再是刺骨的寒冷,伴著明亮的太陽,已經有了溫暖的感覺。
蜇蟲始振,是說立春之后,因為溫度開始上升,蟄伏在洞穴里的昆蟲有了蘇醒的跡象,雖然驚蟄未到,但是蟄居的蟲類已經有了反應。
魚陟負冰,在冬天的時候,魚兒選擇停留在水底,而春天一到,隨著河里的冰開始解凍,魚兒也開始跑到水面上游動,因為冰還沒有完全化掉,所以就像是被魚背在背上的感覺。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此時雖然天氣尚冷,但是春天的氣息已經隨處可見。諺語里說,“立春寒,一春暖”,如果今年立春格外寒冷,那么春天就一定格外溫暖。
迎春踏春生機滿 · 人間有味試春盤
迎春:祈求吉來到,今古同一心
中國什么地方最先迎來春天呢?清代人呂榮在《迎春》一詩里說:“浙東東海海東壖,春到中華此最先。彩燕金花簫鼓里,愿同九土作豐年。”詩中所說的是今天浙江臺州的玉環縣。呂榮想必沒上過東極島,但他的心情可以理解,因為迎春在民間地位很高,立春大如年。曹雪芹就是這么想的,所以賈迎春是老二,僅次于賈元春。
最初的迎春活動,主要是國家祀典,后來發展為民間的活動,后者要簡單并有趣得多,如貼宜春帖、掛春幡等。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上有“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在江南地區,立春日要在門上貼上“迎春春來,接福福到”的字樣。立春正時一到,舊時江浙一帶的人家還要“焜春”:將樟樹根片或風干的樟樹枝點燃,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地“焜”過去,每個房間都彌漫著樟樹的芳香煙氣。“焜春”的煙氣是引領春天到來的信號。頃刻之間,堂前屋后,衣柜櫥下,庭樹房櫳,都是春的氣息。
各地民眾的迎春方式很不一樣,比如戴春雞,這是陜西銅川一帶的古老風俗。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以“雞”喻“吉”,表示祝愿“春吉(雞)”。
其實,無論習俗如何,人們都是希望立春之后,能夠萬事大吉。今天,許多風俗雖已不在,但人們迎春祈吉的動機未變,只是從外在的形式轉為內在的心愿。
咬春:古時養生術,今日健康經
“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發新。”這是清人寫的咬春詩。
中國人的傳統節日以吃為主,節氣之時也是如此。立春吃蘿卜、春餅、春卷等,總稱“咬春”。
關于“咬春”,起碼能追到1500多年前,那時人要吃五辛盤: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今天,揚州人吃的五辛是:新蔥、韭黃、蒜苗、蘿卜、芫荽,無論五辛具體為何,但都是補齊之物。
唐初拿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卜,謂能去春困。卷春餅的菜稱為“和菜”,其中有綠豆芽、粉絲、菠菜心、韭黃、雞蛋等。
春卷是從食用春盤的習俗演變而成。宋代有一種“卷煎餅”,是春餅與春卷的過渡類型。元代書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已經出現將春餅卷裹餡料油炸后食用的記載。到了清代,春卷之名始出。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圓形薄面皮卷裹餡心,成長條形,然后下油鍋炸至金黃色浮起而成,餡心可葷可素,可咸可甜。
立春還有吃蘿卜一說。脆生生的白蘿卜,最能喚起心底的元氣。《城北集詩注》中說,“立春后競食生蘿,名曰‘咬春’,半夜中街市猶有賣者,高呼曰‘賽過脆梨’”。蘿卜味辣,古人故曰:“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咬春,咬的是心情,更埋下一年吃得了苦的韌勁兒。
古人養生,熱衷食療。咬春咬的是健康,上文提到的那些咬春的食材,蘿卜、韭黃、韭菜等皆為辛味食物,有辛甘發散的功效,按照傳統養生觀念,有利于升發和保護陽氣。
立春之后,天氣由寒轉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麻疹、肺炎等于時多有發生和流行。對此,古人除了在吃的方面注意,也提倡運動養生,啟動身體引擎,活絡筋骨,增強抵抗力,這也是春游的初衷。
打春:為的是生計,圖的是豐年
古時,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就是鞭打用土做的春牛,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希望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
打春,盛行于唐、宋兩代,最早來自皇宮,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可見,鞭春牛的意義更多體現在信仰上。古時農業靠天吃飯,一家老小全指著老天爺,因此賦予立春民俗以祈禱之義。
比如,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浙江地區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今天,絕大部分地區已經沒有這項習俗了,農業生產已科學化,與打春習俗相關的舞春牛、鬧春牛等民俗活動也漸漸失去了古時的巫術意義,成為一種藝術形式,供人欣賞。
立春之日,除了以上習俗,人們還喜歡在春臨大地、風和日麗的日子里外出游春,俗稱探春、踏春。踏春以散步為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或登山遠足,或漫步林蔭,不計速度,只求消遣,其樂無窮。
立德立命立行 · 立下一年好光景
立春時節立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于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是開始的意思。它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從這天開始,東風送暖,堅冰開裂,萬物復蘇。
天地立春,陽氣回升,人也要效法天地,回升自身的陽氣。除了基本的保暖、食補,還要行善養德。《禮記·大學》中說:“德潤身。”漢代董仲舒解釋說:“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善養陽,惡養陰。善良的心地會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為容易激發他人的友愛感激之情,反過來自身會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喜悅感。從免疫系統角度來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統,身體自然健康。而內心陰暗,時常行惡,人心會緊張、痛苦,布滿陰霾,久而久之,身體自然變差。
養身不如養心。立德行善能煥發內心的光明,更能立起一年的精氣神。“天道無親,恒與善人”,行善到一定程度,內心自然就清凈了,精、氣、神三者互相影響,元氣自然就會充沛。
立春時節立命
這里的立命,不是講命運,而是使命,就是《周易》中所講的正位凝命。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四季中最重要的時節,一年的計劃要開始考慮安排。
正位,是說心態要端正,底線要守住,不要走了邪路。各守其位,各安其心。心中不作非分之想,守好自己的事情,不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
凝命,是說集中精神,摒除雜念。我們的心智、我們的情智每天都是在耗散之中,所以要把這些念頭收斂起來,不作無所謂的損耗。把控得住自己的心性、把控得住自己的念頭,這就叫“凝”,有凝定之氣的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心,集中精神應對挑戰。
春天是短暫的,立春亦如立人生,時光易逝,務必加倍珍惜。
立春時節立行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勤勞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春若不耕,秋則無望;少若不勤,老無所依。計劃再美好,不去實踐就只能是空想。考慮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猶豫一萬次,不如去實踐一次。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思考,而是因為沒有行動。不必瞻前顧后,不必畏首畏尾。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只有先行動起來,才能發現有哪些問題,邊行動邊思考,只有這樣,人才能不斷前進。
立春,要有所“立”,立在當下,才會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立春到,一年的規劃要在這時著手考慮安排,凡事要早作打算,開頭就要抓緊落實,這樣才能為日后打好基礎。
立春已來,立德,立命,立行,立下一年好光景。又是一年春好日,不負春光,不負時光,讓我們立定目標,大步向前。
立春已來,寒日已遠,萬物破土而出,
這都預兆著新的開始。
在一年最美好的開始,
我們向大家道一聲:春安!
祝福大家四季都能平安康健!
關鍵詞: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