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家譜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一個家族的命根子!一般都由家族的“族長”珍藏,等到族長去世的時候,會移交給下一任族長。族長的擔任者,常常是家族里輩分年齡最大的一個人。
然而在中國近代,破四舊文革時期,銷毀了很多宗祠,于是很多家譜連帶的就遺失了?,F如今,隨著物質生活滿足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續家譜,尋找曾經遺失的根脈!
那么家譜的意義到底何在?今天作者針對這個問題,和大家一起來探討。
中國家譜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家譜約有3000年歷史,素來與國史、方志并稱為三大歷史文獻。有道是:“夫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另外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人家不知來處。因此在古代,修家譜是極為重視的一件事。
一般來講,家譜通常包括姓氏源流、世系表、家訓、家傳、藝文著述、家譜圖像五大部分。作者少年時曾記得,家里有很多先祖的圖像,那也是家譜的一部分,后遺失,很可惜。
現在看到很多人有的跨省、甚至跨國來尋找親人,延續家譜。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是中華家譜文化延續的一種表現。正因為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非常低,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干旱,導致了很多人背井離鄉,以至于很多后代,都不能延續到家譜之上。
那么有人可能會問,家譜到底有什么用呢?以作者之見,主要有五大原因:
其一: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通過家譜,可以查證自己的血統,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間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親我者,我親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緣,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其二:尋根留本,承前啟后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如果一個人在一生中連一個名字都沒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孫連先祖是誰都不知道,應該是天下最大的遺憾事。
家譜其實也是“根”的代名詞,是一種信仰,一種歸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身份證”。
其三:敦親睦族,凝聚血親
一個家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凝聚力,修建家譜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徑。
古人認為,家譜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復登門拜訪,不斷了解情況,追根溯源,尋祖問宗,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
其四:治家齊國,教化子孫
家譜中包含的許多祖訓家規,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過去的家族都很大,要想保證自己家族的長盛不衰,家譜里的家訓,就是維護家族興亡的根本。
比如,趙氏家譜的祖訓里就有這樣的教化:
趙氏祖訓:敦孝悌,睦宗族;力本業, 慎交游;和兄弟 ,訓子弟;尚勤儉 ,戒爭訟;遵法律,禁非為。
其五:傳承歷史,問祖憑證
一般來講,家譜都有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諸多內容?,F在許多海外華人熱心回國尋根問祖,其實家譜就是他們與祖籍、族人溝通的橋梁,是他們思鄉念祖的精神象征。
讀者們,關于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修家譜,大家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