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歷朝歷代中,選一個我最喜歡的朝代,那一定是唐朝。
大漢一朝,少了幾分文氣;北宋一代,又是少了些勇武。
唯獨在大唐,陌刀之下人馬俱碎,筆鋒之間舉世無雙。
在大唐近三百年歷史里,從初唐走到盛唐,又從中唐走到晚唐。
讓無數人心生向往的,可能是那數十年的盛世大唐。
這是一個天下太平的時代,這是一個萬國來朝的時代,這是一個豐衣足食的時代。
提起那個時代,不能不提李白。
生在盛唐,長在盛唐,又隨著盛唐落幕,飄然離去,他是盛唐的見證者與記錄者。
在他的詩與人生里,我們都可以看到,專屬于盛唐的大氣、肆意與斗志昂揚。
他,稱得上是盛唐的靈魂。
▲李白《下途歸石門舊居》
生在這樣一個豐饒的時代,李白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的生活。
更何況,他是個富二代。
他說,自己“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換做旁人,可能小時候連玉都未必見過。
在蜀中漫游,在四海云游,在大山中當隱士時,也養著上千只的奇禽異鳥。
在揚州游學的時候,他甚至一年花了三十萬錢,相當于今天的幾百萬,只為了接濟那些一起喝酒吟詩的落魄公子。
五花馬,
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價值千金的寶馬、裘衣,在李白的眼中,或許遠遠比不上與友人同飲的一杯美酒、吟的一首好詩。
到他窮困潦倒之時,李白也沒在乎過錢。
▲岑其國畫《李白登廬山記》
四十幾歲的李白,早已成家立業,沒了來自家庭的支持,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
他成了個窮光蛋了。
在長安城里,他住過最破最舊的別舍。
在全國游歷時,他也只能去有朋友接待的地方。
終于,他擁有了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成為了君王的近臣,奉詔寫詞。
年少時匡扶天下的夢想好像就要實現,但現實卻又給了他狠狠一擊。
他發現,原來在君王的眼中,他只是個舞文弄墨的花瓶,而非出謀劃策的能臣。
原本,他可以迷戀長安城里的紙醉金迷,安心當他的花瓶。
只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身為唐人,怎能安于當一個花瓶呢?
沒有錢,有山有水有詩有酒有朋友,那就夠了。
不當官,當一個流浪的詩人,一樣可以發光發熱。
真正的唐人,就該有這樣的大氣。
▲夏亮熹《李白行吟圖》
李白一生中當過兩次官,表現得都十分“囂張”。
不到20歲的時候,李白當過一個縣令的助理。
但縣令是那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在沒有人喊冤的情況下,他最愛做的事情,就是躲在后衙,與夫人雙宿雙棲。
當時,春耕將至,眼看著縣令沒有一點要過問農事的意思,李白急眼了。
他在縣衙前,找來了一個農夫,問他借了一頭耕牛,然后大搖大擺地牽著牛,走進了后衙。
他想用這種方法,暗示這個“摸魚”的縣令。
只可惜,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李白這番好意泡水了。
又一次,江水漲潮,岸邊飄來了一具女尸。
縣令竟然第一時間不是讓人收殮尸體,而是詩興大發地吟起了詩。
李白對這個縣令徹底失望了,他便脫下了官帽、官服,擺在縣衙之上,飄然離去。
臨走之前,他還寫了一首詩諷刺這個縣令:
綠發隨波散,紅顏逐浪無。
何因逢伍相?應是怨秋胡。
你連尸體都會調戲,簡直沒人性。
這種對有權者不屑一顧的態度,李白保持了一輩子。
在長安,他成了斗酒詩百篇的李白。
有一次,甚至連君王召見他的時候,因為喝酒正在興頭上,竟然一把拒絕了。
來人無奈,只能喊人把李白生生地抬進了宮里。
到了君王面前,李白毫無收斂之意,笑了笑,說:
“來,高大人,為我脫個靴子吧,楊娘娘,也請幫我磨好墨”。
貴妃磨墨,力士脫靴,太白醉酒賦詩,一氣呵成。
君王如何,寵臣如何,貴妃又如何。
如今再創盛世的唐明皇,當然也容得下,一個在皇宮之中放肆的李白。
李白知道這一點,唐人也都知道這一點。
真正的唐人,從來活得肆意。
▲《李白醉臥圖》
李白這一生,被打擊過無數次,但從未被擊倒。
年輕時,他帶著自己的詩文,四處找人舉薦自己,卻屢戰屢敗。
初次出擊,他收到的回復是這樣的——
“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力未成,且見專之骨,若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比肩也”。
這話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小子還不錯,但功力未深,還得多練練。
李白當然沒有放棄,而是一次又一次投出“簡歷”,但結果都是石沉大海,了無音訊。
換一個人,或許就認清現實,回家繼續當富二代,順便寫上幾首喪氣的詩。
但李白呢,卻是一臉的不服輸——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他不但沒有被擊倒,反而更有斗志了。
最終,他游歷全國,打出名聲,成為名噪一時的“謫仙人”。
后來,安史之亂爆發,盛世大唐,從此走向了衰落。
此時的李白,已經離開長安多年了。
▲李白的無奈
對一個有著愛國之情的人來說,山河破碎,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對一個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人來說,內心的煩憂,也似乎永無止境。
可偏偏這種時候的李白,讓人感受到的,卻不是單純的不快樂。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明明,這是一首訴說內心煩悶的詩,可讀起來,卻是讓人心潮澎湃。
李白,好像天生就是有這樣的一種能力。
生活在塵埃里,仍能看到光明的希望。
跌落在低谷之中,仍有向上爬的勇氣。
他從不絕望,也從不放棄。
這是屬于唐人的,永遠的斗志昂揚。
可能是因為,他身上有著獨屬于盛唐的仙氣。
一窮二白時,我們看不到李白的絲毫窘迫,他仍是過著自在生活的“謫仙人”。
上至君王,下至縣令,在李白眼里都不過一介凡人,而他自己,是那個斗酒詩百篇的“酒仙”、“詩仙”。
一次次的失敗,又一次次站起來,唐人從來打不死。
為什么要先寫李白?
因為我覺得,每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李白。
它是我們學的第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也是植根在中國人骨子里的那份盛唐氣息——我們的文明傳承至今,我們的文化遍及世界,我們引以為傲,也必將繼續發揚。
還是我們每個人向往的放浪形骸的生活——不為生活拘束,自由自在地追逐我們想要的未來。
李白,是盛唐的魂,也是我們每個中華文化的魂。
關鍵詞: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