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當踝而彈之,其應過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應疾,中手渾渾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應上不能至五寸,彈之不應者,死。是以脫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數者,死。其脈代而鉤者,病在絡脈。九候之相應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則病,二候后則病甚,三候后則病危。所謂后者,應不俱也。察其府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經脈,然后知病脈,真藏脈見者勝死。足太陽氣絕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關鍵詞: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侯論篇
岐伯說:從診察九侯脈的異常變化,就能知病變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獨小,或獨大,或獨疾,或獨遲,或獨熱,或獨寒,或獨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現象。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離內踝五寸處按著,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內踝上彈之,醫者之左手即有振動的感覺,如其振動的范圍超過五寸以上,蠕蠕而動,為正常現象;如其振動急劇而大,應手快速而渾亂不清的,為病態;若振動微弱,應手遲緩,應為病態;如若振動不能上及五寸,用較大的力量彈之,仍沒有反應,是為死侯。身體極度消瘦,體弱不能行動,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脈或快或慢,無規律,為氣脈敗亂之兆,亦為死征。如脈代而鉤,為病在絡脈。九侯之脈,應相互適應,上下如一,不應該有參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則病必危險。所謂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間,脈動的不相適應。診察病邪所在之臟腑,以知死生的時間。臨癥診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脈,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脈;若見到真脈脈象,勝己的時間,變要死亡。足太陽經脈氣絕,則兩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時,必目睛上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