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乍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七診雖見,九候皆從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風氣之病,及經月之病,似七診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診之病,其脈候亦敗者死矣,必發噦噫。必審問其所始病,與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脈,視其經絡浮沉,以上下逆從循之,其脈疾者不病,其脈遲者病,脈不往來者死,皮膚著者死。
關鍵詞: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侯論篇
岐伯說:九侯的脈象,都是沉細懸絕的,為陰,冬令死于陰氣極盛之夜半;如脈盛大躁動喘而疾數的,為陽,主夏令,所以死于陽氣旺盛之日中;寒熱交作的病,死于陰陽交會的平旦之時;熱中及熱病,死于日中陽極之時;病風死于傍晚陽衰之時;病水死于夜半陰極之時。其脈象忽疏忽數,忽遲忽急,乃脾氣內絕,死于辰#丑未之時,,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時候;若形壞肉脫,雖九侯協調,猶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診之脈雖然出現,而九侯都順于四時的,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說不死的病,指心感風病,或月經之病,雖見類似七診之病脈,而實不相同,所以說不是死侯。若七診出現、其脈侯有敗壞現象的,這是死征,死的時候,必發呃逆等證侯。所以治病之時,必須詳細詢問他的起病情形和現在癥狀,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脈搏,以觀察其經絡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順。如其脈來流利的,不病;脈來遲緩的,是病;脈不往來的,是死侯;久病肉脫,皮膚干枯著于筋骨的,亦是死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