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把出行兒子與慈祥母親刻畫得惟妙惟肖,這種內心的牽掛化作纏綿的愛溫暖著對方,自古忠孝難兩全,兒子大了終究會離家而去。
孝道是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古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對于所有人都有約束力,古人蓄長發也是“孝”的一種表現形式,文人墨客以此創作了很多流傳估計的佳作。而廣大以耕地為生的百姓,則用通俗易懂的話語,把毛發情節總結在了生活經驗之中。
所以在流傳的俗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這究竟是要表達怎樣的意思呢?殊不知,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觀人術,在農耕時代還是很適用的,接下來就細細品味一番。
“好男有毛不鞭春”,這是對優秀男兒的識別
“好男有毛不鞭春”,這簡單的七個字組合在一起,咋一看還真不知道老祖宗是要表達什么意思,更加與識人扯不上關系了。那是因為很多人對其中的“有毛”和“不鞭春”兩個詞語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有毛”指的是毛發濃密的男子,正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人蓄長發和胡須,根據年齡不斷增長而愈發濃密,所以只要看一眼長相就知道這個男人是否優秀,雖然有些片面和武斷,但結合古人的實際生活狀況,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毛發濃密說明此男子體內雄性激素分泌旺盛,這樣的男性往往精力充沛,力大如牛。在農耕社會中,這樣的莊稼漢往往能夠高效率地完成糧食的種植和收割,而且還不會受到欺負。如此一來,受到女性的青睞也在情理之中了。換句話說,女子要擇偶的話,毛發濃密的男子會更占優勢。
同理,“不鞭春”也是對一名優秀男子的描述和夸贊。“鞭春”又叫“迎春牛”,是中國的傳統歲時風俗。在立春前一天,把耕牛送進宮中(或當地的最高衙門),第二天一早,由皇帝(或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率領文武百官祭拜,鞭打一下耕牛,意在鼓勵農耕。這樣的活動一是象征春耕的開始,二是祭供的對象。
“迎春牛”習俗始于六朝,盛于唐宋,明清時期風行全國。到清末時,人們改用紙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以紙。紙牛的肚中裝滿糧食,祭拜儀式之后,紙牛會被鞭子打爛,肚中的糧食掉出,以此來圖個好兆頭,希望風調雨順,糧食大豐收。
所以,“鞭春牛”時是可以搶到一定量糧食的。這也讓很多人趨之若鶩,都想乘此機會把肚子填飽。但對于毛發濃密的好男兒而言,根本不屑于紙牛肚子里的這點糧食,因為通過自己的勞動已經收獲了滿滿的食物。
古人把男子健康優質強壯的身體作為養家糊口的根本,從“有毛”和“不鞭春”兩個方面來初步判斷是不是“好男”。以這樣的方式來識人,也不失為一種良策,具體事務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在農耕經濟占主導的社會中,這確實是判斷一個身強體壯又家境富裕男子的絕好辦法。當然,這樣的男子也是女性值得托付終生的對象。
“好女有膘不看燈”,這是對賢妻良母的辨識
一個優秀的男子需具備“有毛”和“不鞭春”兩個條件,同理可得一名優秀的女子需要具備“有膘”和“不看燈”兩個特質。
“有膘”指的是女子身體豐腴壯實,算不得孔武有力,但也不是那種柔弱的身板。“不看燈”值得解釋一下,“看燈”指的是欣賞正月十五元宵節所懸掛的花燈籠。
這種帶有燈謎的燈籠吸引了無數男男女女前來觀賞和猜燈謎,如有一見鐘情的男女,必成一樁美事。所以“看燈”就與如今的相親差不多,在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大背景之下,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女子身上,便被籠罩上了不守婦道的標簽,是一種不恥的行為。
所以,老祖宗判斷一個女子是不是賢妻良母,首先看身體是否豐腴健康,因為延續后代也是孝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人常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有一個豐腴身體的女子更能“輕松”完成生孩子這件人生大事,避免因為難產而失去生命的悲劇。
其次是相夫教子,不出去到處浪。農耕經濟下的家庭,丈夫和妻子都要從事體力勞動,身體健康是基礎。有被認可的思想道德觀念,是維持一個家庭和諧的重要保障。所以一個賢妻良母型女子,是不會去“看燈”的。
“好男有毛不鞭春,好女有膘不看燈”的意思很簡單明了,就是老祖宗識別一個優質男人和女子的基本方法。這樣的判斷,在農耕經濟年代是可以的,但到現代化的社會中,顯然不適用了。但老祖宗提倡的這種傳統美德,是值得繼續傳承下去的。
關鍵詞:國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