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然度過了人生半數光陰,看著頭上的幾縷白絲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正在慢慢地變老。
歲月無情,衰老了你的容顏,增長了你的年齡,同時也磨平了你的棱角。
這一生要經歷太多的東西,在前半生見識這個世界,在后半生和這個世界道別。
自古關于離別總是傷情頗多:
李白說“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柳永言“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納蘭性德語“一樹斜陽蟬更咽,曾綰灞陵離別”。
慢慢地我們都會變老,都要經歷離別,自然而必然。
奔六的60后,在未來幾年,更會面臨此生的“三大離別”,要做好心理準備了。
01
和“舊時光”說聲再見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是偉人毛主席對自己年少往事的回憶。
青春,對于年輕人來說,是資本,是可以肆意談論揮霍的資本。而對于老年人來說,青春卻是一段刻在生命里,難以忘懷的記憶。
在這記憶深處,有兒時同玩伴水邊嬉戲打鬧的場景,有懵懵懂懂情竇初開的時期,也有初次離家探索天空的緊張和不安。
各種情緒交織成了一幅最美的畫作,它的名字叫“青春”。如果說青春是一幅畫,那么“舊時光”就是一部有聲電影。
那走南闖北的舊時光,那不甘落后,希望改變自己命運的舊時光,那在大城市落戶生根,感慨上車比較早的舊時光......
這一切,都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腦海里。喜怒哀樂,奮力拼搏,血和汗的流淌,成了那段“舊時光”的底色。
和青春往事好好地告個別吧,珍惜余生的光陰,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
02
和子女們漸漸分別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我們都會老去,在此同時,孩子們正在悄然成長,我們也該適時的做出選擇,不去干涉孩子們的生活了。
龍應臺在《目送》里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第一次脫離懷抱搖搖晃晃的學走路,第一次背上書包轉身走進學校,第一次踏入社會找尋工作,直至結婚成家。
孩子從出生起,就是一場與父母不斷分離的旅程。
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業后,60后們,與子女這場離別漸漸開始。縱使這過程會讓人萬般不舍,父母最終還是要放手,讓他們擁有自己的生活。
03
和老去的父母走向別離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希望當你懂得這句話的時候,一切都剛剛好。
隨著時間的流逝,60后的父母也已上了年紀。
曾看到過一個小故事:
古代有個孝子叫韓伯俞。他的母親在他犯錯時,總是嚴厲地教導他,有時還會打他。
待他長大成人后,當他犯錯時,母親的教訓依然如故。有一次母親打他,他突然放聲大哭。
母親很驚訝,幾十年來打他從未哭過,于是就問他:“為什么要哭?”
伯俞回答說:
“從小到大,母親打我,我都覺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親是為了教育我才這么做。
但是今天母親打我,我已經感覺不到痛了。這說明母親的身體愈來愈虛弱,我奉養母親的時間愈來愈短了。
想到此,我不禁悲從中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其實,不管你多么的努力,成功的速度也趕不上母親老去的速度...
有家,還有父母在,這才是人世間最珍貴的幸福。誰都會有老的一天,和離去的那一天,請善待自己的父母,讓這份別離來的晚一些。
▽
米蘭·昆德拉曾說過,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告別,是一種常態,而我們卻不擅長告別。也許,是因為我們不舍;也許,是因為我們放不下;也許,是因為我們看不開。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世間沒有長久的朋友,親人之間也終將面臨著別離。
在這個流行告別的時代里面,最讓人感到心酸的,莫過于已然奔六的60后。這一代人逐漸老去,又是舊一代人的謝幕,也是新一代人的開始。
蘇軾曾感慨,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望著天空的月光,也許它千百萬年都沒有變化。而望著我們的人生,或許我們已經從少年成長為中年人,從滿頭烏發變得如今白發叢生了。
有句佛語: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于生滅,心便能安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悅。
而人生,原本就是這一場又一場的相聚,與別離啊。
關鍵詞: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