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監的形象往往都非常差勁,他們不僅長相猥瑣,而且心狠手辣,做起事情來往往不擇手段。
尤其是在唐代的太監亂政時期,這些太監無一不是亂國亂民之輩,唐朝國祚幾乎因此斷絕。
不過,這種現象也并非絕對一堆歹筍里面有時候也能出一些好竹子,例如,在當年的太監亂政時期,就有一個太監曾經因為德行而被記入史冊。
這個太監生存于唐朝末年,周圍的同袍們都是可恥的禍害,但是他卻始終做事嚴謹,而且此人還懂得愛惜生命。因此,他也被稱之為唐代最可敬的太監。那么此人又是誰呢?
這個太監的名字叫做張居翰,最早登場于唐懿宗時期,根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唐朝極為混亂,太監權傾朝野,后宮之中的政治基本上都是靠關系戶維持。
張居翰作為一個宦官,他自然也是認了一個干爹,靠著恩蔭關系登場。在較短的時間內,他也曾經和那些太監們同流合污,畢竟當時的朝政是如此。
不過當時的唐朝已經日薄西山,沒過多久就爆發了嚴重的黃巢之亂,張居翰隨著唐僖宗一起經歷了坎坷與奔波,親眼目睹了國破山河在的悲哀。可以說這段日子對他的刺激很大。
他痛恨于國家的衰敗,懷念著昔日太宗時期的榮耀,或許是這段國仇家恨的影響,他不再是昔日的小太監,而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好人。
等到唐昭宗繼位以后,天下格局再一次恢復安寧,而且唐昭宗幾次想要扭轉大唐格局。
當然此時的張居翰并沒有能力改變天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勤勤懇懇辦事,一心一意的忠誠于皇帝。或許是因為她表現的非常優秀和其他的太監完全不同,所以唐昭宗對他十分看好,甚至還允許他穿紅袍衣服。
不過唐昭宗的榮耀也只是短暫的,這位皇帝前腳剛剛表揚了張居翰,結果他后腳就在朱全忠等人的脅迫下對太監敢開大殺戮。
當時很多太監死于亂軍之中,整個后宮變成了修羅場,按理來說,皇帝自己都保不住,那么他肯定保不住張居翰,這個小太監必然也會死在亂軍之中。
但誰都沒有想到,張居翰的命實在是太好了。原來早些年張居翰曾經到幽州當監軍,剛好結識了當時號稱幽州大魔頭的劉仁恭,按理來說此人是一個十足的惡霸,契丹人更是對他敬若神明。
但就是這樣一個殘暴的人,居然對張居翰非常欣賞,甚至還多次請求皇帝要將他留在幽州。
所以當屠殺太監的風波爆發之時,劉仁恭立刻出手護住了張居翰,雖然朱全忠等人非常霸道,但是此時的朱全忠還的確霸道不過劉仁恭,所以張居翰就這么逃過一劫。
常言道好人有好報,而且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果然當這場危機都必過以后,朱全忠就開始謀奪大唐天下,而李克用也隨之進行對抗。
就在兩強相霸欲奪天下時,張居翰終于走出了幽州,在解救劉仁恭的戰斗中成功脫穎而出,并且被李克用看中,成為了李克用的麾下之人。
等到李克用去世以后,張居翰又跟隨了他的兒子李存勖。史書記載,在這段歷史中,張居翰已經從一個后宮太監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軍人。
在李克用時期這個太監以勇敢成為了李克用的愛將,在李存勖時期這個太監又以機智果敢又成為了李存續的愛將。或許正應了那句話,是金子走到哪里都會發光。
老實說,張居翰和李存勖的組合應該是比較好的,因為李存勖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能打的皇帝,張居翰可以和他一起見證天下一統。
的確,李存勖非常兇悍,在他的指揮下,軍隊人數不足20萬的太原部隊,不僅滅掉了強大的后梁政權,而且隨后又兵鋒直指蜀國。
蜀國政權根本不能抵擋,蜀王最終選擇投降。按理來說,這場戰爭應該結束了,殺戮也應該平息,但是李存勖確實非常兇殘,他居然發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將王一行全部殺光。
很明顯,李存勖殺紅了眼,而當時蜀王一行人有千多人,俗話說,除惡指除首惡,李存勖此舉實在是不妥當。因此,當張之翰得到圣旨以后,立刻覺得這個圣旨過于荒唐,于是他不顧自身安危偷偷改動了圣旨中的一個字。
那就是將蜀王一行改成蜀王一家,就這樣,上千牽連的人口,因此逃過一劫,張居翰因此聞名天下。
而且說來也是巧合,李存勖是一個不會做皇帝的人,所以她的狂風暴雨來的快去的也快,張居翰私自改動圣旨的事,他居然都忘記了這回事,所以張居翰安然無恙。
從這段歷史來看,我們不得不說,唐朝或者說歷史上最讓人敬佩的太監的確是名不虛傳。
在五代十國大混亂時期,每一個人都非常的瘋狂,像朱溫和李存勖這樣的人還是比較能干的人物,結果他們都如此的嗜血,如此喜歡殺戮,更何況是其他人。
但在這種環境下,張居瀚能夠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保持一顆公正的心,真是那個時代難得的溫情。
當然還是那句老話好人有好報,張居翰在亂世之中,堅持做人的底線,所以在亂世之中,連皇帝都不能保重自身,但是這個太監卻是安全著陸。
在之后的日子里,后唐政權發生了很多次政變,李存勖死了,李嗣源上臺了,李世源的兒子叛亂了,李嗣源又死了。
就這樣兜兜轉轉宮廷之中,鮮血鋪滿了整個街角,朝廷里的重臣殺了一波又一波,但是張居翰卻始終沒有受到太大的波及。
終于到了晚年時期,他不想再在這種仇殺之中度日,于是他請求退休回家。皇帝同意了他的請求,而這位大太監也最終軟著陸,過上了難得的隱居生活。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