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學習曾國藩智慧》
第十四講、立人達人,曾國藩胸懷博大培養接班人
每天記住一條曾國藩家訓箴言(第十四天):觀人四法: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
在曾國藩的家訓中,一直特別強調識人用人。而曾國藩本人一生愛才,特別喜歡發現人才,也特別愛培養人才。尤其是對自己的得意弟子李鴻章,曾國藩更是費盡心血,不遺余力地培養支持,甚至后來直接讓他接替了自己直隸總督的位置。于是后人就用“自立立人、自達達人”來形容他對李鴻章的培養,那么這八個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歷史上真實的曾國藩到底是怎么培養磨礪李鴻章的?為什么曾國藩在家訓中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講述識人用人呢?在曾國藩的人才觀中,又有哪些智慧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呢?
在歷代家訓中,曾國藩家訓最突出,因為他花的心血最多,無人可比。這是由個人的認識導致的。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輝煌不算輝煌,家庭的輝煌才算。而且這樣才可以持續發展。識人上也是這樣,辦事業時用人,“辦大事以多選替手為第一要義”,只靠一個人,不是有價值的事業,得有人才梯隊。他的眼光遠。所以不遺余力地培養人才。像他的后代上,大兒子曾紀澤是他的驕傲,社會上,最午間的學生是李鴻章。這個培育過程被人稱道,用八個字概括就是;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曾國藩有許多學生,最認可的就是李鴻章,以年家子身份投其門下。李鴻章與曾國藩間有多次分合。甚至三進三出。
第一次,李鴻章考科舉未中,氣勢豪邁時遇冰冷現實,垂頭喪氣,經父親介紹拜到曾國藩門下,成了曾的學生。曾國藩器重他有才,當時曾國藩正編《經史百家雜鈔》,認定他才堪大用。但李鴻章關鍵時刻反出師門。曾國藩要去湖南辦團練,但李鴻章沒跟去,有野心,想自己辦,在安徽呂賢甚支持下,自己打江山。但是天下誰辦團練辦得最好?誰辦得過曾國藩?李鴻章就辦得不得法,越辦越差。曾國藩卻辦得紅火。現在知道自己艱難了,李鴻章就寫信給老師,曾國藩哈哈一笑,歡迎他回來。李鴻章成了曾府幕僚,這就是二進。
這次回來時,李鴻章就低調了,但他確實有才,曾老師日益欣賞他,二人關系密切。第二次叛出師門,就出現了。曾國藩的祁門老營在安徽,地勢獨特,丟了徽州,祁門就成了甕中之鱉。曾國藩為此要處罰李元度,二李間本來沒多大交情,后來李鴻章也沒有幫過李元度,但此時李鴻章卻勸他不要處分李元度。曾國藩卻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必須處罰。李鴻章說:“果必奏劾,門生不敢擬稿。”公文本由李元度起草,此時是李鴻章負責。拒絕寫這個文章,這種叫板,曾國藩萬萬沒有想到。但胸有城府的藩國藩淡然地說:“我自屬稿”,并沒指責李鴻章。但李鴻章竟然說:“若此,則門生亦將告辭。”這成了擠兌了,一說,曾國藩冷冷看了看他,指著門外,“聽君自便”。李鴻章早有準備,拎著背包就走了。這是二出。
如果說上一次李鴻章反出師門,是為了自立門戶,成就一番自己的事業。那李鴻章這次又是因為什么呢?為什么與曾國藩一言不和,他就斷然離開呢?而曾國藩一直都很看重李鴻章,視他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但是當李鴻章又要走時,曾國藩又為什么竟然一點都不挽留他呢?
歐陽兆熊記道,當時曾國藩只說了一句,此君難與共患難耳。這是當時形勢決定的。徽州一丟,祁門就危險了。祁門是絕地,此前,李鴻章勸過他不要在祁門,祁門是絕地,但是曾國藩沒聽。這下丟了,成了絕地了。當地老營許多人人人自危。許多人準備開溜,李鴻章也看出不好了,他的開溜會給曾國藩的名聲搞臭。所以他本不應該開溜,可見借李元度一事開溜,是李鴻章想借此脫離危局,裝仗義,留足了后路。雖然他是真聰明,但是事情真的有了轉機。曾國藩祁門自殺未遂,逃出生天。李鴻章度過了危機后,又從江西回來了,這是三進。那么三出是什么呢?
1861年,李秀成破江南,橫掃江浙,兵指上海,當時上海成重要通商口岸。只有綠營把守。但是他們毫無戰斗力。緊急向安慶求援曾國藩派兵馳援。曾男藩也覺得必救,想讓曾國荃去,但出乎意料的是,曾國荃就是不去,只得思考誰去了,心腹大將才行。居然找李鴻章商量,李鴻章覺得機會來了,毛遂自薦,我去。你沒兵呀?李鴻章說自募淮軍。在當時,這可是反出師門,老師可是對他有意見的,現在幕僚要出幕,他這樣要求,曾國藩不僅答應了,而且大力支持李鴻章只召了一批土匪二千五百多人,曾國藩把自己的親兵兩個營撥給他,組成了十三個營六千五百人兵力,其中四千是原湘軍。李鴻章才建成淮軍雛形。從此,李鴻章開始了自己的出頭。歷史開啟了李鴻章時代。
李鴻章頻頻反出師門,足見他是很精明的一個人。但是面對這樣一個懷有私心,精明得有些過頭的學生,曾國藩不僅不厭惡,反而是青睞有加,甚至大力扶持,一手成就了李鴻章。那么曾國藩為什么這樣對待李鴻章呢?這又體現了曾國藩家訓中怎樣的人才觀呢?
曾國藩為什么這樣大力支持李鴻章呢?這就是家訓中反復強調的“成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替手第一層意思指助手。這是人才管理的常理。領導不可能事必躬親,得選項對專業人才處理專業問題。領導只考慮整體發展。“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得有一批得力助手。“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所以替手第二層意思指的是事業的接班人。團隊領袖要選對接班人。曾國藩評論過“官宦之家,興旺不過一代;商賈之家,興旺不過三代,有點創業精神;耕讀之家,一般興旺五代;孝友之家,即有孝悌精神的家庭,一般可以興旺八到十代。”(詳細見第六期)一個人的事業不算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才算是事業。得培養接班人。李鴻章有缺點,精明浮躁少磨煉,難完美,得看特長,看發展眼光,那么多手下沒選,選了李鴻章做接班人。
曾國藩確實看到了李鴻章的長處,所以才盡心盡力地培養他,而容忍李鴻章屢次反出師門,其實也是對他的考驗與磨礪。那么曾國藩之所以特別器重李鴻章,難道僅僅是因為想把李鴻章培養成為事業的接班人嗎?為什么說曾國藩對李鴻章的特殊態度,其實和“自立立人,自達達人”這句話有關呢?
對李鴻章,曾國藩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即人才觀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立立人,自達達人。曾國藩說過,“仁者,即所謂自立立人,自達達人”,這話出自《論語》,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聯合起來看,更全面。想自己通達,就讓別人通達,這是仁者的境界。這太難了。曾國藩不遺余力地推薦人才,當時他推薦的人才遍布天下,天下督撫半出曾府。甚至像左宗棠這樣的人都是他推薦的。最典型的是有才的李鴻章。曾國藩不計前嫌,把過失看作是磨礪,頻頻寫信給李鴻章,指導他帶兵打仗。后來推薦李鴻章為江西巡撫,成一方大員。曾國藩看出慈禧怕自己做大,上奏裁湘軍,保留淮軍,這是慈禧放心的。正是這樣,導致湘淮平起平坐。而天津教案后,他還推薦李鴻章接替自己的直隸總督位置。這就讓李鴻章超越了自己,開啟了李鴻章時代。這就是扶上馬再送他一程。當然,后來李鴻章以曾國藩的思想為思想,堅持了洋務運動并推行下去,能這樣推行發展,說明曾國藩塑造學生的成功。這就是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可持續發展才有生命力。
我們講了,修身齊家,識人用人,兩部分,這并沒有割裂。還得知行合一,還要實踐出真知。
每天記住一條曾國藩家訓箴言(第十四天):觀人四法:講信用、無官氣、有條理、少大話。
歡迎在微信群里分享討論你的想法
關鍵詞:曾國藩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