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寫:“白發催人老,青陽逼歲除。”
時光如洪流,一去不復返,不知不覺中,人生已經過半。
經過時間的洗禮,我們變得智慧而清醒,成熟而穩重。
我們見過許多人,行過許多路,逐漸明白了生活的本質。
逐漸明白人生下半場,“五觀”比“五官”更重要。
01
年齡觀: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古語有云:“人不思老,則老將不至。”
青春不是靠年齡來賦予意義,而是一種心境: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人生的下半程,越走越多的是年紀,越來越少的是勇氣。
太多人用年齡“框”住了自己,不敢嘗試新鮮事物,逐漸喪失生活熱情。
人生路漫漫,唯有看輕年齡,將日子過得充實有意義,內心才能豐盈而豁達。
藝術大師黃永玉,被稱為“現實版的周伯通”。
50歲學駕照,70歲出國游學,80歲拍封面,90多歲了,還開著輛霸氣的紅色法拉利去飆車。
在別人看來早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他卻一路突破,越玩越嗨。
90歲那年,黃老爺子還畫了一副自畫像,樂呵呵地稱自己為“90后”。
時光使面容起皺,但人只要心懷熱忱,就永遠年輕。
《殺鵪鶉的少女》中寫道:
“不管我們幾歲,只要信仰年輕,就依舊年輕;人老了不是最慘的,心老才是下坡路的開始。”
所謂青年、中年、老年,都不過是種概念,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正解。
年齡,是光陰送給每個人的禮物,一歲年齡一歲人,一歲年齡一歲心。
人生沒有最好的年齡,只有最好的心態。
不負昨日路,不負今日景,不憂明日事,哪怕歲月老去,心也永遠年輕。
02
健康觀:身體無病,心里無事
古語有云:“但愿身長健,浮世拼悠悠。”
時間在走,人也在變,但唯獨身體健康是不變的企盼。
生命是一張有去無回的單程票,到了人生后半場,你我拼的都是健康。
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入行十多年,他一直是公司里最拼的那撥人,為了項目,加班熬夜簡直是家常便飯。
有一回,連續通宵一周后,他突然兩眼一懵,暈倒在自家浴室。
幸虧搶救及時,他才僥幸從鬼門關撿回一條命。
醒來以后,看到哭成淚人的母親和滿眼通紅的父親,一陣愧疚涌上他的心頭。
從醫院回來,他給自己立下了凌晨前必須睡覺的規矩,還翻出落灰的健身卡,報了個私教班。
以前喜歡的濃油赤醬鮮少出現在餐桌上,朋友的酒局也是能推就推。
《小窗幽記》中說:“身上無病,心上無事,春鳥便是笙歌。”
除了身體健康之外,心里想太多,也是在折磨自己的身體。
一定要記住:
你無法改變過去,想著那些痛苦的人或事,只會徒增煩惱。
你也無法預知未來,總為沒發生的事擔憂,只會在負面情緒里越陷越深,可能壞事還沒來,身體就垮了。
古語有云:“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余生,照顧好身體,讓心簡單點,無病無災,便擁有了世間最大的幸福。
03
名利觀:看淡得失,學會放下
《史記》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這一輩子,前半生汲汲名利,后半生兜轉間才大悟:得到了又如何,失去了又如何?
得失之心,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痛苦煩惱之中,且貪圖名利的人,必定會為名利所累。
何不掙脫名利的束縛,看淡得失,學會放下,做個人間自在人。
就像當年,楚威王聽聞莊子的才華名氣,派遣使臣以重金聘請他來當一國宰相。
莊子淡然拒絕,還笑著說:
“千金,確實是厚禮啊!封侯拜相也的確是位高權重,但你沒有見過郊外用來祭祀的牛嗎?
精心喂養幾年,再穿上綾羅綢緞被送去太廟當作祭品,難逃被宰殺的命運。
等到那時,想做一頭在污泥中打滾的小豬也不行了。你走吧,我想活得自由自在,不為名利束縛。”
人生似夢,名利如煙,生命的真諦不在于外界的浮華,而是心靈的自由。
看淡得失,學會放下,當名利來去再也不能驚擾內心的安寧,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處。
04
朋友觀:遠近隨意,聚散隨緣
詩中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回頭看,生命中人來人往,一段時光就有一段緣。
有的人一見如故,卻走著走著就散了;有的人情誼深厚,卻處著處著就淡了。
你會發現,讓人舒服的關系和長長久久的感情,都是可遇不可求。
如作家周國平說的,最好的感情不過是:“尊重他人,親疏隨緣。”
杜甫和李龜年,他們相識于盛唐之時,始于才華,忠于三觀,終成至交。可安史之亂后,兩人不得不揮手別離,各自踏上顛沛流離的旅程。
此去經年,再相逢已是遙遙無期,但他們都懂得:遠近隨意,聚散隨緣,才是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狀態。
命運兜兜轉轉,多年后他們在江南重逢,杜甫感嘆道:“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人到了中年,我們終將接受聚散無常,看慣人走茶涼。
最好的心態,是聚散隨緣,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最好的友情,是遠近隨意,你來,我去接你,你走,我不挽留。
05
生活觀:物質至簡,內心豐盈
《簡而美地活》中寫過一段話:
“想要的東西越多,心就越不容易滿足。即便你最后如愿得到了所有,心情也會倍感壓抑。
本該為你帶來快樂的東西,反而成了壓力的源頭,在你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霾。”
人這一生最好的狀態,莫過于樸素與簡單。
讀林清玄的故事,曾為他筆下的那句“人間有味是清歡”深深動容。
年輕時的他,在臺灣文壇聲名斐然,30歲之前獲得了臺灣文學界幾乎所有的獎項。
整日周旋于與報紙、記者,與燈光和掌聲相伴的生活,雖然風光,但不快樂。
在事業走向巔峰之際,他毅然辭去所有工作,到山上閉關清修,中斷了和外界的所有聯系。
“清歡是生命的減法,在我們舍棄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綁,回到最單純的歡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山中的生活雖然清苦,他卻自得其樂。遠離了世俗的觥籌交錯,他反而達到了新的創作高峰。
很喜歡一句話:“生命應該是個刪繁就簡的過程,任世事搖曳,心始終如蓮,安靜綻放。”
試著丟掉那些囤積如山的物品,舍棄形形色色的欲望,剔除圈子里那些無關緊要的人。
大曾老師寫過一首打油詩,讀來發人深省:
“生命到頭終作古,繁華歸塵身歸土。多少追名逐利客,一世經營又何苦。”
生活的真諦,終究不在物質幾許,而在內心的厚度。
活在這紛紛擾擾人世間,刪繁就簡,才輕松自在;靈魂豐盈,才舒適安然。
季羨林說:“在時間面前,人人平等。”
歲月匆匆,人生如夢,每個人都在被光陰推著走。
山一程水一程,風風雨雨又一程。
半生已過,余生不長,請把視線收回到自身,傾聽內心的聲音,養成良好的“五觀”。
關鍵詞:國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