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史記》
第三板塊、《史記》群星閃耀的華夏經(jīng)典人格
第三十三講、輕生重諾的猛士刺客
今天繼續(xù)講《史記》中的群像人格,今天的主題是:刺客。
其實關(guān)于《史記》中的《刺客列傳》,之前我在講荊軻時就曾經(jīng)給你講過一部分。不過,雖然荊軻是主角,但是這一篇畢竟不叫“荊軻列傳”,《刺客列傳》仍然是一個群像傳記。
而且司馬遷在寫這一篇的時候,采用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寫法。這個寫法就是,在講完一個人物后,會說:其后若干年,某地有某人。
比如,《刺客列傳》里第一個出場的,是春秋時代的魯國大將曹沫。講完他的事跡后,司馬遷會說:“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也就是,曹沫的事跡發(fā)生一百六十七年后,吳國又出現(xiàn)了專諸的事跡。專諸的事跡講完后,司馬遷又說:“其后七十余年而晉有豫讓之事”,如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直到最后一人。
像這樣跨時段、連續(xù)多次出現(xiàn)“某人后若干年有某人”這個筆法,在《史記》里一共出現(xiàn)過三次,分別在《刺客列傳》《滑稽列傳》以及《太史公自序》。
這種寫法有什么特殊之處呢?
正如我在第一單元已經(jīng)講過的那樣,司馬遷之所以出任太史令并著述《史記》,是因為父親司馬談臨終前托付的遺志。司馬遷在說到這個遺志時,就用了周公后五百年有孔子,孔子去世至今又即將五百年的寫法。你可以看到,司馬遷在寫他認為非常重要的傳承的時候,往往會用到這樣的筆法。
那么在一群刺客身上,有什么重要的高貴精神值得傳承呢?在司馬遷筆下,刺客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下面就讓我們結(jié)合《刺客列傳》,來看司馬遷筆下這群刺客的人格形象。
慷慨激烈
說起司馬遷筆下的刺客,最容易注意到的共同特點,就是他們的手段慷慨激烈,他們?yōu)榱诉_到目的所采取的行動可以說是驚世駭俗。
我們先看看這些人都做了什么。
第一個刺客曹沫,他其實是魯國的將軍。他利用齊國和魯國國君會盟,簽訂盟約的機會,劫持了齊國國君齊桓公,逼迫對方退還侵占魯國的土地。這個做法是目前可知的,歷史上第一次在國君之間的重大會議上,采取劫持行動的案例,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第二個刺客專諸刺殺吳王,是把武器藏在魚肚子里,然后裝扮成廚師,在上菜的時候襲擊吳王。
第三個刺客豫讓,為了給主公報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行刺趙襄子。這個趙襄子,就是奠定了后來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基業(yè)的,趙氏家族的首領(lǐng)。
為了接近目標,豫讓先是偽裝成低賤的工人,去修理廁所。在行蹤暴露之后,為了再次刺殺,豫讓做出了更極端的行為,他“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也就是全身涂滿油漆,讓身體潰爛,長滿惡瘡,又吞下火炭讓自己的聲音變得沙啞,使自己的樣貌不可辨認。
但是,很不幸,他的行刺最終還是失敗了。臨死前,豫讓只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獲得趙襄子的衣服,進而通過擊打這件衣服,以報答主公的知遇之恩。趙襄子滿足了豫讓的要求。豫讓把趙襄子的衣服展開在地上,揮劍跳起,連續(xù)砍擊衣服三下后拔劍自殺。
第四個刺客聶政,幫助韓國貴族嚴仲子報仇。他要襲擊的目標是韓國的國相俠累。面對戒備森嚴的國相府,聶政反其道而行之,故意在光天化日之下,從正門發(fā)起強攻,一舉殺掉了俠累。
這一段司馬遷將聶政刻畫得尤其慷慨激烈。當時,韓國的國相俠累剛好坐在堂上,身邊手里拿著兵器,守衛(wèi)的人非常多。在重兵防守之下,司馬遷用了四個字,“聶政直入”,他武藝高超,直接殺進堂上,刺殺了俠累。左右的衛(wèi)士根本來不及反應(yīng),亂作一團。
成功刺殺俠累之后,聶政沒有離開。司馬遷緊接著又寫,聶政先是毀壞自己的容貌,挖出雙眼,又自己剖腹,腹中的腸子都流了出來,只為不被人認出身份,以此保護雇主和親人的安全。
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wèi)侍者甚眾。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shù)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史記·刺客列傳》)
第五個刺客是荊軻,他利用地圖和秦王仇人的人頭,接近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圖里,進行突襲。
《刺客列傳》中的這五個人,都是想別人不敢想,做別人不敢做,豁出命去執(zhí)行任務(wù)。而且無論他們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的手段都可以說得上是出人意料、慷慨激烈。也因此,后人常常用殺手來理解刺客,認為這就是一群亡命之徒。但在我看來,這就不免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比如,剛剛講過的聶政。當時,嚴仲子想殺政敵——韓國的相國俠累,奉送重金給聶政。聶政直接拒絕了,并且說:“我的母親還在,我的生命還不能隨便許托給別人。”在聶母死了以后,聶政才答應(yīng)做嚴仲子的刺客。
你可以看到,在司馬遷筆下,刺客對于答應(yīng)對方這件事是很慎重的,不輕易許諾。可是當這些人一旦答應(yīng),就堅決完成刺殺任務(wù),不再顧及自己的生命。這種重視生命,卻仍舊甘愿以必死的決心去完成任務(wù)的刺客,和純粹的亡命之徒有著天壤之別。
證明自我
說到這里,你可能想問,為什么這些重視生命的人,卻抱著必死的決心去做最危險的事情呢?這就要說到刺客的第二個特點,向知己證明自我的信念感。知己就是了解、賞識,并且信任自己的人。而“知己”這兩個字,也一再在《刺客列傳》中被司馬遷提及。
而刺客豫讓的事跡尤其典型。
豫讓是晉國人,曾經(jīng)先后為范氏和中行氏這兩大家族辦事,沒有得到重用,豫讓又改投智伯門下。后來,智伯被趙、韓、魏三家聯(lián)合擊滅,趙襄子最恨智伯,把他的頭骨刷上漆作飲器。
豫讓逃跑到山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然后又說,如今智伯對我有知遇之恩,我一定要拼死為他報仇,這樣就算死了,我的靈魂也不會感到羞愧了。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史記·刺客列傳》)
但這里就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如果說豫讓是為了給以前的主公報仇,為什么他只替智伯報仇呢?而且智伯是消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兩大家族的主謀,但沒聽說豫讓給這兩個家族中的任何一個報仇。豫讓反而追隨智伯,當了智伯的家臣。而現(xiàn)在趙襄子打敗了智伯,豫讓為什么不像之前那樣,追隨新的勝利者,而是非要給智伯報仇呢?
趙襄子抓到豫讓后,忍不住問出了這個困惑他很久的問題。
面對趙襄子的質(zhì)問,豫讓很從容地說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說,其他兩個家族的族長,都是把他當尋常人看待,只有智伯把他當國士看待。所以,豫讓就要證明,自己無愧于智伯的評價和信任。
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史記·刺客列傳》)
再看刺客曹沫,他作為魯國的將軍,和齊國作戰(zhàn),連戰(zhàn)連敗。正常情況下,打了這么多敗仗,將軍無疑是要承擔責任的。但是,魯國的國君魯莊公卻沒有責罰曹沫,還繼續(xù)讓曹沫做將軍。正是魯莊公的理解和信任,令曹沫決定以非常手段進行回報。于是,才有了曹沫劫持齊桓公,逼迫齊桓公歸還魯國國土的一幕。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fù)以為將。(《史記·刺客列傳》)
同樣,刺客專諸,則是要報答豪杰伍子胥和吳國貴族公子光的知遇之恩,而去刺殺吳王,幫助公子光奪回本來該屬于他的王位。而刺客聶政為嚴仲子刺殺韓相俠累,理由正是“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將為知己者用。”意思是,如今母親已經(jīng)壽終正寢了,我應(yīng)當為了解自己的人去效力了。
這五個人的非常舉動,首先是報答知己的知遇之恩,更是自我價值的彰顯,是為了告訴世人,某某人沒有看錯我。而我為了完成這個承諾,甚至可以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刺客。在《史記》中,刺客不僅僅是實施謀殺或者暗殺的人,更是對自己的信仰有著堅定追求,輕生重諾、殺身成仁以證明自我的猛士。“刺客”這個名詞雖然不是司馬遷發(fā)明的,但司馬遷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給刺客群體立傳,并賦予了他們獨特的精神氣質(zhì)的史學家,從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俠義文化精神。
總結(jié)
好,我來總結(jié)一下這一講的內(nèi)容。
今天這一講,我分析了司馬遷筆下,刺客群體的人格特點。在華夏歷史中,刺客常常和殺手混為一談,是司馬遷為刺客進行了證名,將那些以慷慨激烈的手段,賭上性命,完成任務(wù)的人,以“刺客”命名,并在《刺客列傳》中賦予了這群人為知己者死,證明自我的精神內(nèi)核。但是,有些人依然常常用“殺手”來理解刺客,這就不免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后世刺殺樓蘭王的傅介子,劫持匈奴大將的田慮,以及所有以非常手段進行自我證明的英雄豪杰,在他們身上都可以看到刺客們的身影。
最后,再留一道思考題:在《刺客列傳》的五個人物里,最打動你的是誰?請寫下你的感觸和想法。
關(guān)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史記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