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源頭《易經》
第一篇、讀《易經》前的思想準備
第一講、這樣的認知是學習《易經》的正確方向
一、 中國哲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當八國聯軍打破中國的文化大門之后,中國的文化開始動搖,中國人的人心漸漸低落。自此以后,我們把西方文化抬得很高,這種傷痛對于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都有后遺癥。這種后遺癥就是崇外媚洋,把自己的文化看得很低,把人家的看得很高。這是我國被八國聯軍侵略所造成的創傷。
近百年來我們自我矮化,把西方看得很高,甚至把中國的哲學西方化。其實,中國的哲學和西方的哲學不搭調,完全不同。很多學習西方哲學的中國學者就喜歡用形而上、宇宙論、唯物論、唯心論來框中國哲學,受這些術語的分割,使得中國哲學精氣全消、面目俱非。試看這一百年來,我們中國哲學趨向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家都在研究西方哲學,但研究西方哲學的這些人沒有一個有很高的成就,使得他們的名字能夠寫在西方哲學史上。
至于西方哲學家,有沒有真正了解中國哲學、欣賞中國哲學的呢?幾乎沒有。他們大多把中國哲學當作點心、小吃,并不是非常熱心、非常重視。當然,除了一個人,那就是榮格。榮格對《易經》非常贊嘆,他認為《易經》是東方精神的偉大結晶。榮格對《易經》的喜愛,據澳門城市大學申荷永博士說,尤其到晚年,榮格幾乎每件事情都要問《易經》。當我讀西方哲學史的時候,看到那些歐洲哲學家都自以為是,因為他們定位的體系,你跟他討論時,就要跑到他的體系里面去。尤其是黑格爾(很抱歉,我要批評黑格爾),
他輕視東方心靈,認為東方的心靈是低級的,他們的文化才是絕對的觀念,甚至于把中國哲學排除在哲學之外。這些哲學家們不承認中國哲學,把中國哲學當作宗教。
但是,今天西方哲學沒落了,心理學走了,科學不理它了,宗教也離開它了,西方哲學變成了空洞的東西,變成了觀念的游戲。所以,我認為中國哲學要趕快脫離西方哲學的道路,要和西方的心理學,尤其是榮格的心理學結合,因為榮格崇拜我們。我們要拿中國哲學的修養(《易經》也是修養),來彌補西方心理學的不足,讓西方心理學跟中國的哲學能夠結合,走向世界的舞臺。這是我過去一直主張的一個思想主題,從這個主題也可以看出,我為什么要強調《易經》的誠和謙,就是要這種修養哲學的《易經》能夠借助西方的文化去改變他們。
二、 所有學問到最高階段時是可以融會貫通的
對我影響很大的有兩位教授。一位是張起鈞教授。他是以研究《老子》著名,但是他自己說,我講道家是騙飯吃,儒家才是我的真正面目。
他認為現在很多寫老子的文章毫無價值。為什么呢?很多寫老子的文章百分之八十在討論老子是什么人,《老子》是在哪個時代成書,和老子的思想毫無關系,所以沒有價值。他進一步說,我們現在研究老子,是要了解老子如果生在今天,面對今天的問題他會如何處理;至于老子是什么人,《老子》是哪個年代成書,這根本不是重要的問題,不要把精力都放在無聊的問題和考據的問題上。
張起鈞教授的這個觀點很重要。我們研究思想就要了解其對我們人生的意義。可見,老師的一句話、一個指示就可以影響學生。這也就是我為什么不贊成研究《易經》只討論那些通過地下考古發掘的東西,來說明《易經》是什么樣子;真正的研究方向應該是《易經》對我們的未來、對這個世界究竟有什么影響?我的學習研究方向一直秉承這個原則,這是張老師給我的啟發。
對我影響很大的第二位教授,是吳經熊老師。吳老師是著名法學家,是民國時期憲法的起草人之一,他在美國的法學院做過教務主任,他的著作《自然法》是學院的教科書,這是他在法律方面的造詣;他又是天主教徒,他翻譯的《新約圣經》,第一句話就是“太初有道”,非常有名,這是他宗教上的貢獻;在他退休之前二十多年對禪宗又產生了興趣,著有《禪學的黃金時代》。大家想想看吳老師所研究的,一個是法律,一個是天主教,一個是佛學,這三者完全不搭調,完全沒有關系;但是,他能把它們湊合在一起。有一次他講禪宗,有學生問他說:“老師,您是天主教徒,現在講禪宗,寫關于禪宗的書,是不是有點叛教啊?”他笑了,說不是,他是為天主教多開一扇門,使信天主教的人可以從禪宗進去,就像六祖慧能一樣替印度佛學多開一道門,變成中國的佛學。
吳經熊老師曾經說過,我們現在就像從地上往下挖,在地上有南半球、北半球,每個國家不同、距離很遠,但是當我們挖到地心深處的時候就碰頭了。因為地心只有一個。如果我們研究學問,研究到最高境界,不管是天主教的上帝、佛教的佛,還是儒家的圣人,都是一樣的。這番話大大地啟發了我,說明學問到最高階段時可以融會貫通。吳老師是天主教徒,很虔誠地信仰天主教,堅持去教堂做禮拜,但他也喜歡禪宗,講禪宗也不會和他的天主教信仰沖突??梢姡斈愕难芯孔龅阶罡叩木辰?,如找到地心的時候,你就可以貫通。不然,就是南轅北轍。做學問研究到深處,都歸于一、歸于同,這一點很重要。
以上就是對我影響頗深的兩位教授,之所以告訴大家,就是希望大家做學問,不要著重在枝節的考據上,而是要面對現實的人生,要能夠貫通所有的學問,要研究深刻,觸及根本。所有學問都是一樣的。
三、《易經》是整體生命哲學
整體生命哲學是具有非理性主義特征的哲學思潮,以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質和意義作為全部哲學研究的出發點,進而推及到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認識和實踐,尤其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再從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歷史和文化,以至人與周圍世界(社會和自然)的關系。簡單地 說,就是從生命的揭示推及到對整個世界的揭示。整體生命哲學家都沒有將生命視為物質或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實體,而是看成主體對自己存在的體驗、領悟,也就是心 靈的內在沖動、活動和過程。整體生命哲學家強調生命和激情對理性和經驗的超越,因而具有非理性主義傾向,但是卻又沒有完全否定經驗和理性在一定范圍內的作用。
我曾經從中國哲學里面去研究整體學。經過我的研究發現,中國的哲學完全是一種整體生命哲學,《易經》《莊子》《老子》都是整體生命哲學。如果用圖形來表示整體學的話。
就是等邊三角形,我用等邊的“道、理、用”三個觀點來研究中國哲學(如圖)。我稍微解釋一下。由“道”到“理”,這是中國哲學家體驗天道來建立“理”。朱熹說“繼天立極”(《大學章句·序》), “繼天”,繼承天德;“立極”,立人之極,即人的標準,人的標準就是理,一套仁義道德的理。但是,“理”不是空洞的“理”,還要“用”,把它用出去。理用了之后呢,又必須扣緊“道”,要回到“道”;不然的話,“用”一旦直線發展,就有問題。“理”在中國哲學來講就是理氣、天理。這個理也包括了理論,哲學也好、心理學也好,一切理論都在這一塊。但西方很多哲學家、心理學家研究的理論,不一定能夠繼承天道,他們甚至不談天道,也不知道什么是天道。他們拿到“理”馬上就來用,沒有回到“道”上。像科學一樣,不能回歸到“道”。沒有這個“道”, “用”就一直發展,不知“用”到哪里去了。
今天科學的毛病,就是聽任科技的發展,不知道回頭,也無法回頭。一位神學家說,我們今天騎在“老虎”背上下不來,“老虎”就是科學。騎在科學的虎背上下不來了。譬如我們現在用手機,小孩子兩歲就會玩手機,我們能把手機丟掉嗎?丟不掉了。我去飯館時,看到一個小孩子,媽媽不給他手機玩,他就一直哭,直到把手機再給他才止住哭。我們現在、將來可以制造機器人,機器人可以幫助人,減少勞工,機器人是種發明;但是機器人發展到最后,有一天會反過來消滅人類。《易經》里面的坎卦即是明證,坎就是危險,孔子給這個卦注解的一句話非常好:“天險不可升也。”天設的危險不可升,我們不能超越天道。天的最高處,有一道危險的紅線,我們不能越界。我們人要超越這道紅線,就像人要制造人一樣,是很危險的。
可見,《易經》是整體生命哲學,就像等邊三角形一樣,從“道”到“理”再到“用”,這是中國的哲學家從體悟的道,轉成理,理也包括了德,然后在人生運用上再回到道,這是一個循環。另外還有一個循環,即道本來在日常生活中,就如《易經·系辭上傳》所講的“百姓日用而不知”,道不曾離開我們,一直在我們的生活里面,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哲學家從我們的生活里把這個道提出來,變成理或變成理論。無論是老子還是孔子,都要回歸于道。這是我講的道、理、用的兩個循環,在后續的章節中我還要講到它們的轉化。
在此,我再稍微提一下第二個循環中的“用”,即“百姓日用而不知”?!?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mengzi/' target='_blank'>孟子·滕文公上》里是說,上古時候曾經有不安葬自己親人的人,他的親人死了,就把尸體扛起來丟到山溝里。后來路過那里,看見狐貍等野獸在撕食尸體,蒼蠅蚊子也聚來叮咬。他的額頭上就冒出了汗,斜著眼而不敢正視。于是這人就返回去拿藤蔓野草和灌木來掩埋尸體,那么,這一蓋,到后來就演變成所謂的墳墓。
墳墓的出現,到后來就變成了親人死亡后所實行的禮制,即葬禮。喪葬之禮,在中國的禮制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個禮是回歸到道的,又是一個循環。這兩個循環,我稱為中國整體生命,這個生命不是個人的生命,而是中國文化的生命。道、理、用,循環在中國歷代文化中,使得中國的文化不斷發展成長??傊?,“用”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理就是六十四卦卦辭與三百八十四爻爻辭所體現的觀念,是文王所寫的文字,理要通過道來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才產生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通過道的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會變成了占卜,變成了后世的預測學,失去了《易經》的精神和生命。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