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二篇 解讀《易經》六十四卦
第二十五講、比卦:和諧相處建團隊
“比”字是兩個人或團隊靠在一起,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比鄰而居,互相依靠;第二個意思是,跟某一個東西相比,比如《論語·里仁》所說的“義之與比”,拿義做標準去比;第三個意思是輔助,我比君主,就是我輔助君主。
比卦卦象,上外卦是水(坎),內卦是地(坤)。水和地是分不開的,水不能飄起來,一定是靠近地的,水和地就如同比鄰而居的關系。這個卦,只有一根陽爻,為師卦的綜卦,師卦是第二爻為陽爻,比卦是第五爻。第二爻是將軍,在低的位置,但是很重要;第五爻是君主,九五至尊,當然也是很重要的位置。比卦五根陰爻,都是要“比”君主這根陽爻。說到“比”,也是《易經》的一個規則。比和乘,互相為用。“乘”,我們講過,陰乘陽不好,陽乘陰比較好。兩根爻之間的關系,上面的叫乘,下面的叫比。就這個卦來講,五根陰爻都要靠近這根陽爻,比于陽爻或者輔助陽爻。比卦《象傳》稱:“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孔子很厲害,抓住了精髓,一下子就看出比卦講的是平天下。“建萬國,親諸侯”,就是指武王平定商紂之后,分封了一千多個諸侯,由中央派出去的諸侯,都是他的親戚或信任的人,進一步鞏固了王權。“建萬國,親諸侯”,就是一個平天下的基本方法,孔子抓住了,所以說比卦講的是平天下的道理。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卦辭講“吉”。“原筮”, “原”就是研究、推敲;“筮”本來是占卜,當動詞用,就是抉擇,選擇。推敲你對某件事情的抉擇,要能夠“元永貞”。“元”就是動機,做任何事情要問問動機善不善,永遠把握正道。正道從哪里來,這個卦的主爻——九五。九五是陽爻,貞是指陽爻的誠。一個人要把握誠,不是人家有錢你就靠攏,要有誠意,這樣才會無咎。“不寧方來”, “不寧”是指什么?陰爻的不寧。陽爻是實,陰爻是虛,在陰爻上就不安定,趕快去靠近九五,以得到安定。“方來”就是趕快去。這五根陰爻都要趕快去靠近陽爻,輔助君主。“后夫兇”,跑慢了,考慮太多,就兇。“后夫兇”是指第六爻,因為超過了第五爻,陰乘陽,
驕傲了,不能靠近陽爻,所以兇。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現在看第一爻。第一爻本來應該是陽爻,但位不正,和第四爻又不應,當然不好。“有孚比之”,強調要有誠,才能無咎。第一句強調了“誠”,后面又強調誠——“有孚盈缶”。“缶”就是瓦罐,代表心里要有誠。“終來有他吉”,這句話很有意思。“終”就是最后,最后來了什么呢?“有他吉”,即另外一個吉。這是什么意思?我要說明一下,比是指兩根爻相比,所以初爻和第二爻相比,第二爻和第三爻相比,第三爻和第四爻相比,第四爻和第五爻相比,兩爻關系相比,這是比的通律。在這個卦里,由于九五是陽爻,是君主,所以它下面的四根陰爻都要和九五相比,但初爻不容易跳過去和九五相比,所以它先要和第二爻相比,比鄰而居,所以“有孚比之”,就是比的第二爻。為什么有他吉呢?因為初爻比了第二爻之后,第二爻和第五爻相應,第二爻是吉,所以是初爻和第二爻相比得到第二爻的吉。這不是它自己的吉,是通過第二爻得到的吉。我們常玩笑會說,有些男士娶的太太有“旺夫運”,所以不是這個男士的吉,而是太太的吉,太太有幫夫運,這就是“有他吉”。大家都知道,春秋時期,齊國大亂,有兩個公子逃到國外,一個是公子糾,一個是公子小白。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管仲幫公子糾,鮑叔牙幫公子小白,后來兩個人看誰能夠得到齊國的位子。
管仲射了公子小白一箭,正好射在皮帶上,公子小白就裝死,管仲以為他死了,就告訴公子糾,說公子小白死了,我們可以慢慢走,結果公子小白搶先回到了齊國即位,成為齊桓公。管仲后來成為囚犯,公子小白當然恨他,怎能放過他?鮑叔牙力保管仲,齊桓公信任鮑叔牙,鮑叔牙就是比卦第二爻,齊桓公就是第五爻,他們兩個的相應,結果管仲就借了鮑叔牙的推薦,不僅免了死罪,還被封相。這是一個很好的“有他吉”的例子。有一個真的好朋友幫助你,好朋友的好處會給你帶來了好運。所以我認為作者用的“他”字非常好,你了解他們的關系,就知道為什么“有他”,是另外一個方向得到的吉,而不是直接由你自己而來的吉。所以,比很重要。“賢臣擇君而侍,良禽擇木而棲”,有時候擇君而侍要通過朋友,才能得到君主的賞識。這就是初爻比于六二。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六二“比之自內”, “內”就是內卦,也可以代表心。跟上面的相比,要從心而比,把握自己的貞。貞是什么?因為六二是陰爻,所以要謙虛,則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三又是負面的。“比之匪人”,要比,結果沒有人相比。六三和上六都是陰,不相應,六三位又不正,又在幾個陰爻當中,所以“比之匪人”。我們常說,“所嫁非人,所侍非人”,找錯人了,找不到人,當然不好。這是負面的意思。但是,我們要關注的是,如何將它轉化為正面的意思。如果你看到這爻,就想“比之匪人”,所嫁非人,所侍非人,不是完蛋了嗎?不,我們要學會轉化。這一爻怎么轉化?根據轉化的道理,第三爻居內卦最上面,有陰虛、陰驕之病,所以要謙虛。它要跟第五爻相應的話,就要通過上面的第四爻,如果第四爻是好的大臣,也像管仲的朋友鮑叔牙那樣,通過鮑叔牙而跟齊桓公相應。第三爻必須上去,通過第四爻和第五爻“比”,因為第四爻和第五爻是最好的一對,一陰一陽,是最好的“比”。在《易經》中,“比”的例子,幾乎都用在第四爻和第五爻的關系上,第四爻陰,第五爻陽,“比”得最好。所以三爻必須要通過第四爻。假如第四爻是不好的大臣,那怎么辦?就像孔子到衛國去,要得到衛靈公的賞識,大臣彌子瑕等都是小人,就跟子路說,如果孔子來靠攏我,我保證他位到公卿。孔子自然不愿意,因為第四爻的大臣不好,他就放棄了。所以,第三爻如果碰到第四爻不是好的大臣,沒有辦法跟第五爻相比,那它只有跟上六求援,雖然它跟上六兩個都是陰,不相應,但是上六在天道,有天命,所以它必須寄托在天命。正如孔子所講“獲罪于天,無所禱也”,也只有順天命了。
六四。外比之,貞吉。
第四爻“外比之”,這一爻是“比”君主的,是最好的“比”。但要把握自己的貞,即把握陰爻的謙虛。君主是很有才能的,臣子雖然有才干,但要用謙虛來得到君主的賞識,才會吉。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九五是所有陰爻相比的領導、領袖,是君主,其他的爻都跟著它,正如《大象傳》孔子講的“建萬國,親諸侯”,建立了萬國,讓諸侯來親近你。爻辭里面,有三個建議。第一個是“顯比”, “顯”就是光明,顯出來了,你要顯出來喜歡的,讓其他的臣子能夠相比。
顯”也是開放,不要把心關起來。我常常跟朋友們談到這一爻,今天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如果子女很好,想孝順父母,但是父母很固執,子女沒有辦法跟他們交流。所以,作為父母的要開放,不要只是指責子女不孝,要想方設法讓兒女們對父母孝順。“顯”就是要開放,不要關起心扉,固執己見。第二“王用三驅,失前禽”,是講商湯革了夏桀的命。
商湯做王的時候,出去打獵。古代君主打獵,要把所有的動物都圍起來,然后再去打獵。商湯打獵時說,要網開三面,即“三驅”,“驅”就是逃,讓這些禽獸有三面可以逃,不要網得死死的。當時的諸侯知道商湯打獵是這樣的習慣,他愛惜動物,當然也愛惜百姓,這是一種仁慈的表現。所以,君主要仁愛臣子才能夠親近他。第三,“邑人不誡”,古代君王出去巡查的時候,都要警告這些居民留在屋里,不準出來,怕他們行刺殺,但好的君主,不會把人民關在房間里。他出訪的時候,跟人民交流,這才是與民同樂。就像文王的時候,開了一個靈園,他讓所有的百姓都到園里釣魚、娛樂,大家同享。有上述三個條件,人家才會和你相“比”,結果就吉;不然,你封鎖了自己,人家沒法跟你相“比”。所以做君主的,也需要別人能跟他親近。
上六。比之無首,兇。
上六“比之無首”,卦辭講的“后夫”就是指這一陰爻跑到陽爻上面了,下不來了,自以為高,結果“無首”。本來,陰爻就要以九五為首,現在它上面“無首”,當然兇。朱熹的注解講,這一爻以陰乘陽,跟第三爻又不相應,所以從位置來看,跑過了頭,結果兇。后來我想,如果你占到這一爻,怎么辦?因為這根爻兇,難道要坐以待斃?在一般的占卜來說,只告訴你這根爻的兇。而我的觀念是要去尋求轉變、轉化,要去想假如在這個爻上該怎么辦?怎么處理以避免兇?我認為有兩點,第一,這一爻是陰爻,乘于陽,就轉化來講,要向下轉化陽爻,即要回頭以九五為首。爻辭說沒有“首”,那就以九五為首。第二,上面有沒有東西?有“天”。那就以天命為依歸,天命就是它的“首”。由此看來,“比之無首”,我們可以改為“比之有首,吉”,回頭是岸是“首”,以天命為首,都是吉。所以,我們學《易經》,要能夠變通,能轉化,不要死守文字。
最后,還是給比卦六爻做一個簡單的總結:
初爻,比要有誠,做任何事情基本上要有誠。
二爻,要選擇有道之人相比相處。
三爻,要遠離小人。
四爻,以謙虛為上。
五爻,開放自己。
六爻,順天命而行。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