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二篇 解讀《易經》六十四卦
第六十七講、艮卦:據位能止穩安敦
震是兩個雷的重疊,反過來,就變成兩個山的重疊了,即艮卦。山代表止,停止,因為山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固定的,所以山代表不動,不是像浮云一樣到處流動。我突然想到禪宗的洞山禪師的一首詩,詩本身并不是很好,但意思我要講講。那首詩說:“青山白云父,白云青山兒。白云終日倚,青山總不知。”后面兩句,在禪學上很有意思,白云早早晚晚都繞著青山,青山沒有感覺。這是講什么呢?青山就是講我們的本體,白云就是現象。我們看到宇宙現象,無時無刻不在變,但是本體不動。現象就在那繞著自性,繞啊繞。我想以洞山禪師這首詩,來看艮卦。艮卦是止,止就是不動,本體不動。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艮其背”,背幾乎無感,但是支撐了整個身體。“艮”字就像駝著背的身體。“不獲其身”, “獲”就是見、得,就是看不見他的身,因為背在后面,看不到身體。這個“身”,要注意,也包含了心。中國的身和心常常混用。我們說修身和修心,常常是混著用的。在中國的哲學里面,我不是說完全相同,但可以互通。這是和西方心理學截然不同的,他們講身是body,心是mind,這兩者是分開的,說這兩者老是合不來。我們中國這兩者本來就可以合,我們的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早就合了。“不獲其身”,就是不強調這個身,身也代表自我。“行其庭,不見其人”,《金剛經》里面講了四個“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不獲其身”就是無我相,“不見其人”就是無人相。艮是在背上無我相、無人相。這樣才無咎。
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以人的身體來說,艮是指背,初六代表腳。“艮其趾”,要止住你的腳趾,不要走。“無咎”,不要亂動、亂走,才不會有麻煩。“利永貞”,利于把握你的貞。貞在初六,是代表謙虛,要謙虛,處于卑下的地方,不要亂動,不要好強,先把你的腳止住。就如小孩子的禁足,他頑皮,不讓他出去玩。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艮其腓”, “腓”就是小腿肉,止小腿肉。我們的腳趾本身不會動,小腿的肌肉會使腳動,所以真正使腳動的是小腿的肌肉。古代的軍人都要打綁腿,因為行軍要用小腿,綁上綁腿是為了可以走得遠。“不拯其隨,其心不快”,小腿肉就是自己沒有主見,要跟隨別人;如果不讓他跟,他就不快樂。那么是跟隨誰呢?跟九三。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yín,厲熏心。
“艮其限”, “限”就是兩個東西的界限,就是我們身體的當中。我們身體的當中,是指腎。腎是講欲,肉欲、欲望、私欲等都是。中醫說,腎是管性欲的,性欲就命令腿去動,看到漂亮女孩就去追。現在腿上止住,不讓它跟著腎走,心里面不快。“列其夤”,把我們的腰分割,我們本來是完整的,因為欲望把它分割了。“厲熏心”, “厲”是危險,私欲熏心,肉欲熏心,危險。
六四。艮其身,無咎。
九四“艮其身”, “身”不是指全身,實際上是指心。所以是止其心。心代表欲望,也代表自我、自私,止其自我,則無咎。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
“艮其輔”,止其輔,“輔”就是臉頰,臉頰跟兩個功能有關,一個是吃東西,一個是講話,這兩者要有限制。“言有序”,講話要合時、有理、有次序,不要顛倒是非。“悔亡”,就沒有悔。這是止住嘴巴。
上九。敦艮,吉。
上九“敦艮”,以敦來艮,以敦厚來止,結果吉。為什么要以敦厚來止呢?敦跟誠相通,但是誠和敦不同,誠是內心的真誠,敦是指德行之厚,像地一樣。怎么以敦厚來止呢?就是止其欲,不要有私我,即念頭很少。人的心是一直在動,腰也在動,腿肉也在動,腳也在動,但背肉是不動的,支撐了全身。《系辭傳》里講《易經》是“無思無為”的,沒有思想,沒有作為;“寂然不動”,寂然無念。所以它是自然而止。莊子也說過“無用之用”,但是它是以無用來用的。艮以“敦”來止住心念欲望的好動,這實際上是老莊的境界,也是禪宗的境界。文王是在老莊、禪宗之前,但就這個卦來講,他以敦來止,和后來的老莊、禪宗思想是相通的,這也是《易經》高明的地方。
現在我們先看看這六根爻的簡單總結:
第一爻,不動。
第二爻,不隨便跟隨。
第三爻,無私欲。
第四爻,不要有自我。
第五爻,慎言。
第六爻,以誠止動。
現在我要稍微提一下孔子的《大象傳》對艮卦的解釋:“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就是根據我們的位做我們本分應做的事。這跟《中庸》相通,《中庸》說“素其位而行”,
根據你的位來做事,在什么位就做什么事,不要跳過你的位,去想不應該做的事。所以艮的止,在儒家來講,是止其所該止,即父親止于慈,兒子止于孝,仁君止于愛民。以此為目標,所以每個人都要知其所該止。正如《大學》所說的“止于至善”,以至善為目標。老子說“知止”,知止是外面的形勢,知道什么時候該止,要功成身退,不要一直占著那個位置,“知止則不殆”,老子講的知止也是從文王的艮卦發展而來。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