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類要》:治牛疫方:取人參一兩細切,水煮汁五升,灌口中,差。又方:真安息香于牛欄中燒,如燒香法。如初覺有一頭至兩頭是疫,即牽出,以鼻吸之,立愈。
又方:十二月兔頭燒作灰,和水五升,灌口中,良。
牛欲死腹脹方:研麻子汁五升,溫令熱,灌口中,愈。此治食生豆,腹脹垂死者,甚良。
牛鼻脹方:以醋灌耳中,立差。
牛疥方:煮烏豆汁,熱洗五度,差。一本作烏頭汁。
牛肚脹及嗽方取榆白皮、水煮令熟,甚滑,以三五升灌之,即差。
牛虱方:以胡麻油涂之,即愈。豬脂亦得。六畜虱,涂之亦愈。
《博聞錄》:牛瘴疫方:用真茶二兩,和水五升灌之。又:治牛猝疫而動頭打脅:急用巴豆七個,去殼、細研出油、和灌之,即愈。又:燒蒼術,令牛鼻吸其香,止。
牛尿血方:川當歸、紅花,為細末,以酒二升半,煎取二升,冷灌之。又法:豉汁調食鹽灌。
牛患白膜遮眼:用炒鹽并竹節燒存性,細研,一錢貼膜,效。
牛氣噎方:牛有茅根噎,以皂角末吹鼻中,更以鞋底拍尾停骨下,效。
牛腹脹方:牛吃著雜蟲,致腹脹。用燕屎一合,漿水二升,調灌之,效。
牛觸人方:牛顛走,逢人即觸,是膽大也。黃連、大黃末、雞子、酒調灌之。
牛尾焦,不食水草:以大黃、黃連、白芷末、雞子、酒調灌之。
牛氣脹方:凈水洗汗襪,取汁一升,好醋半升許,灌之,愈。
牛肩爛方:舊綿絮三兩,燒存性,麻油調抹。忌水五日,愈。
牛漏蹄方:紫礦為末,豬脂和,納入蹄中,燒鐵篦烙之,愈。
牛沙疥方:蕎麥隨多寡,燒灰淋汁;入綠礬一合,和涂,愈。
《韓氏直說》:喂養牛法:農隙時,入暖屋,用場上諸糠穰鋪牛腳下,謂之“牛鋪”,牛糞其上。次日又覆糠穰。每日一覆,十日除一次。牛一具三只,每日前后餉,約飼草三束,豆料八升。或用蠶沙、干桑葉,水三桶浸之。牛下餉,噍透,刷銫、飲畢,辰巳時間上槽。一頓可分三和,皆水拌。第一和,草多料少;第二,比前草減半,少加料;第三,草比第二又減半,所有料全繳拌。食盡即往使耕;噍了,牛無力。夜喂牛,各帶一鈴,草盡,牛不食,則鈴無聲,即拌之。飽,使耕。俗諺云:“三和一繳,須管要飽;不要噍了,使去最好。”
水牛:飲飼與黃牛同。夏須得水池,冬須得暖廠、牛衣。
關鍵詞:農桑輯要,孳畜,牛水牛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