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昂,唐代詩人,初唐時期詩文革新人物之一。陳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聲討齊梁文學中的綺靡文風,大力推崇建設新時代剛健文風。
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八首,便是這種革新文風的主要作品,或諷刺現實、感慨時事,或感懷身世、抒發理想。
陳子昂的經典詩作有《登幽州臺歌》和《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
今天小編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陳子昂的經典詩作《登幽州臺歌》。
這首詩寫于陳子昂跟隨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時候,因自己的主張屢屢不被武則天和武攸宜采納,
所以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下面我們便來一起欣賞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詩是一首吊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陳子昂孤獨遺世的落寞情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便是對這最好的詮釋。
陳子昂在這里所說的古人便是指的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在他的詩《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中就曾推崇過戰國時代燕昭王的賢明,能夠禮遇樂毅、郭隗。
但對于陳子昂所處的時代來說,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是不可再見的,至于后來的賢明之主更是來不及見到。
因此,當詩人登上高臺遠眺時,難免就會有生不逢時的無限感慨。等詩人想到這天地是悠久存在的,而人卻是渺小短暫的,就會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兩句不僅抒發了陳子昂對時世的感傷,也有對掌權者污濁的憎惡。
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表現了陳子昂失意的境遇和孤獨苦悶的情懷。這種境遇和情懷,卻恰恰是古代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所以當陳子昂的這首詩流傳開來,便獲得了廣泛的共鳴。
陳子昂的這首詩,雖然詩題是《登幽州臺歌》,卻沒有一個字是對幽州臺的描寫,而是直接抒發自己登臺后的感慨,最終成為千古名篇。
這首詩的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更是對掃除齊梁浮艷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
綜觀陳子昂的這首詩,全詩雖然只有四句,但語言奔放,極富有感染力,營造出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將詩人孤獨的境界推到了極致。
其所揭示的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更是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關鍵詞:唐詩,陳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