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相通"一直是人們的共識,詩歌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古人用詩歌反映當時社會現(xiàn)實,用詩歌吟詠王朝興替、世事變遷,不同時代的詩詞,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和經(jīng)歷,折射出當時各階層人民的境遇。
01
《擊壤歌》
先秦(佚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詩詞君
先秦(舊石器時期--公元前221年),這首民謠作于先秦時期,描繪的是在上古堯時代的太平盛世,人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太陽出來就開始干活,太陽落下就回家休息,開鑿井泉就有水飲,耕種田地就有飯吃……這反映了農(nóng)耕文化的顯著特點,是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生活的真實寫照。
02
兩漢(佚名)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詩詞君
兩漢(前202~220),《十五從軍征》作于兩漢時期,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當時的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
03
《飲酒·其五》
晉·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詩詞君
魏晉(265~420),此詩作于魏晉時期,詩人以“逍遙”、“隱逸”的風格而聞名,飲酒和縱情山水是他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通過此詩可以看出:魏晉時期文學日益擺脫經(jīng)學的影響,開始尋找文學自身獨立存在的意義。
04
《木蘭詩》(節(jié)選)
南北朝(佚名)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詩詞君
南北朝(420—589),《木蘭詩》作于南北朝時期,是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也是一篇樂府詩。
詩中概述了戰(zhàn)爭曠日持久,戰(zhàn)斗激烈悲壯。將士們十年征戰(zhàn),歷經(jīng)一次次殘酷的戰(zhàn)斗,有的戰(zhàn)死,有的歸來。
05
《飲馬長城窟行》
隋·楊廣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
豈臺小子智,先圣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見武節(jié),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云,霧暗關山月。
緣巖驛馬上,乘空烽火發(fā)。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詩詞君
隋(581~618),該詩作于公元610年的元月,隋煬帝在洛陽用演戲來招待從西域而來的商人,前后多達一個月的時間。
洛陽的店鋪都用帷帳裝飾,讓西域的商人們免費吃飯,免費住宿。
隋煬帝用巨額國家的錢財賺取虛有的名聲,但這場盛會也耗盡了隋朝的國力,不久,隋朝滅亡。
06
唐·王維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云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詩詞君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九重的皇宮打開了金紅宮門,萬國的使臣都躬身朝拜皇帝。
那時是盛唐時期(713~755),唐朝的疆域廣大,從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說都是世界第一,國富民強,萬方朝賀,百姓生活充裕,到大唐的外國商賈僧侶絡繹不絕。
07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詩詞君
文學上的盛唐結(jié)束于杜甫去世,該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春,詩篇一開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jīng)淪陷,城池也在戰(zhàn)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
那時安史之亂已持續(xù)了兩年,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安史之亂的爆發(fā)導致了唐朝的衰落,甚至影響了整個國際局勢。
08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詩詞君
此詞是李煜的代表作,相傳也是李后主的絕命詞,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xiàn)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奈。
五代十國(907~979)殺伐不斷,非正義的無休止的戰(zhàn)爭,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使百姓遭受了巨大苦難。
09
《題臨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詩詞君
這是一首諷喻詩,諷刺當時南宋小朝廷的腐敗無能。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中原國土全被金人侵占。趙構(gòu)逃到江南,在臨安即位,史稱南宋。
南宋并沒有接受北宋亡國的慘痛教訓而發(fā)憤圖強,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茍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nèi)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1276年,南宋都城臨安陷落。
10
《懷州子城晚望少室》
金·元好問
河外青山展臥屏,并州孤客倚高城。
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
谷口暮云知鄭重,林梢殘照故分明。
洛陽見說兵猶滿,半夜悲歌意未平。
詩詞君
金朝(1115年-1234年),本詩作于正大九年三月(1232年),身逢亂世的詩人,如同“安史之亂”后的杜甫,目光總是對準著破碎的山河和流離失所的人民。情感的真摯凄切,“喪亂詩”也成了元好問詩中最精彩動人的部分。
11
《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詩詞君
元代(1271年—1368年),《潼關懷古》作于天歷二年(1329年)“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指出歷代王朝的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
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zhàn)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張養(yǎng)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因關中旱災,被任命為陜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
12
《桃花庵歌》
明·唐寅
桃花塢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折花枝當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
不愿鞠躬車馬前,但愿老死花酒間。
車塵馬足貴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
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qū)馳我得閑。
世人笑我忒風顛,我咲世人看不穿。
記得五陵豪杰墓,無酒無花鋤作田。
詩詞君
明代(1368~1644),該詩寫于公元1505年,明朝的正統(tǒng)觀念極為保守,但有趣的是明朝的文壇卻挺開放,涌現(xiàn)出不少怪才,有以唐寅、徐渭為代表的“真性情派”,有與主流理學分庭抗禮的王陽明。
各種奇書如《三國演義》、《西游記》、《金瓶梅》等都是在明代成書的。
13
《詠史》
清·龔自珍
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
詩詞君
這首詩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昆山時所作。題為《詠史》,實則傷時,感慨當時江南名士懾服于清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庸俗茍安之狀。
清朝文字獄使那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典籍受到了嚴重摧殘,對我國的歷史文化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缺憾。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