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
[宋] 蘇軾
野水參差落漲痕, 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 家在江南黃葉村。
(1)詩歌中有兩個詞語都點明了秋景,且前后相應,構成了秋象,這兩個詞語是 和 。
(2)首二句為我們描繪的是怎樣的景象,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3)請說說三四兩句在本詩中的作用。
(4)詩歌中哪幾個意象點明李世南所畫為秋景?(3分)
(5)題畫詩內容豐富,或評論繪畫的藝術價值而抒發審美觀感,或借畫抒懷寄寓家國身世之感,或分析畫風而議論畫理等。請賞析此詩的后兩句。
答案:
(1)疏林 黃葉村
(2)一片蕭疏的水鄉深秋景象
(3)讀后引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賦予畫幅以悠然無盡的情味,似與舟中人浩然長往,心情無限暢適。
(4)落漲痕、疏林、黃葉
(5)詩人通過設問形式,想象那條小舟一槳一槳地劃向何處去?應是歸去江南的黃葉村吧。使靜態的畫面充滿動感,引發讀者情思,也豐富了畫面的意趣。(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賞析:
題詠詩的著眼處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從而呈現出一片清疏曠遠之景。
詩中寫的畫景是一幅“水鄉秋色”,或可稱作“水鄉秋意”。首二句給讀者展示一片蕭疏的水鄉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兩句聯系來看,畫中的水面是很遠闊的。首二句所寫是近處的岸邊景象。“參差”是不整齊之意,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處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邊突出許多干地,同時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處,于是水岸邊呈現出參差之狀,夏季煙水彌漫時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繼以“落漲痕”,表明秋水下落后舊日水漲淹沒的岸邊河床又都呈露出來了。這句展現出的是一派灣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寫岸邊景物。“疏林”點明秋景,與末句“黃葉村”前后相應,構成秋象。首句所寫的水岸也可認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別于木葉盡脫,更不同于枝葉濃密,只能是裊裊秋風中的樹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豐富多姿,更富畫意。“出霜根”生于“落漲痕”,漲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應。“落漲痕”與“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濃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兩句,再在展向遠方的畫筆疏淡處著眼,逗出人情。這兩句展現的畫面是,一舟棹向遠方,盡處林木數點。面對這令人心神曠遠的自然境界,于是詩人問道:那條小舟一槳一槳地劃向何處啊?應是歸去江南的黃葉村吧!詩人發揮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隱語,啟示讀者,賦予畫幅以悠然無盡的情味。
此詩前二句著重以濃筆勾勒景物,給人以親切的時節風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點染之際,憑虛發揮想象,表現情調悠揚、才氣橫溢的情感。全詩情調高遠,意趣豐富,神思馳騁,翻空出奇,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兩首詩想象豐富,虛實結合,表現了畫景以外的景和趣。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