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月十五,下元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古老的“下元節”
這個傳統的神秘節日
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
今日下元節
恰逢超級購物節
在買買買的瘋狂中
請跟隨小編一起來重溫下
那些被遺忘在角落的文化吧
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肴,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于后代。
(唐·施肩吾)
契真之道飄飖易,動不動中如有寄。
那知有無可超忽,去住玄機此其義。
十月十五夜落月
(清末近現代初·鄭孝胥)
凄清月色無今古,寂寞人間有死生。
霧閣云窗忽今夕,祇將涕淚送西傾。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借以求福免災。
十月十五日山中下視云氣自山椒出已而瀰漫咫尺不辨巖谷戲成五言一首
一歲下元日,千山小雪天。
云層生遠壑,雨渰隔平川。
放牧虛橫笛,樵蘇樂靜眠。
遙知載酒客,無路到齋前。
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
(宋·陸游)
朝罷琳宮謁寶坊,強扶衰疾具簪裳。
擁裘假寐籃輿穩,夾道吹煙樺炬香。
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鳴騶應有高人笑,五斗驅君早夜忙。
祈愿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送長谷徐先生赴羅仙翁約煉藥玉陽山房 其一
(明·王世貞)
青鳥銜書向薜蘿,下元今日上升多。
西行侍者還徐甲,無上仙人是大羅。
玉柱故應句曲有,瑤箱只待阿環過。
三天倘草諸公制,誰應宏詞第一科。
下元日詣會慶節所道場呈余處恭尚書
(宋·楊萬里)
琳宮朝謁早追趨,漏盡銅壺殺點初。
半縷碧云橫界月,一規銀鏡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壽,散作非煙滿玉虛。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陰偏隔日光疏。
節令食品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
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下元日朝謁回與李秉文冒雪過承天寺因題二詩于僧壁
(宋·李復)
北風吹空天欲破,急雪如篩塞空墮。
焚香初自蕊宮歸,投鞭來就僧廬坐。
乾坤一色飛鳥絕,市井無聲百賈餓。
貧粟未給貧民啼,空屋漏穿不可過。
和楊廷秀下元日詣會慶節所道場
(宋·余端禮)
殊庭冠佩儼晨趨,聯轡朝真下馬初。
簾透晴曦金碎剪,霜彫細柳發新梳。
三呼獻瑞聞班列,萬籟收聲入步虛。
祝圣歸來無一事,時平翻恨酒杯疏。
下元節·現狀
雖然下元節是一個民間的傳統節日,但是很多人現在都不過下元節了,下元節也慢慢的被人遺忘了,甚至于很多年輕人都未曾聽聞“下元節”這個節日。
對于傳統文化的習俗,我們都要理智看待。即使我們現在對于一些傳統節日很少大規模地舉辦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但是要心存敬意,不能盲目崇拜外來文化、追求潮流風尚,而忽視傳統文化的繼承。這不僅僅是敬意的表達,也是對古人智慧結晶的珍視,更是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的責任。
關鍵詞: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