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慶年間,正值寒冬,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斷氣慘死于街頭,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顯然是死于饑寒交迫。當太陽升高,街上的人來來往往,目光全都聚焦在這位乞丐的身上。
遂而,人們發現其懷中揣著一張紙,上面寫著一首詩,名為《絕命詩》。其詩應該是乞丐臨死之前寫下的。在場有文化的人讀罷為之震驚、欲罷不能,將其抄寫流傳于眾,直到今日還廣為傳頌,想到其詩人的身世,無不震撼。
《絕命詩》
清·永嘉詩丐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這是一首水平極高的七律作品,對仗工整,語言清幽,格調高雅。詩的前四句頗有柳永婉約的不羈之風,后四句卻筆鋒陡轉,風格突變,似乎詩仙李白附體,浪漫輕狂,意境豁達,起大開大合之勢。
正是因為這首詩具有如此之高的水平,其官員也是十分佩服,于是為其設墓立碑,碑文即為“永嘉詩丐之墓”。
官員為個無名慘死的乞丐立碑,碑文還叫“永嘉詩丐”,可見這首詩在當時的水平和影響。
首聯“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我的身世如孤苦無所依靠的水上的鷗鳥一樣,但無論如何我都要扶著拐杖經過南州。
“水上鷗”化用了杜甫《旅夜書懷》中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一句。而“竹杖”源自于蘇軾《定風波》里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表達了就算自己的身世再凄苦,再多么的無依無靠,也不懼怕困苦,要從容地過完自己的這一生,到達屬于自己的目的地,堅定且毫不動搖。
頷聯“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自己的飯囊中什么也沒有,只能裝下那空虛的天空中的月亮的倒影。表明了自己的饑餓,已經很久沒吃飯了,將碗和月亮聯系起來,畫面唯美,表達得非常詩情畫意。
自己很是饑餓,可怎么辦呢?只能苦中作樂,迎著風,拿起板子,唱著天微微亮的秋天的歌謠。自己的生活已經山窮水盡了,可還能唱歌,苦中作樂表明了詩人的樂觀精神。唱的歌卻是關于秋的,表明詩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將要走向盡頭,很是發愁這自己的一生,但還是要樂觀面對。
頸聯“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我要用我的雙腳打破這個舊的在塵世里的世界,建立一個新的世界,我要用我的肩膀將古往今來所有的愁都挑起來。
由此看出,這位乞丐的胸懷非同小可,有種濟世情懷,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亦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尾聯“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我如今不再吃他人施舍的食物,即使餓死,也不與“某些人”同流合污。黃狗啊,你沒有必要為我的死而狂叫不停。
此處的“黃狗”暗指當時的權貴,你們讓我和你們戰隊,那簡直是做夢,我即便餓死,也不會去,屈原的“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深深意味流露其中。
這個世界上,不管是什么時候,總有那么一些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初心,不被外界環境影響,堅定地相信方得始終。
現實的種種病態和對現實的許多不滿,我們沒有力量且不能去改變他們,但可以堅守自己的本心初心,不被他們所影響打擾。
永嘉詩丐用自己的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我們如今的生活這樣美好,他的行為我們可以不學,但他那獨善其身的精神我們一定要勞記于心中。
雖然這首詩只不過數百年,但我認為它一定可以流傳下去,直至千古以后,依然有人將它奉為精神至寶。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