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是
正 被
的 遺
死 忘
亡 。
有人說,人的一生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舉行葬禮時,身份從社會上抹除
第三次是被世上
最后一個紀念你的人遺忘
此時,才是真正的死亡
因為再沒有人知道你,曾來過這個世界
今天農歷十月十五,古老的下元節
是一個被逐漸遺忘的祭祀亡靈的日子
中國人講究“天、地、人”三元一體
分別對應上元、中元、下元三節
上元燈節,天官唐堯賜福
中元鬼節,地官虞舜赦罪
而下元節,則是水官大禹解厄
《中華風俗志》有云:
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
亦有持齋誦經者。
這一天,道觀會設壇供齋蘸神
借助其神力為世人求福免災
不僅如此,古人還會在祭祀前沐浴更衣
不飲酒,不吃葷
潔身清心,以示誠敬
人們始終相信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
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
下元節·風俗
10月15日
」
(農歷)
下元節
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
中國人自古就有敬祖的信仰
在這個月圓的時候
人們會焚“金銀包”祭拜先人
先人們若收到了“金銀包”
說明這世上還有人掛念著他
被記住的亡靈也不會消逝
因為我們腦海中有關于他們的記憶
我們供著先人的牌位和遺像
無非是為了證明
他們來過,活過,愛過
下元節,正值收獲的季節
莆仙民間一些人家再忙都要抽時間做食令
人們將麻籽碾細摻上黃米蒸成麻腐包子
北京家家戶戶還會做“豆泥骨朵”
而在福建,
人們會將打好的糍粑送給親友
那些熱氣蒸騰的食物
在寒冷的冬季格外讓人溫暖
它們彌漫著的香味
也是已故親人熟悉的味道
我們在節日歡聚
是為了有這樣一個日子去記憶
因為只要我們彼此想念
就永遠不會分離
「
下元節·詩詞
10月15日
」
(農歷)
宋·楊萬里
琳宮朝謁早追趨,漏盡銅壺殺點初。
半縷碧云橫界月,一規銀鏡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壽,散作非煙滿玉虛。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陰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詣天慶觀寶林寺》
宋·陸游
朝罷琳宮謁寶坊,強扶衰疾具簪裳。
擁裘假寐籃輿穩,夾道吹煙樺炬香。
樓外曉星猶磊落,山頭初日已蒼涼。
鳴騶應有高人笑,五斗驅君早夜忙。
《七絕·下元節》
路人拂曉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紙衣能取暖,陰間先祖也知寒。
《詩寄下元節》
餡是秋風皮是詩,情濡香糯意猶癡。
桿頭旗飐紅塵夢,應是三官眷顧時。
「
下元節·寄語
10月15日
」
(農歷)
人生最無奈的事
是不能選擇生,也不能選擇死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
看見,遇見,最后要說一聲再見
人是最渺小的
生死面前我們常常無能為力
可人又是最偉大的
因為有愛能夠穿越生死
得到永恒
人們常說,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而下元的到來
不過為了是再一次提醒我們
在愛的記憶消失之前
請不要和逝去的親人說永別
因為一別,便是永遠
一忘,就是死亡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