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
有一次,他寫下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歌,拿給宋之問看,請他點評一二。
宋之問看了后,對這首詩贊不絕口,尤其是其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兩句,更是喜愛有加。
他讓劉希夷把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不肯,宋之問惱羞成怒。
在嫉妒與憤怒雙重情緒的驅使下,宋之問竟派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
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青春壯碩之年,便已過早地殞了性命。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一語成讖。
當然,這個故事畢竟只是流傳,真假難辨。但宋之問的品行之低,卻也可見一斑。
在唐朝,說起“才高品低”的代表人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之問。
01
才高
新舊《唐書》里是這樣記載宋之問的:偉儀貌,雄于辯。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
意思是說,宋之問長得相貌堂堂,能言善辯,不到20歲,在五言詩上的造詣就已無人能及了。
這可算是極高的評價了。
19歲,宋之問就進士及第,踏入仕途。
因著文才出眾,且善于逢迎,他的官場之路走得順風順水。
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后,宋之問一躍而為五品學士。那一年,他才34歲。
關于他的文才之高,歷史上流傳有兩個小故事。
據說有一次武則天率群臣游覽洛陽龍門,命大家即興賦詩。先寫就的人,賜一件錦袍。
左史東方虬率先完成,上官婉兒接過高聲朗誦道: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
武則天聽罷,連連稱好,就把錦袍賜給了東方虬。
就在這時,宋之問的長詩《龍門應制》也寫好了:
宿雨霽氛埃,流云度城闕。
河堤柳新翠,苑樹花先發。
洛陽花柳此時濃,山水樓臺映幾重。
群公拂霧朝翔鳳,天子乘春幸鑿龍。
(節選)
百官紛紛稱妙,在武則天的示意下,錦袍從東方虬手中要回,轉而賜給了宋之問。
這就是“龍門奪錦袍”的故事,宋之問從此才名更顯。
武則天影視劇照
還有一次,唐中宗游長安昆明湖,在湖岸上搭起了一座彩樓,命隨行百官賦詩。
百官寫好詩后,一并交給上官婉兒。
只見上官婉兒登上彩樓,大臣們都聚集在樓下。
不一會兒就有紙張片片飛下,這些都是落選的詩歌。
到最后,只剩下宋之問和沈佺期的詩歌,還在上官婉兒手上。
又過了片刻,一張紙片被拋了下來,大家蜂擁去看,是沈佺期的詩。宋之問奪冠了。
大臣議論紛紛,這時上官婉兒開口了:
沈佺期與宋之問兩位都是當世詩才,難分伯仲。只是沈佺期詩歌的結句“微臣雕朽質,羞睹豫章材”,詞氣已盡,未免顯得低沉萎靡。而宋之問的結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則詞力健舉,余韻悠長。由此看,宋之問略勝一籌。
大家紛紛點頭稱是。
上官婉兒影視劇照
按說,宋之問已然這么有才了,他完全可以靠著文才吃飯,謀得一個燦爛前程。
但他不!
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名利場上的富貴奢靡,讓他徹底陶醉了、沉淪了、墮落了。
后來的他,做盡了骯臟齷齪事。
02
品低
武則天在位時,寵幸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宋之問仗著自己相貌堂堂,也想謀得女皇的寵愛,從此飛黃騰達。
為了能親近女皇,他竭力巴結張氏兄弟,甚至到了為之提尿壺的程度。
所謂文人的清高與自尊,終究在對權位富貴的欲望面前,敗下陣來。
《大明宮詞》張易之劇照
據說,宋之問還曾給武則天寫下一首《明河篇》,公然示愛:
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節選)
武則天看到這首詩后,對崔融說:“這個宋之問的確很有才學,但他的某些地方朕實在不能接受。”
原來,宋之問因牙齒有疾,患有口臭。
成為武則天男寵的美夢,就此破碎。
公元705年,武則天被逼退位,唐中宗即位,宋之問、杜審言等人都遭貶謫。
宋之問被貶到了瀧(shuāng)州(今廣東羅定)。洛陽有多么繁華奢靡,這里就有多么冷落凄清。
宋之問終于還是不甘心,第二年春天就偷偷逃回了洛陽。
在洛陽,他躲在好友王同皎家里。
卻意外得知,王同皎正密謀著除掉武三思。
武三思影視劇照
宋之問心想,他正愁昔日大樹倒了,無處棲身,這下可又有大腿抱了。
當即就讓人暗中向武三思告密。
最終,王同皎等人被殺,宋之問卻靠著出賣朋友,擢任鴻臚主簿。
此后,宋之問先后依附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左右逢源,不亦樂乎。
直到公元710年,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宋之問再次被貶欽州。
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宋之問被賜死于徙所,結束了他追逐富貴、利欲熏心的一生。
03
一首詩,20字,令人淚目不止
人生的前半部分,宋之問官途順暢,他所寫下的詩歌,也多是歌功頌德。華麗有余,真情不足。
人生的后半部分,宋之問幾次遭貶,在貶謫路上寫下的幾首詩歌,卻真情實意,流傳至今。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這首《度大庾嶺》,是宋之問被貶瀧州、途中經過大庾嶺時所寫。
大庾嶺,在當時人的心中,是中原腹地和南部邊陲的分野。
詩人一想到自己馬上就要走出中原、辭別故國,此后萬水千山阻隔、禍福難料,不由得百感交集。
他停下長途跋涉的驛車,站在高高的山嶺上,望著長安的方向。
詩人的心魂都已隨著那南飛的鳥兒去了,嶺北綻放的梅花卻仍舊多情地向他頻送春光。
此情此景,讓他不禁熱淚盈眶。
不由得發出感慨:只要能讓我有回去的一天,我就心滿意足了,萬萬不敢對貶謫心存怨恨。
整首詩情調凄楚,是宋之問少有的真摯動人之作。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相較來說,這首《渡漢江》因為入了小學課本,更為我們所熟知些。
據說這首詩寫于宋之問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時所寫。
寥寥20字,那種欲要歸家又不敢歸家、欣喜又膽怯、期待又恐懼的復雜心理,卻被寫得淋漓盡致。
“嶺外”寫被貶之地的迢遠、荒蠻,“音書斷”寫與家人音信隔絕、彼此都生死未卜,“經冬復歷春”則從時間上寫離別已久,會合無期。
一層接一層的遞進,詩人被貶謫的苦悶,對家人的思念與擔憂,都溢于言表。
正因為有了前兩句的蓄勢,才有了后兩句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離故鄉越近,離家人越近,那種濃濃的喜悅與深深的恐懼,便一齊襲來。
喜悅的是終于能與家人團聚了,恐懼的卻是不知家人是否平安康健。
人生太莫測了,生命太脆弱了,最怕的就是物是人已非。
記得每次過年回家,心里除了開心之外,往往還有膽怯與苦澀。
一年歸一次家,每一次回去,故鄉都變得陌生一點。
爺爺奶奶的臉上又添了幾道皺紋,鬢間又多了些許白發。
村子里又有一些熟悉的老人,在我不知道的什么時候,長埋泥土之下。
每當這種時候,“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詩,就體味得尤為深切。
04
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
名利權情,總是令人向往,惹人追逐的。
但到大限來臨的那一天,卻沒有一樣可以帶走。
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當一個人為了利祿功名,甘愿把尊嚴拋在腳下,把無恥寫在臉上的時候,他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人生不過是一場匆匆的流年急景,我們要快活地活,更要有尊嚴地活。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