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這個詞在網絡上非常火,能被稱之為杠精的人都是故意曲解原述邏輯,為了唱反調而唱反調的人。
比如你說“xx今天看起來好美”,杠精會故意說:“那你就是說她昨天看起來不美啰!”
大家在生活中肯定也遇到過無理取鬧的杠精,一般都會拿起書本自動屏蔽杠精的聲音,可是現在的杠精無孔不入,連神圣的書本他們都要染指,甚至還要對流傳1300多年的唐詩《詠鵝》抬一下杠。
古詩在唐朝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唐朝289年歷史誕生了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也誕生了駱賓王這樣的小神童。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這四個人里面有三個是神童,王勃13歲寫下《滕王閣序》,楊炯16歲當官,駱賓王7歲寫下《詠鵝》。
駱賓王約638年出生在浙江義烏一個寒門家庭,此時的唐朝正值唐太宗當政,唐太宗復興文教善用人才,駱賓王的父親覺得駱賓王將來有機會輔佐唐太宗,就從《易經》:“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里挑選出“賓王”給他取名。
駱賓王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觀察力非常出色,7歲在池塘里看到大白鵝在水中游泳,他看到此情此景,一首《詠鵝》脫口而出:“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鵝》看起來簡單,很多人認為自己也可以作,可真要作起來你未必比得上駱賓王。
7歲的小朋友專注力有限,只能看到水面上的事物不會去想水下的事物,但駱賓王透過水面看到大白鵝在用腳劃水,于是寫出了“紅掌撥清波”。
他還非常機智,沒有用大白話直接說“大白鵝在用腳劃水”,而是用“紅掌”指代腳,用“清波”指代碧綠的潭水,這樣有利于讀者發揮想象空間,一個7歲的小孩能做出這么具想象力且不失童趣的事已經很難得了。
《詠鵝》流傳了1300多年,歷朝歷代讀過這首詩的人都說駱賓王寫得好,可誰也沒想過這首詩被網絡上的杠精噴了,他們說:“駱賓王犯了一個低級錯誤,明明是一首五言古詩,第一句卻只有三個字,他是不是少寫了兩個‘鵝’字?”
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詩體,沒有一定的格律和平仄,但每句五個字的句式是固定不變的,我們見到的大多數五言古詩都是每句五個字,《詠鵝》開頭只有三個字確實少見,杠精就是因為這點質疑駱賓王。
住在農村的小伙伴一定知道鵝不是單獨行動的動物,它們只要出門一定是成群結隊,少則三四只,多則十只以上,駱賓王寫《詠鵝》時具體看到了多少只鵝我們無從考證,但根據鵝群居的習性來看不可能只有一兩只,應該是很多只。
“三”這個數字在古文中是一個虛詞,通常不是具體的三個,而是指很多個,《道德經》就說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就等于多的意思。
《詠鵝》之所以寫三個鵝,就跟三生萬物的意思差不多,駱賓王沒去具體數有多少只鵝,只知道有很多只,就有三個鵝來代表池塘里有很多只。
杠精如果非要強求駱賓王寫五個鵝湊齊五言古詩,那你們先來讀一遍看效果好不好:
“鵝、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你們不覺得讀五遍鵝再加上中間四次停頓會很累人嗎?
駱賓王寫這首詩的時候一定考慮到了詩句的節奏,以及是否有利于口口傳頌,經過反復斟酌才用的三個鵝,而不是為了強行湊成五言古詩用五個鵝。
杠精在挑別人的錯時,尤其是挑駱賓王這種經過上千年歲月考驗,最后還能出現在世人面前的古人的錯時一定要查好資料,用強有力的證據捍衛自己的觀點,如果只是不經大腦隨便亂批評別人,只會在網絡上出盡洋相。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