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朝詩壇當之無愧的一哥,他的一首《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可以說是婦孺皆知。
然而你知道嗎?我們現在背的版本是后人改編的。
這么多年我們都背錯了《靜夜思》,看了原詩才知道,李白多有才。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宋朝的版本,《李太白文集》《樂府詩集》等等都是“看月光”、“望山月”。
據說日本的靜嘉堂文庫也收藏了《李太白文集》,當時日本人十分崇尚唐詩文化,并未對它進行改動。
所以宋人的這個版本更為后人認可。
那我們現在背的版本是怎么來的呢?
在明朝的時候黃習遠等人對宋人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修改,不知為何,他將第三句的“望山月”改成了“望明月”。
而到了清朝,沈德潛在編選《唐詩別裁》的時候,將第一句的“看月光”改成了“明月光”,而第三句不變。
有人說這是漢人為了“反清復明”而改編的,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
到了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在編纂整理《唐詩三百首》時,參考了黃習遠和沈德潛的改動,于是便成了我們如今所熟知的“明月光”、“望明月”。
《唐詩三百首》的普及程度我們也是知道的,而其他版本的詩集傳播遠不如它,所以李白的原版漸漸被人忽略了,反而是改編后的《靜夜思》傳唱不衰。
李白要知道了,不知該有多傷心呢。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為什么說李白的原詩更有意境?
先說第一句“床前看月光”。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這里的“看”是第一聲,所以是不存在平仄問題的。
有人覺得“看”字俗氣,不如“明月光”有意境。
我倒不覺得,他的迷弟杜甫曾言“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也有詩云“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還有晏幾道的“憶伴飛瓊看月眠”……
所以別看“看”字俗氣,其實它和月搭在一起有一種說不出的惆悵。
也有人說月光本是無形的,若用“看”字顯得刻意,而且若是刻意看,那就不會“疑是地上霜”了。
但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來看,這首詩的主題是“思鄉”,如果他可以看月光,卻還是將其看成“地上霜”,那是否說明,他是因為太過思念家鄉親人,才會出現這樣的錯覺呢?
一個“看”字,無形中加深了他的思鄉之情。
再來看第三句的“舉頭望山月”,其實對于這一句,很多人都覺得“山月”比“明月”更有意境。
但其實除了意境,從詩人的思鄉角度來說,也更貼合主題,為什么這么說呢?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寫完《靜夜思》這首詩后,李白還寫了一首《秋夕旅懷》,在這首詩中,李白對家鄉的思念更為濃重。
其中有這樣一句“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他極目遠望,只看到了重重的高山,卻看不到家鄉,這不禁讓我想到了宋人李覯的《鄉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而李白這里的“望山月”同樣也是如此,他抬頭望去,只見遠山和明月,卻望不見家鄉,所以才會“低頭思故鄉”。
所以“山月”不僅比“明月”更有意境,而且更能凸顯“思鄉”這一主題。
總的來說,其實李白的原本比如今的版本來得更美更高明,讀了原詩,才知道李白多有才。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