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人頭頂儒冠,身披道袍,腳穿佛家鞋。”
儒,佛,道三家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影響著我們處世的心態。
正如禪宗六祖詩中所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李白也曾寫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如此磅礴的氣勢怎能讓人不動容?
在詩詞中,有一類禪意詩詞,飽含深深的哲理,明心見性,讀懂受益一生。
今天詩詞君就帶大家一起去領略古人們將“禪意”融入詩中的風采吧~
《無題》
唐·鳥窠禪師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在《紅樓夢》中,薛寶釵曾給賈寶玉念了一段偈語,其中有一句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人生大抵就是這般,一生都在追尋著,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個命題。
這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本來就是虛無縹緲,忙碌的一生像是南柯一夢,與其去計較生活中的得失,不如過好當下每一天。
《贈質上人》
唐·杜荀鶴
枿坐云游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摒棄世俗紛紛擾擾,像僧人那般不為外物所累,做人坦坦蕩蕩,這樣就會快樂許多。
《六祖壇經》有言:“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人生真正的修行,眼睛不會緊盯世間別人的過失,而是看到別人的過錯反觀自己的言行。
《 觀書有感 》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兒時讀此詩,只覺瑯瑯上口,尤其是那一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曾在平坦的湖面,天井的荷缸,得見如此曼妙仙境,幸甚。
直到人生庸庸碌碌幾十載,走過高峰,行過低谷,再讀此詩,方知后面兩句實為至理。
“源頭活水”,或許是一把吉他流淌出的音樂聲,或許是一日不讀書便覺虛度的習慣,或許是每時每刻自律的汗水。
這一泉活水,映照著我們的初心。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人生就像有去無回的列車,別等到塵埃落定只留孤獨。
與其自怨自艾,倒不如收拾好心情,重新上路。
人生苦短,我們要笑對風雨;生活不易,我們要善待自己;生命寶貴,我們要學會愛惜!
《終南別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花謝花開為歲月,有苦有樂是人生。
正如每片溪云都無法常聚,每座山峰都會有溝壑,每個人的生命也都有低谷。
總有些苦是無法避免的,與其逃避,不如坦然面對。
沒有永遠風平浪靜的人生,但云聚云散,潮起潮落,卻也都是風景。
▽
王國維曾說過人生三境界:
第一層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層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層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唯有經歷過朝朝暮暮,尋尋覓覓之后,才知道人生最好的風景,不在遠方,不在他人,而在于自己內心的平靜與喜悅。
無論上坡下坡,無論高山流水,終其一生,我們所有的前行,不過都是為了完成自我。
想清楚這點后,有太多事,可以豁然。有太多得失,不會在意。有太多紛爭,不會過心。
余生,愿你我都能做個豁達之人!
關鍵詞:古詩詞